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岩的結構和構造

自然地理

導讀沉積岩的不同構造 碎屑岩是沉積岩中的一個重要類型,礫岩、砂岩、黏土岩都屬於碎屑岩。碎屑岩的結構與岩漿岩和變質岩有很大的不同,後者的礦物顆粒之間是連續接觸的;而在碎屑岩中,顆粒之間以點接觸,顆粒之間有孔隙,這些孔隙被膠結物或者細粒填隙物質充填。因此,具有孔隙是碎屑岩重要的結構特征。 碎屑岩的結構包括碎屑顆粒的結構、雜基或膠結物的結構以 ...


沉積岩的不同構造

碎屑岩是沉積岩中的一個重要類型,礫岩、砂岩、黏土岩都屬於碎屑岩。碎屑岩的結構與岩漿岩和變質岩有很大的不同,後者的礦物顆粒之間是連續接觸的;而在碎屑岩中,顆粒之間以點接觸,顆粒之間有孔隙,這些孔隙被膠結物或者細粒填隙物質充填。因此,具有孔隙是碎屑岩重要的結構特征。

碎屑岩的結構包括碎屑顆粒的結構、雜基或膠結物的結構以及碎屑和填隙物之間的關系等諸多特征。

碎屑顆粒的結構特征是指粒度、球度、形狀、圓度和顆粒的表面特征。粒度是指顆粒的大小,1-1000mm為礫級,0.1-1mm為砂級,0.01-0.1為粉砂級,<0.01為黏土級;球度用於衡量一個顆粒近乎於球體的程度,等軸狀礦物球度高,片狀、柱狀礦物球度低;形狀用大家熟悉的圓球體、橢球體、扁球體和長扁球體來表示;圓度是指原始的碎屑棱角被磨圓的程度,用比較形像的棱角狀、次棱角狀、次圓狀和圓狀劃分出四個級別;顆粒表面特征是看碎屑顆粒的表面的磨光程度如何以及是否有刻蝕的痕跡。


沉積岩的層理

填隙物結構包括雜基和膠結物。雜基是和粗大碎屑一起沉積下來的細粒填隙組分,屬於機械沉積,雜基粒度一般< 0.03mm;而膠結物是化學成因的物質,一般含量小於50%,填隙在孔隙之間。膠結物有非晶質和顯晶質等結構類型。

碎屑和填隙物之間的關系,也稱膠結類型。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基底膠結的填隙物為雜基且含量多,碎屑顆粒呈星點狀分布;孔隙膠結則不然,膠結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之間的孔隙中;接觸膠結和孔隙膠結類似,但膠結物含量更少,只分布在顆粒之間接觸的地方;鑲嵌結構的特點是顆粒之間呈凹凸線狀接觸,似乎沒有膠結物。

沉積岩最典型的構造特征是具有層理。沿垂直方向觀察這種層狀構造可以發現,由於礦物成分、結構或顏色的不同而表現出成層性。根據紋層排列的特點,層理可以繼續細分。比如紋層呈直線狀相互平行,並且平行於層面,稱為水平層理和平行層理;紋層呈對稱或不對稱的波狀,總方向平行於層面,稱為波狀層理;紋層斜交層面,斜層系呈彼此重疊、交錯、切割的組合方式,稱為交錯層理或斜層理等等。


泥裂--干旱的產物

沉積岩的另一個重要的構造類型是有層面構造,既在岩層表面有波痕、泥裂、槽模、溝模等機械成因的各種不平坦的沉積構造痕跡;還有因為化學成因的晶體印模、結核以及生物成因的生物遺骸等,這些都是在沉積岩中常見的構造現像。根據成因,波痕分成浪成、水成和風成三種;泥裂在現代沉積中經常見到(見附圖),是沉積物露出水面後,爆曬干涸形成的收縮裂縫。平面形態呈網格狀的龜裂紋,它是沉積面暴露地表的標志;槽模是定向的水流在還沒有固結的軟泥表面衝刷形成的凹槽,後來被砂質充填形成的。其長軸方向代表水流方向,高起的一端代表上游;溝槽常成組出現,是岩石底面上的一種平行脊狀構造,和模槽一樣,也是確定古水流方向的標志之一。

晶體印模和結核是化學作用形成的構造。晶體印模是原來在松軟沉積物表面形成的石鹽晶體,後來被熔融掉,留下的印痕被其他物質交代或充填,以假像的形式保留下來;結核是與周圍岩石有顯著差別的團塊狀礦物集合體。

生物成因的構造有生物遺跡構造和生物擾動構造。前者是生物生存期間運動、居注尋找食物等活動留下的痕跡;底棲生物的活動使沉積物的原始構造受到破壞,形成生物擾動沉積岩。


精選文章: 自然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