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乃姍說:“稱為‘名媛’,絕對講究階級講究出身。她們既有血統純真的族譜,更有全面的後天中西文化調理:她們都持有著名女子學校的文憑,家庭的名師中既 有前朝的遺老遺少舉人學士,也有舉止優雅的英國或俄國沒落貴族的夫人;她們講英文,又讀詩詞;學跳舞鋼琴,又習京昆山水畫;她們動可以飛車騎馬打網球玩女 子棒球甚至開飛機……,靜可以舞文弄墨彈琴練瑜伽……”這就是社會公認的名媛。本文所列名媛並不包括全部,但也不會局限於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

1、阮玲玉故居上世紀30年代著名影星阮玲玉,留下“人言可畏”的絕筆,含恨服毒身亡。阮玲玉的名字載入中國電影百年史冊,這個悲劇人物居注自殺所在地,位於新閘路1124弄9號——沁園。一路行過來,風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白蘭花的香味,讓人觸景生情,一下子回到那蠟黃蠟黃的歲月,遙遠而滄桑。老洋房門前光影迷離,暗紅色的牆面、油漆斑駁的門窗,讓人想到阮玲玉之死——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男人,同時也成全了自己完善的人生不受玷污。為此,魯迅先生特意獻上了一篇悼文——《論人言可畏》。

阮玲玉故居(圖片來源:環球游報)這幢西班牙式洋房曾是上海灘最高檔的住宅之一,解放後,成為民宅,但也只有3家住戶。2、周璇故居周璇的舊居位於海格路(今華山路)枕流公寓六樓。枕流公寓是一幢七層的八字型英式建築。公寓大門朝北,與南門貫通,中間為門廳,內有電梯、信箱、服務台等。在20世紀30年代,枕流公寓是上海灘超一流的公寓。有“海上名樓”之稱。

周璇故居周璇住的是六樓的一套150平方米的居室,裝修考究而華麗,鋼窗、檀木地板均為西班牙式樣。據一位在公寓裡住了50多年的老人說,枕流公寓的英文名為Brookside Apartments。brook,即水流動的小河、小溪,Brookslde Apartments可直譯作“河邊公寓”或”溪邊公寓”,這座公寓曾住過許多知名人士,而周璇則是最早遷入的,且一住就住了25年。沐浴在夕陽余輝中的枕流公寓。就像是一首被記憶突然渲染的歲月之歌,灰色的牆面、嫩綠色的植物,如同一道道生命的痕跡。即便沒有感受,沒有追憶,但只要有電影,那麼屬於上海灘老明星們的那份記憶往事,就永遠不會老。3、張愛玲故居常德路195號,一座過去叫做”愛丁頓”現在叫”常德公寓”的意大利式的建築,已經斑駁,但依舊顯得鶴立雞群。不遠就是聞名上海灘的避,風塘風情街和愛玲筆下的電車場(現也正在被拆除)。輕輕走近,鼻子就觸到老房子特有的霉味兒,這一團混沌不清的氣息,仿佛還在如泣如訴地回憶著那段令人心碎的往事。愛丁頓公寓是張愛玲和姑姑住得最長久的公寓,1939年在51室,1942年以後在65室。張愛玲在此完成了小說《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金鎖記》《封鎖》《心經》《花凋》。此期間還發生了另一段重要的故事,就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相愛到秘密結婚。

張愛玲故居北牆上還留著昔日愛丁頓公寓考究的木質舊信箱,最下面一格的51號信件箱是張愛玲的信箱,上面放著一份晚報。 走上六樓,左手便是張愛玲家的大門。牆上的塗料和門上的油漆雖已剝落,但不掩昔日的豪華。大她15歲的胡蘭成第一次拜見張愛玲,按響了這個門鈴後,吃了閉門羹。張愛玲通常不見生人,他只好從門縫下塞進了一張紙條。當時的出版社、雜志社、電影制片人也常撳響這門鈴,以求得愛玲那炙手可熱的文字。4、陸小曼故居陸小曼,1903年農歷9月19日出生在上海南市孔家弄,比張幼儀小3歲,比林徽因大1歲。是一個肌膚白皙、眉清目秀、機靈聰明的女孩。小曼的母親曾生育9個孩子,不幸先後都在幼年和青年時死去,只剩下排行第五的小曼。小曼是陸家惟一的孩子,體弱多病,從小嬌生慣養。比起一般女孩更驕慢、任性。小曼出生在十裡洋場的上海,是大城市的姑娘。

陸小曼與徐志摩的舊居徐志摩與陸小曼婚後,初住在上海環龍路(今南昌路)花園別墅11號,這是一幢三層洋房。後又遷福熙路(今延安中路)四明村923號,那是一幢上海灘老式石庫門洋房。陸小曼租了一幢,每月租金銀洋100元左右。出事的前一天,志摩遇前夫人張幼儀,出於關心,她勸他不要搭這班郵機,她感到太不安全,誰料一語讖成,亦奇是也。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年僅36歲的詩人竟不永壽,真悄悄地走了,陸小曼在四明村的家裡,睹物傷情,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1965年5月,她在臨終之際一再表示,願立一碑於志摩墓側。此情綿綿至死不絕。5、席與時故居上海東平路1號的席家花園,原是一處占地三畝多的老式花園洋房,內部裝潢非常講究。這個地方現在是席家花園酒家旗艦店,聞名海內外。席家有8個孩子,一男七女。席與時是席家六小姐,圓圓的臉,皮膚白皙,一對大眼睛總是流露著溫柔和同情心。她在讀小學的時候,看到那些小叫花子生活得很痛苦,深為同情,由此萌發了一個志向——長大了一定要當老師,而且要當盲童的老師!

席家花園“抗戰”中席家接連遭受厄運,“抗戰”勝利以後家境大不如從前。1948年她去美國讀書,從此離開了席家花園。但是席與時總也忘不了那些流浪上海街頭的可憐盲童,在美國讀大學的時候,她選擇了主修社會學、輔修心理學,大學畢業後又去哥倫比亞大學的師範學院讀了兩年師範,考取了教師資格證書,同時又設法學習了盲文。然後,她來到紐約郊區,進入紐約州政府辦的一所當地最大的盲童學校當教師,終於實現了她童年時的願望。6、宋氏三姐妹故居在走進故居的一剎那間,有難以言喻的奇妙感覺,分不清是歷史還是現實。綠樹掩映中的樓房,草坪、石階、拱門廊,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靜謐氣息,歲月的河無聲流過,卻更像是凝佇在這裡,在風拂過樹葉的低語聲裡,在陽光透過樹梢投射在牆面上、過道裡、草坪上斑駁的陰影裡……仿佛時光倒流,伸手就可以觸及歷史,走進那房子就可以見到人。這時,我想到宋氏三姐妹的傳奇、一時輝煌的宋氏家族……

宋氏故居“浦東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內史第”。“內史第”坐落於上海浦東川沙鎮蘭芬堂74弄1號,是一座三進院落的清代江南名宅,此處原為清鹹豐九年名人沈樹鏞所建,因其官至內閣中書,故得名“內史第”。一個“內史第”,曾先後走出了宋氏三姐妹等宋氏家族成員。著名的宋氏三姐妹,繼承了母親的美貌,也承享了父親的財富。那時她們相互之間友愛甚篤,親密無間。稍長後,又都在美國受了西方民主主義的教育。然而,在決定中國命運的政治大風暴中,她們卻分道揚鑣,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