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多次去印度,有時會在這個國人心目中的佛地梵天呆上一年半載,但只要我一提起想去加爾各答,印度朋友們總是異口同聲道:那是一個衰落的城市,不值一去!德裡大學中國研究所的一位朋友也這樣比喻:加爾各答現在是一個混亂的叢林,在那裡除了迷失方向,什麼也得不到。
這就奇怪了!加爾各答作為殖民時期英國人建立的首都,是一個只有約三百年歷史的年輕城市。這裡曾是印度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長期擁有發達的商業貿易,是印度最早普及英語教育的地方,也湧現了許許多多爭取印度民族獨立的英雄。再說了,如果沒有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澱,怎麼可能在這塊熱土上誕生享譽世界的偉大詩人泰戈爾呢?想看看這些東西的願望讓我忍無可忍,於是我第一次來到了加爾各答,那已經是2003年了。
被教派仇殺斬斷了生命的城市
今天的加爾各答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省)的首府,它與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孟加拉國相鄰。僅從“孟加拉”這個名字就不難肯定,兩地人民屬於同一民族——孟加拉族,操同一語言——孟加拉語。印度聖河恆河的支流呼格利河(Hooghly)從城市中間穿流而過,從沿河兩岸的許多碼頭上船,順水行舟,頃時之間即可到達入海口——印度人將這個入海口稱為“恆河之口”。只要從這個恆河的嘴巴出去,即過經美麗的孟加拉灣進入浩瀚的印度洋。
正是由於這種便利的交通條件,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殖民者們從1696年開始,就在呼格利河沿岸大興土木,陸續修建了大量貿易商行、工廠、商店、船廠等,以便利他們進行棉、麻、糧食販運。商業貿易的發展,帶動了城市的建設,也帶動了英語教育在印度上層人士中的普及。隨著英殖民者將加爾各答定為英屬印度的首都,加爾各答迎來了建設發展的黃金時期——1780至1820年。
19世紀後期,加爾各答成為了爭取印度獨立的重要中心,這無疑是英國殖民者將首都遷往德裡的一個主要原因。雖然喪失了作為政治權力中心的地位,但加爾各答的經濟地位並未受到嚴重影響,該城市的繁榮一直維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
1947年伴隨印度獨立而來的印巴分治,對加爾各答城造成了致命的衝擊。當英國人正坐在德裡炎熱的飯店裡,翻開僅有的粗糙的地圖和模糊的人口統計表,為如何下筆劃定未來的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國境線而苦惱不堪時,窗外的印度教徒高呼:“將拉合爾劃歸印度1,而穆斯林則高喊:“將加爾各答劃歸巴基斯坦1。劇烈的騷動迫使西裝革履的英國紳士不敢稍左,也不敢稍右,結果,分治的國境線劃在了加爾各答!
作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聚居區,加爾各答立即成為了與東巴基斯坦(現在的孟加拉國)對抗的前線,並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教派仇殺。政府軍隊根本無力阻止那些殺紅了眼的宗教極端分子,加爾各答頃刻之間血流成河。就在此時,不幸的加爾各答人幸運地迎來了只身前往的聖雄甘地。這個骨瘦如柴的老人以非暴力為最高信仰,他挽救加爾各答的辦法也很簡單——絕食,持續的絕食。高音喇叭裡不斷報道的絕食進展,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最後跪倒在奄奄一息的甘地前面,他們交出武器並發誓停止暴力衝突,以換取甘地進食。
英國人高度贊揚聖雄甘地用“一個人的軍隊”緩和了教派仇殺並阻止了衝突的漫延。但無可挽回的是,加爾各答在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若干年之後,又從此喪失了經濟中心的地位,即作為印度的黃麻生產和出口中心的地位。由於印巴兩國從獨立之日起即開始對抗,一線之隔的東巴基斯坦種植的棉花和黃麻,也從此沒有了加工和出口的基地。
今天的加爾各答給人的第一印像是:一個衰落的城市。首先,你要到達那裡都已經不太容易了。加爾各答曾經是南亞、東南亞和中國之間的中轉站,即使是在條件惡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與印度之間還有一條空中航線:為了抗擊日本侵略占領,確保英美空軍的作戰能力,中國政府與英美聯軍合作,建立了從中國到印度之間後勤保障運輸航線,這就是著名的“駝峰航線”。該航線以昆明為起點,而終點就是加爾各答。可惜,加爾各答的交通優勢似乎一去不復返了。今天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飛機從北京起飛,途經昆明,卻直接去了新德裡。從新德裡去加爾各答,即使是最快的“加爾各答特快”列車,加上運氣好不晚點的話,也必須花上至少17個小時。
在加爾各答轉上一圈,出租車經過的道路兩側,破爛的房屋前面擁擠著成群的無業游民,他們大多還很年輕;人力車機動車穿過的路口,坎坷狹窄,污水四溢;已經運行了100多年的地鐵,許多站台因年久失修早已暗淡無光,人們在大路上就能聞到刺鼻的尿味。今天在加爾各答能看見的最吸引人的建築,或作為旅游目的地推薦的地方,如座落在城市中心的英國女王唯多利亞紀念館、聖保羅大教堂、高爾夫俱樂部、呼格利河大橋等等,幾乎全是殖民時期的作品。這些英國風格的建築告訴人們,加爾各答曾經的輝煌是那麼短暫。
卡利女神崇拜
加爾各答有許多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多個版本。關於加爾各答名字的來源,當地居民說是來自女神卡利卡塔(Kalikata),加爾各答即是該女神的英國化發音。據傳說,她是印度教大神濕婆的妻子,是一個十分獨立的女神;她我行我素,甚至忘乎所以。有一次,在她狂瘋亂舞之後,突然醒悟到什麼,仔細一看,她站在丈夫濕婆的身體上!於是,她自行將身體分割,她的一只手指頭落下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加爾各答。
從此以後,加爾各答成為崇拜卡利女神的最重要朝聖地。加爾各答城有許多卡利女神廟,城南那座著名的卡利廟,建於1809年,當地的婆羅門告訴我,此廟是建於更為古老的卡利廟原址之上。在當地信仰者心中,該廟占據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進行崇拜儀式的地方,也是不少青年情侶舉行婚禮的地方。
卡利女神長得美嗎?老實說,她的模樣看上去實在嚇人。她最常見的樣子是:吐著的長長的、鮮紅的舌頭大的舌頭掉著,她一手提著大刀,一手提著人頭,頸上則掛著一排骷髏做成的項鏈。
但是在加爾各答人眼裡,卡利是他們的宇廟之母,有卡利女神像的圖片、雕刻、CD及工藝品,出現在大街小蒼、商貿集市、學校單位,總之是無處不在。這樣一個令人恐怖的奇怪女神,怎麼會是加爾各答人心中可愛的母親形像呢?
征服過加爾各答的英國人對卡利女神也十分好奇,據他們的解釋,印度人將女神分為美麗的、樂於奉獻的和危險的、樂於接受犧牲的,前者就像財神拉克西米,卡利女神則屬於後者。卡利女神是濕婆大神的配偶之一,西方人說她代表著濕婆神的破壞一面,每天都要求犧牲祭祀。所以,卡利廟裡每天早上都要宰殺羊只,以滿足卡利的嗜血欲望。信仰卡利的印度教徒多屬性力派(亦稱薩克蒂派),不僅殺生,還行男女“輪坐”儀式,長期被西方人視為最迷信、最殘酷、最不道德的印度教信仰派別。但是很顯然,加爾各答人並不認同西方人的許多解釋,他們從小看見卡利的模樣就是那樣,與其他女神,比如權力女神杜爾迦、知識女神薩拉什瓦蒂等,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形像不同而已。
據說印度教有三億多個神。一般來說,印度教神廟裡所供奉的主神都有配神,一般是以三大男神之一作為主神,加上他們的配偶、兒女等作配神。但是在加爾各答的城北,有一座名為達克希什瓦(Dakshineswar)的卡利廟,建於1847年,處於最高位置的卡利神塔旁邊,竟然圍繞著12個濕婆神塔,這在印度教的寺廟中是十分獨特的。但就是這座神廟,造就了印度著名哲學家羅摩克裡希那(Ramakrishna,1836-1886)。
羅摩克裡希那17歲時開始神廟裡做祭司,二十歲的時候開始信仰卡利女神。在體驗超自然經驗方面,羅摩克裡希那有許多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故事。比如,他小時候總是穿女人的衣服,據說他甚至有過月經。又比如,他崇拜哈奴曼(猴王神,有學者認為是孫悟空的前身)的時候,不僅將哈奴曼的照片貼在房間裡,甚至一連幾天像猴子那樣跳來跳去,據說這充實了他的瑜伽術。又比如,在一位印度蘇非派穆斯林向他推薦伊斯蘭教以後,他有三天時間完全信仰了伊斯蘭。他說:“我已經實踐一切宗教的規定及精神訓練法,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我也奉行印度教不同宗派的實踐法。盡管修道法各有不同,但我發現它們全都指向同一個上帝。”
羅摩克裡希痴醉於神的思想和行為,使人誤解以為他精神發狂,迫使他母親要求他返家結婚。奇怪的是,他不僅不反對,還告訴他母親,住在某村某家的某位女子正等待著成為他的新娘。於是他與這位6歲的女孩正式結婚了。幾年以後,他的新娘前住寺廟服侍他,並認為這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情。最後,他這位從來沒有性關系的“妻子”成為他的首位門徒,由於她的無私奉獻,加爾各答人尊稱她為“母親”。
一百多年過去了,“羅摩克裡希那傳教會”已經發展成擁有90多所大學和研究所,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有分支機構的新興宗教運動。今天,用心靈而不是供品祭拜卡利女神的羅摩克裡希那,仍作為“保存了印度靈魂”的人,受到加爾各答人的敬愛。
人口爆炸
加爾各答在相繼失去政治經濟中心地位後,卻迎來了無數的不速之客。1947年印巴分治期間,來自東巴基斯坦的信仰印度教的大量難民蜂湧而至,導致加爾各答人口激增。洶湧的難民潮加上獨立後印度本身的人口爆炸,使不堪重負的加爾各答成為世界上城市化形勢最為嚴酷的都城。
令人想不到的是,難民的恐怖故事並未在印巴分治時結束。1971年的印巴戰爭最終導致了孟加拉國的建立,也導致了又一波難民潮,加爾各答的災難性狀況進一步惡化。從此之後,無數混亂無序的難民和貧民,在這座混亂的城市裡勉強地維持生活,無數的麻瘋病人沒錢醫治,無數的孤兒無人收養,無數人的生命終結時,竟然無人收屍!這種悲慘狀況使得特麗薩修女(MotherTeresa)領導下的“加爾各答傳教會”所展開的救助工作,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如今,特麗薩修女已經完美地實踐了她的誓言:“給予窮人中最窮的人全心全意的服務”,安祥地躺在了那塊寫著“像我愛你一樣愛他人”的墓碑之下。但是加爾各答大量的貧民窟,似乎還在沒完沒了地講述著窮苦人的故事。
中國只有上海擠入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排行榜,且列居末位。印度則有包括加爾各答在內的四個城市(另外還有孟買、德裡和金奈)高居排行榜之上。加爾各答現有人口大約一千五百萬,如果這個數字太抽像,那麼只要走出加爾各答火車站,站在高高的台階上回頭看一看,那就是一幅教人難以置信的“人口爆炸圖”:站台上、侯車室裡、車站大廣場上甚至大街上,那些遠看小得像螞蟻一樣的人,不計其數!如果近看,則多半衣衫不整,營養不良,長途旅行的疲乏和勞煩,印在每個人的臉上。2003年初來乍到時的那個情境,當時令我心酸,至今也難以忘懷。
難怪,只要說起加爾各答,訪問過此地的中國人,必然脫口而出:髒、亂、差!
關注中國改革的印度共產黨人
訪問加爾各答的人,除了被其既厚重又沉重的歷史和宗教文化吸引,也不難注意到滿街掛著鐮刀斧頭的印度共產黨黨旗。過去20多年裡,在西孟加拉邦執政的是印度共產黨(馬)政府,他們實行了長期的社會主義式管理,努力挽救日漸凋敝的生產,增加就業機會,並盡量阻止人才流向印度其他城市和世界各地。加爾各答歷經風雲變幻,今天能成為一個富人窮人均能活下去的地方,已經很幸運了,但這裡的人們在等待機會,等待著活得更好。
陪同我參觀的年輕人叫巴蘇,自稱是印度共產黨(馬)的預備黨員。第一天,他給我看了一些印度共產黨(馬)全國大會的材料,會議主席台的照片上,有中國人熟習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巨幅畫像。第二天一上車,他就興致勃勃地一定要向我“請教”中國的現行政策。美其名曰請教或討論,不如說是向我宣布他對中國內政外交的評論。從來沒有訪問過中國任何地方,也不聽任何介紹、解釋和說明,便十分肯定說:“總之,我告訴你,中國有兩點做得不好,一是經濟改革走得太快,並且沒有保障窮人的利益,二是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對抗美國的國家,中國沒有阻止美國攻打伊拉克。”他對中國人沒有上街游行示威,表示極其失望:“你們中國人太自私了,只有美國打到你們住南斯拉夫的大使館了,才游行抗議”。像巴蘇這樣關心國際形勢、擁有國際主義精神的人,在加爾各答不難遇見。就連給我開車的那個司機,也不乏對中國的關注。他沒有讀過什麼書,也不會說英語,卻一定讓巴蘇代他問我:今天的中國人能吃飽飯嗎?
巴蘇向我提出的許多問題,都與中國近年的經濟改革有關。他說,西孟加拉邦政府應當邀請中國“同志”介紹國企改革的經驗,應當讓中國企業參與收購、改造國營大中型企業,應當讓中國公司來幫助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聽巴蘇談話,看著他眼睛裡閃著光亮,再看看他身上質量欠佳且皺皺巴巴的衣服,我似乎因為感動而看到了希望。
兩年之後的2005年初,我又回到了加爾各答。這次我沒有再次見到巴蘇,但卻看到了加爾各答變化給我的驚喜:馬路寬多了,新建的商品房“新加坡園區”正在熱銷中,新落成的購物中心小巧而精美,西孟加拉邦的貿易部長向中國客人介紹情況時,投影上居然配有中文字幕!從邦政府的首席部長到普通的民眾都在爭論如何吸引外資,而我呢,居然在入住的“金色孟加拉”(喜來登)酒店裡,巧遇了到訪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這位總統先生告訴我,他與印度政府簽署關於石油、生化等領域的一系列合作文件,心情像在北京的時候一樣愉悅。
沉淪了太久的加爾各答,如今正在崛起之中!這裡的共產黨人正在走向世界各地,他們想吸引外資,推介產品,想讓那些批評共產黨保守的人刮目相看。加爾各答,也許有一天會重新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