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人心目中,熱帶是古老物種起源與聚集之地,展示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往往呈現出熱烈原始的景像。作者就是抱著這樣的熱帶幻想走遍了中國的熱帶地區。然而,人類的影響無處不在,作者眼中的熱帶景像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著改變。作為一位植物生態學家,作者對熱帶的理解,是以熱帶植被的分布為背景的。本文所講述的5個特色鮮明的地區,除了海洋以外,全分布著熱帶雨林。循著雨林的痕跡,讓我們進入熱帶吧!
記得1957年嚴冬時節,在北京小學的一堂自然課上,老師在黑板上掛起了一張大大的中國地圖,然後用教鞭從上至下、從左到右地一邊指點一邊十分自豪地說:“這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她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從北部的黑龍江漠河,到南端廣東的曾母暗沙,縱跨51個緯度,國土涵蓋了溫帶、亞熱帶與熱帶”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熱帶”的概念,印像中的這塊土地因遙遠而朦朧,因出產許多聞所未聞的水果而神秘誘人,更因為沒有嚴寒的冬天而令我萬分向往。
1974年我調入中科院植物所參加了青藏高原的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在西藏墨脫莽莽蒼蒼的熱帶雨林中我第一次與熱帶親密接觸,並在此度過了一年多的考察歲月。
隨著我的足跡從西藏延伸到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島、台灣島以及委內瑞拉、尼泊爾、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的熱帶地區,我腦海中的熱帶影像愈加清晰。
●墨脫:不是熱帶的熱帶
至今我仍然記得第一次進入到西藏墨脫的場景。1980年夏,我隨一個考察隊翻過白雪皚皚的多雄拉山口,穿過茂密的墨脫冷杉、雲南鐵杉與西藏青岡林,當我們來到1100米以下的雅魯藏布江谷地的德興時,眼前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奇特景觀!一拱藤網橋懸掛在洶湧遼闊的江面上,岸邊高大的千果欖仁與小果紫薇、阿丁楓組成的郁密森林撲面而來。林內藤蔓搖曳,樹丫、粗藤上被滿苔蘚,幾叢巢蕨附生其上。林下落葉密被,流水邊的野芭蕉順溝延展至山坡上。這是典型的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景觀,而它竟出現在近北緯29度的地方!它表明喜馬拉雅南坡山地垂直帶的基底是熱帶。
熱帶的代表性植被是雨林,它最早被植物學家辛伯爾定義為“常綠喜濕,高逾30米的喬木,常有厚莖的藤本、木質及草質的附生植物”。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三個高溫多雨的地區: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盆地和亞洲的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諸島、印度西部、斯裡蘭卡、泰國和菲律賓等地。我國的雨林即屬印度—馬來雨林體系。印度—馬來雨林的突出特征是龍腦香科植物豐富且在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
為查清這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我後來又再次來到墨脫,並連續工作了15個月之久。這片雅魯藏布江谷地不僅發育有熱帶性質的森林,而且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然而這個遠高於北回歸線的地方,何以會出現熱帶雨林?又何以能稱為熱帶呢?
雅魯藏布江下游谷地是印度洋暖濕氣流輸送到青藏高原最主要的水汽通道,喜馬拉雅—崗日嘎布—伯舒拉嶺—高黎貢山這一向北突起的馬蹄形山環正阻擋在該通道的前方,致使每年北進高原的印度洋暖濕氣流將大量的降水拋擲於這一馬蹄形山環的內側,同時山地還截獲了大量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於是造成了熱帶氣候沿雅魯藏布江谷地一直向北伸延到北緯29。30’,整整提高了6個緯度的現像。當大峽谷下游谷地呈現出熱帶北緣的景觀時,由谷底延伸至7782米峰頂的南迦巴瓦峰便成為了中國具有完整自然垂直帶譜的唯一山地。
●南中國海:中國最大的熱帶在海上
其實,中國熱帶95%以上的面積是在海洋上,除其中少部分屬於東海外,絕大部分位於南海。所以如以面積而論,亦可以說我國的熱帶在南海。但她遙不可及,是一片寂寥廣袤的海域。
一次我從澳大利亞歸來,當飛機越過馬來西亞後不久,在右舷窗下的萬頃碧波中出現一圈圈雪白的沙環。它們有的呈彎月形,有的呈封閉的環形,有的如沙環邊留出的一抹可愛的缺刻,宛如玉塊。從飛機上遠遠望去,一望無際的海水顏色隨著向沙環的趨近,而呈現出從墨藍、深藍、天藍至淺藍的漸變,最後藍色退去,大海托舉出一座座雪亮的沙島。
可以看到一處沙島高處長有翠綠的熱帶叢林,它的旁邊是玉白色的白沙環島。在白沙、綠樹環壁之下,竟有一池藍綠色的瀉湖靜臥於中,有如鑲嵌在銀座上的翡翠,熠熠生輝。我想這一定是我只有在夢中才能抵達的地方南沙群島。
說起南海,其最引人關注的就是那些散布於大海之中的170多座珊瑚島、暗礁與暗沙,根據它們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四群,分稱為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總稱為南海諸島。
這裡發育著極具特色的熱帶珊瑚礁生態系統。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復雜和最豐富的生態系統之一,幾乎包含了生物世界各門類的生物。人們很難想像我國南海諸島是由一類微小的腔腸動物造礁珊瑚精心建造的。造礁珊瑚亦稱石珊瑚或者珊瑚蟲,它們通過無性繁殖而不斷擴展,並能分泌出碳酸鈣。只要環境條件合適,珊瑚體可以無限制地生長。珊瑚蟲聚積碳酸鈣的能力是十分驚人的,每年每平方米的珊瑚礁表面可以聚集0.8公斤的碳酸鈣。
珊瑚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艷麗的色彩與復雜的造型。其實珊瑚蟲的顏色主要來自寄居在它們細胞內的共生藻類,這些共生藻類色素豐富並能隨環境而變化。珊瑚體內的共生藻類屬單細胞的褐藻,藻體非常細小,但卻充滿於珊瑚細胞內。共生藻類光合作用效率極高,它們營造的大量碳水化合物成為珊瑚重要的食物來源。如果共生藻類因環境變化而死亡,珊瑚就會呈現出白色。
中國南海在中新世以後,由於海底火山爆發,出現了一系列露出海面的火山錐,於是造礁珊瑚便在其四周大量繁殖起來。第四紀以來,伴隨著海面數次升降,南海就形成了由珊瑚島、珊瑚礁,以及珊瑚礁風化後的白沙組成的南海諸島。
由於珊瑚礁在汪洋大海中構建了水深不同,地勢復雜的水上、水下環境,因而形成極其復雜多樣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在水下它是眾多熱帶魚、甲殼類(蝦、蟹、藤壺等)、棘皮動物(海膽、海參、海星等),以及爬行類(海蛇、海龜等)最理想的居所。島上則發育著茂密的以紫茉莉科麻瘋桐為主組成的“珊瑚島熱帶林”。島嶼外圍沙灘上生長著由草海桐科羊角樹和紫草科銀毛樹組成的濱海灌木林。由於海島叢林茂密,礁灘魚蝦豐富。這裡成了鳥類的天堂。初計有50余種鳥生活於此,主要有鰹鳥、烏燕鷗、黑枕黃鷗、大鳳頭燕鷗、各種鷺鳥等等,它們的排泄物則形成了特殊的鳥糞磷礦。
南海諸島附近海域水生浮游生物豐富,灘礁眾多,是我國海洋魚類最豐富的海域,種類在1000種以上。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金槍魚、馬鮫、鰹魚、飛魚、花點石斑魚和旗魚等數十種。
●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的馬賽克拼接
在中國大陸上,熱帶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與西藏等南部的邊緣地帶。總面積14萬平方公裡,約占我國熱帶總面積的3%。它被雲南西部的中緬邊界分割為不連續的東、西兩區段。東區段是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南部的一條連續的、由平原、丘陵、低山和河谷組成的低海拔陸地;西區段則是斷續分布在西藏喜馬拉雅南坡由峽谷、中山、低山和丘陵組成的山地。它們分別占我國大陸熱帶面積的38%和62%。
中國的熱帶地區在人類的長期生產活動,特別是長期原始的刀耕火種生產方式影響下,原始的熱帶雨林生態系遭到了很大破壞。我曾多次到上述地區考察,發現廣東、廣西南部的大部地區都已被改變為農田、熱作園,而山地丘陵亦被砍伐為次生的灌木林或被營造成大片馬尾松、思茅松和桉樹林,只是在廣西左、右江流域地勢險陡的石灰岩山地,如弄崗,還殘存著小片由龍腦香科擎天樹、蜆木組成的石灰岩山地季雨林。
讓人欣慰的是在我國大陸熱帶地區西端的雲南,至今仍有一塊生物多樣性資源十分豐富、保存較好的熱帶森林,它就是被譽為“野生動植物王國”的西雙版納。這裡保存著我國最大面積的熱帶雨林與季雨林,僅在西雙版納保護區就有17028.2公頃。西雙版納面積雖僅占全國的千分之二,卻有高等植物5000余種,占全國高等植物總種數的六分之一;其中有經濟價值的1000余種,如望天樹、版納青梅、柚木、羯布羅香、千果欖仁等,都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而脊椎動物總數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其中獸類62種、鳥類400多種、爬行類100多種、兩棲類32種。其中亞洲像、白頰長臂猿、印支虎、印度野牛、爪哇野牛、鼷鹿等國家重點保護動多達23種。
作為植物生態學者,西雙版納一直是我最為向往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