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方面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和論證,6月19日在雲南省劍川縣宣布:劍川海門口遺址為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干欄式”建築聚落遺址,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
海門口遺址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甸南鎮劍湖畔。1957年和1978年海門口遺址曾進行兩次發掘,但限於當時條件和各種原因,發掘面積孝所揭示的文化信息少,沒有產生完整的發掘報告和科學的結論。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今年年初,雲南省考古研究所和劍川縣政府組織專業考古人員對海門口遺址正式進行了第三次考古發掘。
據考古隊領隊、雲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閔銳介紹,此次發掘共安排28個探方,發掘面積1350平方米,共出土2000多件重要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木器、骨角器和炭化稻、麥、粟等,以及密布各探方的數千根“神秘”木樁。
6月17日至19日,雲南省文物局和大理州人民政府在劍川縣舉辦了海門口遺址發掘成果論證會。來自北京、湖北、四川、雲南等省市的考古、文物保護、歷史建築、旅游規劃的專家參加了會議。
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組長黃景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專家嚴文明、李伯謙、孫華等專家考察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觀看了出土文物,聽取彙報,就海門口遺址第三次發掘的收獲、意義以及遺址的保護和利用進行了研討和論證。
看到發掘現場的數千根木樁,許多專家表示“令人震撼”。論證會專家組組長黃景略介紹,專家組考察論證後認為,海門口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干欄式”建築聚落遺址,其規模在世界上也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實例。海門口遺址不同時期的文化面貌反映了該地區史前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將有助於中國西南地區史前文化交流的研究。
專家組認為,海門口遺址年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填補了中國西南地區的史前文化譜系空白。目前,海門口遺址的具體年代還需進一步測定。遺址出土的稻、麥、粟等農作物遺存,證明來自黃河流域的粟作農業,其南界已經延伸到長江以南的滇西地區;而稻、麥共存的現像,為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稻麥復種技術起源時間和地點提供了重要線索。
此外,第三次發掘出土了銅器和鑄銅石範,以確切的地層關系再次證明了該遺址為雲貴高原最早的青銅時代遺址,滇西地區是雲貴高原青銅文化和青銅冶鑄技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黃景略說,海門口遺址具備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條件,應當按程序申請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推薦參評2008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大理州副州長黃永華表示,地方政府將根據專家組意見,盡快編制海門口遺址整體保護規劃和搶救性的臨時保護規劃,盡快完成遺址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