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西藏地圖

地理雜談

導讀●水之故裡 山之鄉 西藏自治區是中國大陸湖泊最多,分布最廣的地區之一,境內有500多處大小湖泊,瑪旁雍錯、羊卓雍錯、納木錯、拉姆拉錯等均為人們熟知的著名聖湖。 我手裡有一張1:800萬比例尺的西藏自治區地形圖,粗略一數上面帶"錯"(湖)字之處多達60以上,東是措美縣的"哲古錯",南藏洛扎縣的"普莫雍錯",北有雙湖行政區的"多格錯仁強錯",西至日土縣的"班公錯" ...

●水之故裡 山之鄉

西藏自治區是中國大陸湖泊最多,分布最廣的地區之一,境內有500多處大小湖泊,瑪旁雍錯、羊卓雍錯、納木錯、拉姆拉錯等均為人們熟知的著名聖湖。

我手裡有一張1:800萬比例尺的西藏自治區地形圖,粗略一數上面帶"錯"(湖)字之處多達60以上,東是措美縣的"哲古錯",南藏洛扎縣的"普莫雍錯",北有雙湖行政區的"多格錯仁強錯",西至日土縣的"班公錯",如果再加上直接帶"湖"字以及"茶卡"(鹽湖)的地名,其總數將超過80。

西藏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源頭,除布拉馬普特拉河的上游雅魯藏布江和印度河的上游像泉河外,還"江河之母"橫斷山脈。橫斷山位於那曲以東,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間挾持著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金沙江為長江上游,怒江、瀾滄江經雲南流入緬甸、老撾,分別被稱為薩爾溫江和湄公河。還有通天河……

這裡也是山的故鄉,地球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山峰就有半數在西藏境內。在這張地形圖上,帶"峰"字的山名至少在海拔7000米以上,6000米左右的只標"日"(山),如海拔6460米的藏色崗日、6596米的昂龍崗日,甚至7060米的康格多日,7095米的冷布崗日,這些在濟濟一堂的山的王國裡都只能算是小字輩。

●地名的學問

西藏的地名很特別,有的像詩句--林芝藏語意為"娘氏家族"或"太陽寶座",墨脫藏語意為"鮮花盛開的地方",墨竹工卡是"墨竹色青龍王居住的中間地帶";有的樸素、直白,不加任何修飾--察隅"人居住的地方",崗巴"雪山附近",措勤意為"大湖"等等。

"索"藏語意為蒙古,西藏的索縣、當雄、巴青等地方至今生活著當年蒙古人的後裔。曾有一位蒙古族學者問我,西藏阿裡地區有沒有蒙古人的後代,對我的回答他顯然不滿意,只見他拿出一張地圖,說阿裡地區的地名有"索堆"、"索麥"、"左左"、"噶爾"等,這是否能證明那裡曾有蒙古人生活過?我聽後恍然大悟,連連點頭稱是。原來藏語相對應的意思是:上蒙古、下蒙古、重要的(蒙古兵營)、(蒙古人的)兵營。元朝時,西藏阿裡被來自克什米爾的森巴(錫克族)軍隊侵略,蒙古人甘丹才旺率兵打敗了他們後,曾在此地扎營,由此得名。於是這位學者下定決心前往阿裡探尋先人的足跡。

●阿裡的克裡雅山口

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裡地區是一片巨大的高原、荒漠,熟悉它的人能很輕易就找到新(疆)(西)藏兩地交界的克裡亞山口。在和平解放西藏的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騎兵師進藏先遣團在保衛股長李狄三率領下,從昆侖山下的普魯村經克裡雅山口歷盡千辛萬苦到達藏北,這期間他們誤入荒涼的無人區,先後有50多名戰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損失極其慘重。因為當時他"腰裡斜挎著一只硬殼牛皮挎包,裡面裝著一個指北針和一張簡易地圖。所謂地圖,地名和山名對不上號,沒有坐標,沒有等高線。"(曉浩《西藏,1951年》)我想如果當時他們能有一份像樣點的阿裡地圖,情形就不會是這樣了。然而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還有其他

尼瑪(太陽)縣是西藏面積最大的縣,總面積達15萬平方公裡,與山東省相仿,但其總人口剛過3萬,人口密度為0.2人/平方公裡,而山東省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600人,是尼瑪縣的3000多倍;昌都縣是西藏人口最多的縣,達8萬,而在內地一些大的村鎮人口也常過此數。

林芝是西藏氣候最溫暖的地區,七八九月份那裡平均溫度為15.6℃、15.5℃和14.6℃,涼爽宜人,但是近年來,尤其是2000年夏季拉薩出現29℃的罕見高溫,當地媒體提醒市民出門別忘戴墨鏡和遮陽帽。由於"厄爾尼諾"、"拉尼娜",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由於珠峰上層臭氧層受到破壞……,西藏的氣候一直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在地形圖上,西藏是一片深褐色和藍、白色,深褐、藍色代表高原、山脈,白色代表冰川、雪被,但在它東南部有一塊不同的顏色,提醒人們別忘了這裡是我國第二大林區。林區周邊的南亞地區則是一片淺綠、杏黃,而且海拔也急劇下降,低至500-100米。我看到與西藏、西藏文化相關的熟悉的地名,如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尼泊爾的博克拉,印度的大吉嶺、西裡古裡,錫金的甘托克,不丹的廷布……

這時,我覺得世界其實很小很校放眼地圖,看到的西藏更校千萬不要因其小而怠懈它,它可是山之鄉,水之根,屋之脊!請人們珍愛它,更珍愛它吧!


精選文章: 地理雜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