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俄羅斯的金環古城

景點

導讀金環古城 700多年前,蒙古韃靼剽悍的鐵騎跨過歐亞草原,向西征服了俄羅斯大部分地區,並占領了其南方的大片土地。 散落在莫斯科東北方向240多公裡外的羅斯托夫(Rostov)、雅羅斯拉夫爾(Yaroslavl)、柯斯特羅馬(Kostroma)、博戈柳博沃(Bogolyubovo)雖然也經歷了浩劫,但是,在被韃靼人統治的200多年間,得益於伏爾加河上頻繁的貿易往來,這些城鎮逐漸繁榮興盛起來。這 ...

金環古城

700多年前,蒙古韃靼剽悍的鐵騎跨過歐亞草原,向西征服了俄羅斯大部分地區,並占領了其南方的大片土地。

散落在莫斯科東北方向240多公裡外的羅斯托夫(Rostov)、雅羅斯拉夫爾(Yaroslavl)、柯斯特羅馬(Kostroma)、博戈柳博沃(Bogolyubovo)雖然也經歷了浩劫,但是,在被韃靼人統治的200多年間,得益於伏爾加河上頻繁的貿易往來,這些城鎮逐漸繁榮興盛起來。這些承載著俄羅斯歷史成長痕跡的城鎮,或者坐落於伏爾加河畔,或者位於其上游附近地區,在莫斯科東北方向大致構成一個半圓,也因此被譽為:俄羅斯的金環。

我們背上行囊,打算沿著7個世紀前蒙古騎兵的足跡,去探尋承載著俄羅斯悠久歷史的古城。這些城鎮也是我最喜歡的俄羅斯田園風光的代表:熱情好客的當地人,濃密繁盛的白樺林,幽靜的林蔭小道幾乎沒有汽車的蹤跡,可以肆意漫步於鄉間小路上。

從莫斯科到金環游覽線也非常方便,坐汽車或者火車只需幾個小時,然而,我選擇在伏爾加河上乘船前往。雖然花的時間較長,但是沿途所見的風景卻是乘車無法體驗到的,而且伏爾加河上的游船也相當舒適。

涅羅湖畔的羅斯托夫

剛到羅斯托夫,就感受到涅羅湖(LakeNero)上卷起的寒風,天空中炮銅色的雲彩被吹散開來,形成馬賽克般的圖案。陽光透過一排排的青松和岸旁的綠色小木屋,照射在市中心聖母教堂的圓頂和十字架上。

依麗娜是當地的導游,圓圓的眼睛、豐滿圓潤的體態以及包裹在粉紅色圍巾中淺黃色的頭發讓我不自覺地想到俄羅斯套娃。她帶著我去了著名的涅羅湖,用當地人的話說:羅斯托夫自古至今都是依湖而生。涅羅湖大約16平方公裡,不算大,但足以給古城帶來靈動的生氣。然而,當年彼得大帝在挑選海軍基地時對涅羅湖的評價——“肮髒的水窪”,卻令羅斯托夫人感到甚為委屈。看著眼前清澈的湖水,我也很是不解。中午,我和依麗娜在湖畔享受了一頓肥美鮮甜的烤湖魚,對於當地人極力推薦的酒力醇厚的伏特加,我望而卻步了。

午飯過後,我和依麗娜打算去湖對面的羅斯托夫城堡。在路上,依麗娜為我講述了羅斯托夫的歷史。羅斯托夫是俄羅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曾經是俄羅斯的宗教中心,16世紀成為俄羅斯最大和最富有的大都市。城鎮的第一批移民是來自於北方森林中的諾夫哥羅德斯拉夫人,他們漸漸融入到當地的芬蘭-烏戈爾部落中了。

白色的城牆將城堡的宮殿、寺院、教堂等圍護起來,四周碉堡為防御之用。在宮牆內,建造者約納•西索耶維奇大公更注重它的裝飾性,西牆裡有一座裝飾豐富的三開間拱門小教堂,不少洋蔥形圓頂均鑲有網狀的琉璃或閃著金光的亮片,聖門上聳立著6個圓頂的耶穌升天大教堂。宮內外側是聖母安息大教堂,一側的鐘樓將大教堂和內城連接在一起。鐘樓上有13口大鐘,聲音各不相同,依麗娜說,要是同時敲響這13口大鐘,就會演奏出一曲寧靜和諧的聖歌。最大的鐘叫做“瑟索伊”,重16.4噸,制造於1689年。作為聖徒羅斯托夫斯基遺體沉睡之地的聖血大教堂是東正教徒朝聖的中心,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來自俄羅斯各地的教徒聚集在他的墓前朝聖。

從城堡中出來,走在羅斯托夫的街道上,可以看見仍保持著中世紀風貌的民居,每一家的木窗花飾都不一樣,精美別致。鐵窗、柵欄、門柄、屋頂的風向標、小煙囪等都是值得細細欣賞的藝術品,整個城市充滿俄羅斯的古典文化氣氛。城中商店的名字也很有趣。在大炮雕塑旁邊有一家百貨商店,店名就叫做“在大炮邊”;還有一家叫做“在池塘邊”的超市就坐落在一個小池塘邊,這些有趣的店讓人感受到羅斯托夫人的樸實無華和當地生活的單純而隨意。

羅斯托夫的街道上仍運行著有軌電車,它那不緊不慢的速度,正好讓我可以細細欣賞羅斯托夫城內各具特色的教堂和廟宇,十分愜意。坐在晃晃悠悠的電車上,看著車外中世紀的建築,竟有種時空倒流的感覺,我仿佛回到了幾個世紀前熙攘熱鬧的商業中心。

教堂之城雅羅斯拉夫爾

從電車上下來,我又回到了現實中,告別了美麗的依麗娜,我攔了一輛出租車向羅斯托夫東北方向的雅羅斯拉夫爾駛去。

跨越了如波濤起伏的暗褐色平原,90分鐘後,我到達了金環線上最大的城市——雅羅斯拉夫爾。

到雅羅斯拉夫爾,我第一眼看到的是戶外公告欄和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混凝土建築,沒想到這種沉悶的現代社會產物會出現在這裡。但是當我快速甩開這些建築後,洋蔥頭圓頂就出現在前方了。雅羅斯拉夫爾,像羅斯托夫一樣古老的城市,建城比莫斯科還要早150年,1218年成為雅羅斯拉夫公國的首都。這座“古教堂”之城,無論你走到哪兒,都能找到大大小小教堂的蹤跡。

市中心是波德貝爾斯克廣場,旁邊的共青團大街上還保存著19世紀所建的商店街區和住宅。廣場東南面是建於12世紀末的主顯聖容修道院,其中的基督顯靈教堂是當地最早的石制教堂之一,登上教堂頂部的瞭望台,整個修道院及市中心的景色盡收眼底。1778年雅羅斯拉夫城改建後,坐落於市中心的先知伊裡亞教堂就成為該城的代表建築之一:白色的石磚牆,5個綠色洋蔥圓頂,一側配有塔樓。

漫步在雅羅斯拉夫爾寬闊的濱河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十分熱鬧。大街上間隔坐落著藍頂白柱的小亭,靜靜守望著身畔的伏爾加河。

步行街上滿是購物者,在奶酪和香腸鋪前,討價還價的中年婦女充斥著整個市場,與之毗鄰的是磚砌的禮拜堂。年輕人出入於鐘塔樹蔭下的咖啡屋和比薩店。作為古俄羅斯文化名城,新舊文化在這裡自然融合,讓古城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魅力。

我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坐落在伏爾加河畔“世紀末”商業區的音樂與時間博物館。這是全俄羅斯第一個私人博物館,由從事商業演出的魔術師約翰·莫斯托斯拉夫斯基創辦。剛走進博物館,就可以聽到數不清的時鐘的滴答聲(時鐘並不同步),這些鐘表來自於幾個世紀前的瑞士、德國和法國,斷斷續續、撫慰人心的和諧音樂讓人忘記了時間的存在。在這裡,一個用愛神丘比特裝飾著的德國克林沙留聲機流淌出夏裡亞賓和卡羅素的歌聲;瑞士音樂盒發出清脆的小調。托爾斯泰和契訶夫在作品中描寫的場景在腦中一一閃現出來。

老板說他創辦這個博物館的想法從30年前一次表演中誕生,當時,他偶然用到留聲機,表演獲得了極大成功。

莫斯托斯拉夫斯基一邊說一邊在博物館中來回擺弄著,搖動留聲機或演奏管風琴,敲響銅鈴或為一架自動鋼琴的空氣踏板充上氣。“對於我來說,樂器是用來演奏的,”他說:“這是一個活的博物館,一種發自內心的呼喊。這裡的每一件展品都已經成為我靈魂的一部分了。”

他的熱情顯然已經感染到其他人。在臨走前,我快速翻閱著放滿照片的相簿,裡面都是新婚夫婦在莫斯托斯拉夫斯基的鋼琴前擺著各種姿勢的留影。

俄羅斯的瑞士——普廖斯

1888年,一位皮膚白皙、眼裡充滿熱情的年輕畫家從伏爾加河渡船上走下來,踏上了普廖斯(Plyos)的土地。在這座雅羅斯拉夫爾東90多公裡的小城,望不到邊的草地,覆蓋著白樺林的小山丘,杉樹遮蔽的山谷,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在這裡度過的三個夏天,他創作了40多幅風景畫。如果你讀過契訶夫的小說《帶閣樓的房子》或是《脖子上的安娜》,應該對小說中那位才華橫溢、感情豐富的青年畫家印像深刻,這位畫家就是艾薩克·列維坦(IsaacLevitan),在普廖斯創作的作品使他成為俄國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和風景畫大師。在普廖斯流傳著一句話:列維坦為普廖斯增了光,而普廖斯也為列維坦的作品添了彩。

離開了雅羅斯拉夫爾大大小小的教堂,我乘車來到了猶如風景畫般的小城,在鎮上找到列維坦的故居。據說,列維坦當時生活拮據,與他的情婦和一個藝術家朋友共同租了這間坐落在河畔的小屋,現在這裡已經成為陳列他作品的博物館。

蹬著咯吱作響的木梯來到小屋的二樓,這裡有一間起居室,沐浴在伏爾加河的藍色波光中;一個畫架緊鄰一張橡木書桌立著,桌上是一個燈座鑲著金絲邊的台燈。穿過大廳是一間餐廳,其中擺著一張樺樹餐桌。

在樓下,其中一個房間,我看到了列維坦的好幾幅原作,有描繪初夏時節無邊無盡的桃色天空的《伏爾加河上的日落》;展現在萬物復蘇的季節,散落著圓木小屋的村莊蜷縮在寒冷的天空之下的《春天已來臨》。另外一間展示的是復制品,我喜歡其中一幅——《傍晚鐘聲》,畫中綠色圓頂教堂統治著整個畫面,旁邊是一條蜿蜒流向森林中平靜如鏡的小河,看著這幅畫,我完全籠罩在了畫中秋天的靜謐下,體會到作者用靈魂去描繪的大自然神韻。

出了列維坦的故居,我沿著曲折的小路爬上了山,頓時列維坦的幾幅風景畫便展現在眼前,其中有我最喜歡的《白樺林》:站在山坡上俯視著夕陽下的小城,伏爾加河蜿蜒而過,身後就是沾染金色夕陽的白樺林。坐在高崗上,陪伴漸漸落下的夕陽,聽著潺潺河水聲,品嘗著伏爾加熏歐鳊,無怪乎普廖斯還被稱為“俄羅斯的瑞士”。普廖斯的美也許只能用列維坦的畫,或者夏裡亞平的歌聲來表達。

與靜謐的河畔不同,小鎮的碼頭是一片熱鬧景像,這裡的集市專為游客開放,攤鋪上有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制品、亞麻桌布、油畫,還有特色小吃——熏魚。在一個小攤鋪裡,我找到一張《白樺林》的復制品,買了下來以作留念。

金環之旅最後一站

300多年前,第一位羅曼諾夫皇朝皇帝——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在科斯特羅馬的伊帕季耶夫修道院加冕為沙皇。因此,科斯特羅馬被稱為羅曼諾夫王朝的龍興之地。

科斯特羅馬距雅羅斯拉夫爾70多公裡,依伏爾加河和科斯特羅馬河而建,這裡也是我的金環之旅的最後一站。伏爾加河橫貫科斯特羅馬,市中心隨處可見19世紀前建造的老房子。

穿過索沃特斯卡亞大街,我來到了位於伏爾加河碼頭上方的中心廣場,老長廊商場就坐落於此,白色的拱形長廊環繞四周。沿拱廊和寧靜的街道散步十分愜意。

穿過橫跨在伏爾加河上將科斯特羅馬兩端連接起來的鋼筋拱橋,延河而行,我找到了著名的伊帕季耶夫修道院,它的木制結構具有獨特的風格,內部裝飾金碧輝煌。據說是600多年前由韃靼王子捐款建成的。

在修道院的三位一體大教堂中,我遇到在此研究宗教壁畫的拉麗莎,她見我一人參觀,便熱情地自薦為導游,帶我看了教堂中有著華麗裝飾的黃銅包金聖像畫,她指引我抬頭欣賞,超過80幅壁畫裝飾在高高的牆壁上。多是描繪審判日的場景:耶穌與瑪麗及使徒們協商著,魔鬼拽著罪人去地獄,天使手持天平來衡量悔改和罪孽。其中一幅表現了一個修道士爬上台階,每級台階像征著一項罪孽。她說:“我們一定得慢慢走,一幅一幅地看明白。”對於這些畫所隱含的意義與東正教以聖餐為教會生活的重心,我很是不解。她說,只要反復誦讀聖典,你自然就會領悟其中奧義了。

修道院中還有俄羅斯歷史、生物、植物展覽,以及末代沙皇及家族的照片展覽。展覽的所在地就是羅曼諾夫家族第一位沙皇米哈伊爾一世即位前居住的地方,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位期間也曾回來紀念他的祖先。

科斯特羅馬的市民非常友好。從修道院出來沿伏爾加河河堤漫步的時候,正遇到一對舉行婚禮的新人和他們的親友,他們熱情地與我打招呼,邀請我合影留念。

在金環線上,熱情好客的人民,東正教堂中陰郁的神秘,它的聖像和古老的聖典之謎,這些都是俄羅斯最寶貴的不朽遺產。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