
顯微鏡下的玄武岩結構
自然界中的岩漿岩是個大家族,種類繁多,形形色色,僅現有的岩石名稱就達千種之多。雖然各種岩漿岩之間存在著化學成分、礦物成分、結構、產狀和成因等方面的差異,但是它們彼此之間又有著一定的過渡關系。因此,正確認識不同岩石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共性和特性,搞清楚它們的共生關系和成因聯系,是對岩漿岩這個家族進行歸納和劃分的主要任務。
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國內外地質學家就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經過一百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目前,對岩漿岩的分類已經得到了大多數科學家的肯定。一般情況下,劃分岩漿岩類型主要考慮岩石的基本特征和產狀兩大因素。
在劃分岩漿岩類型時,岩石化學成分中的酸度和堿度是主要考慮因素之一。岩石的酸度,是指岩石中含有SiO2 的重量百分數。通常,SiO2含量高時,酸度也高;SiO2含量低時,酸度也低。而岩石酸度低時,說明它的基性程度比較高。
SiO2是岩漿岩中最主要的一種氧化物,因此,它的含量有規律的變化是岩漿岩分類的主要基矗根據酸度,也就是SiO2含量,可以把岩漿岩分成四個大類:超基性岩(SiO2 <45%)、基性岩(SiO2 45-53%)、中性岩(SiO2 53-66%)和酸性岩(SiO2 >66%)。
岩石的堿度即指岩石中堿的飽和程度,岩石的堿度與堿含量多少有一定關系。通常把Na2O+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稱為全堿含量。Na2O+K2O含量越高,岩石的堿度越大。 A.Rittmann 1957年考慮SiO2和Na2O+K2O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確定岩石堿度比較常用的組合指數(σ)。σ值越大,岩石的堿性程度越強。每一大類岩石都可以根據堿度大小劃分出鈣堿性、堿性和過堿性岩三種類型。σ< 3.3時,為鈣堿性岩;σ= 3.3-9.0時,為堿性岩;σ> 9時,為過堿性岩。

顯微鏡下的波基輝橄岩
除了岩石化學成分之外,礦物成分也是岩漿岩分類的依據之一。在岩漿岩中常見的一些礦物,它們的成分和含量由於岩石類型不同而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如石英、長石呈白色或肉色,被稱為淺色礦物;橄欖石、輝石、角閃石和雲母呈暗綠色、暗褐色,被稱為暗色礦物。通常,超基性岩中沒有石英,長石也很少,主要由暗色礦物組成;而酸性岩中暗色礦物很少,主要由淺色礦物組成;基性岩和中性岩的礦物組成位於兩者之間,淺色礦物和暗色礦物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根據產狀,也就是根據岩石侵入到地下還是噴出到地表,岩漿岩又可以分為侵入岩和噴出岩。侵入岩根據形成深度的不同,又細分為深成岩和淺成岩。每個大類的侵入岩和噴出岩在化學成分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岩漿成分是相似的,但是由於形成環境不同,造成它們的結構和構造有明顯的差別。深成岩位於地下深處,岩漿冷凝速度慢,岩石多為全晶質、礦物結晶顆粒也比較大,常常形成大的斑晶;淺成岩靠近地表,常具細粒結構和斑狀結構;而噴出岩由於冷凝速度快,礦物來不及結晶,常形成隱晶質和玻璃質的岩石。
根據上述原則,首先把岩漿岩按酸度分成四大類,然後再按堿度把每大類岩石分出幾個岩類,它們就是構成岩漿岩大家族的主要成員。比如超基性岩大類:鈣堿性系列的岩石是橄欖岩-苦橄岩類;偏堿性的岩石是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過堿性岩石為霓霞岩-霞石岩類和碳酸岩類。基性岩大類:鈣堿性系列的岩石是輝長岩-玄武岩類;相應的堿性岩類是堿性輝長岩和堿性玄武岩。中性岩大類:鈣堿性系列為閃長岩-安山岩類;堿性系列為正長岩-粗面岩類;過堿性岩石為霞石正長岩-響岩類。酸性岩類:主要為鈣堿性系列的花崗岩-流紋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