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關隘概覽

地理雜談

導讀●雁門關 雁門關又稱西陘關,位於山西省代縣城西北20公裡處的雁門山腰,是長城要口之一,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衝。此處東西峻峭,中路盤旋崎嶇,附近峰巒錯聳,異常險要,為歷代戍守的戰略要地。自春秋起稱句注塞,由唐始稱雁門關。明洪武七年(1374)吉安侯陸亨,北移雁門關址數裡,建新關於今址。現存關門3座,內有明朝所建靖邊寺,以祀戰國戍守雄關的趙國良將 ...

●雁門關

雁門關又稱西陘關,位於山西省代縣城西北20公裡處的雁門山腰,是長城要口之一,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衝。此處東西峻峭,中路盤旋崎嶇,附近峰巒錯聳,異常險要,為歷代戍守的戰略要地。自春秋起稱句注塞,由唐始稱雁門關。明洪武七年(1374)吉安侯陸亨,北移雁門關址數裡,建新關於今址。現存關門3座,內有明朝所建靖邊寺,以祀戰國戍守雄關的趙國良將李牧。雁門關除關城之外,還有大石牆3道,小石牆25道,隘口18個,構成極為嚴密的防御體系。雁門關是“外三關”中最大的一關。

●寧武關

寧武關在今寧武縣城區,於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為萬裡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地勢險要。明弘治十一年(1498)擴城七裡。萬歷三十四年(1606)城牆砌磚,周長3567米。城中鼓樓為寧武關代表性建築。周圍烽火台峙立,氣勢雄偉。寧武關為歷史上著名的山西“三關”(偏關、雁門、寧武關)之一。

●偏頭關

偏頭關位於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偏頭關。偏關秦漢屬雁門,隋屬馬邑,唐置唐隆鎮,名將尉遲敬德在關東建九龍寺。宋代,楊延昭威鎮三關(包括偏關),沙場奮戰,家喻戶曉。現關城為明洪武年間改築。清改置縣,屬寧武府,轄邊牆四道。

●平型關

平型關在雁門關之東,位於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時為瓶形鎮,明、清稱平型嶺關,後改今名。歷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時為內長城重要關口。正德六年(1511)築嶺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萬歷九年都曾增修。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在平型關附近對日作戰,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氣焰,首次告捷,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

●玉門關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玉門關位於敦煌市西北約90公裡處,為漢武帝時所置。自魏晉以後,因安西通新疆東部重鎮哈密的道路日見重要,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宋以後,中國和西方的陸道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今原玉門關址尚存方形城堡,由黃土夯築而成,恢復完整,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米,垣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門,總面積63O余平方米。玉門關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名句更使玉門關名垂千古。

●陽關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裡處的南湖鄉境內,因在玉門關以南,故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陽關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為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所作“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鴉鶻關

鴉鶻關位於遼寧省新賓縣西南近百裡處,是明長城遼東鎮上的一個重要關隘。其為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遼陽副總兵韓斌所建,關門設障三道,故又稱為“三道關”。頭道關在今新賓縣葦子峪鄉三道關村南0.5公裡,關城修至兩側山脊,現存遺址牆高3米,基寬約7米,為方料石包砌,內填夯土而築。二道關設在兩崖對峙的山谷之中,砌石為障。第三道關設在一拔地突起的巨石旁側,此石柱高約30余米。此關東西是連綿不斷的群山,峰巒疊嶂,惟此處有一形勢險要的山口,可通南北。明代時,鴉鶻關是遼東鎮通往建州衛主要通道,亦為朝鮮使臣入貢的必經之路。

●紫荊關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易縣西北45公裡處,因關城居於紫荊嶺上而得名。關東依萬仞山,西據犀牛山,拒馬河寬闊的河床橫列於長城之北,峰疊巒矗,如屏如障,為長城內三關重鎮之一。紫荊關是長城千百座雄關險隘中歷史最悠久的幾座之一,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關於紫荊關的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當時稱為“五阮關”,是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

●井陘關

井陘關位於今河北省井陘縣西面太行山“井陘”之口,因此得名。古人謂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稱井陘。“井陘”是太行山內一條隘道,《呂氏春秋》、《淮南子》稱“井陘” 為天下九塞之一。最初漢朝在此口置關,稱石研關,它與南面的壺關、天井關合稱“上黨三關”。後來改名土門關。唐以後稱土門關或井陘關,明清時稱井陘關。

●娘子關

娘子關位於太行山脈西側“井陘”西口,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與河北省交界,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以隋開皇年間曾在此設葦澤縣而得名。後來,唐高祖的三女兒平陽公主率兵數萬駐守於此,時人稱為“娘子軍”,這關也因此更名娘子關,為戍守重地。早在戰國時期,這裡為中山國所建長城的一個關口,唐平陽公主之後,為承天軍戍守處,大歷年間修築了承天軍城。宋代建承天寨,明代為承天鎮,並稱娘子關。明嘉靖年間因邊患頻繁,於二十一年(1542)重修城堡,就是現今見到的關城,專設守備把守。清代又建“固關營”,分設把總駐守。因這關處在萬裡長城內邊的“內三關長城”南端,民間有萬裡長城第九關之稱。

●大散關

大散關位於寶雞市南郊20余公裡的秦嶺北麓,在陝西寶雞縣南大散嶺上,扼南北交通要道,自古為"川陝咽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大散關亦稱散關,關中四關之一,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 宋時金兵南下,侵犯陝川,宋將吳、吳兄弟聚兵扼險於此固守,打敗金兵的多次進攻。

●居庸關

居庸關是萬裡長城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其地絕險,自古即為北京西北的屏障。居庸關建在京畿著名的“關溝”中。居庸之名,據元代人記載是秦始皇修長城時,徙居庸徒於此而得名。在著名的太行八陘中,居庸關排列第八,即控扼軍都山的軍都陘。居庸關在漫長的歲月中,雖始終是兵防重鎮,但卻屢易其名,三國時稱“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時又先稱“薊門關”,後改“軍都關”。由遼以後金、元、 明、清至今,便始終稱居庸關。

●勝金關

勝金關座落於寧夏中衛縣東30公裡,是明長城寧夏鎮中的重要關隘之一。勝金關為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參將韓玉所築,謂其險過金徙潼關故得名。勝金關一帶,山雖不甚險陡,然山脈卻意外地向南突出一角,直抵黃河北岸,在山河之間僅留下一線之路,可通往來,這種一將扼之、萬夫莫過的地理形勢,使勝金關的軍事地位提高起來,被歷代兵家視為控扼寧夏平原的重要關隘。

●南津關

南津關位於三峽東口,是西陵峽的終點,它和瞿塘峽入口處的夔門,是三峽首尾兩個天然門戶。關兩岸絕壁聳天,峰奇谷異,江面狹窄,成為長江上、中游的天然分界線,素有 “雄關蜀道,巍巍荊門”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友誼關

友誼關位於中越邊境之兩山對峙險坳處,離憑祥市18公裡,距越南16公裡,扼中越交通之咽喉。友誼關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關樓為三層樓閣建築,高22米,歷代為中國南疆邊防要隘、戰略要地。1885年,清軍名將馮子材率軍在此痛擊法國侵略者,取得舉世聞名的鎮南關大捷;1907年,孫中山、黃興在此領導了永載青史的鎮南關起義。五十年代,經周總理批准,改名睦南關。後來,為彰示中越兩國人民“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誼,又改名為“友誼關”。友誼關有“天下第二關”之稱,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


精選文章: 地理雜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