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齊斯河大峽谷探奇

景點

導讀“額爾齊斯河的水是冰的,額爾齊斯河卻美得燙人! ”這一冷一熱,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哈薩克牧民對他們的母親河最掏心的評價。然而,在這阿爾泰“金山”之下和“銀水”之畔,更有著世界聞名的額爾齊斯河大峽谷地質“三號”礦脈的神奇。所有這些,都是大自然給予這一帶山水最寶貴的饋贈。 76年前,中國新疆北部額爾齊斯河的岸邊,發生了一場天崩地裂的地球大裂變— ...

“額爾齊斯河的水是冰的,額爾齊斯河卻美得燙人! ”這一冷一熱,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哈薩克牧民對他們的母親河最掏心的評價。然而,在這阿爾泰“金山”之下和“銀水”之畔,更有著世界聞名的額爾齊斯河大峽谷地質“三號”礦脈的神奇。所有這些,都是大自然給予這一帶山水最寶貴的饋贈。

76年前,中國新疆北部額爾齊斯河的岸邊,發生了一場天崩地裂的地球大裂變—全球地震史上有名的“富蘊地震”。

1931年8月11日,在中國新疆的可可托海往南到卡拉先格爾一線,發生了八級大地震,極震區南起青河縣的阿爾曼特山,北達可可托海盆地,造成了長達176公裡的地表地震斷裂帶。這次大地震幾乎影響了全球,有強烈震感的範圍直徑就達2500公裡。在卡拉先格爾震中區,地震形成了長約9公裡、寬4公裡的塌陷中心,岩層被拉開寬6米、深10余米的深槽,山體斷裂塌陷區高60米以上崩滑破裂面至今保存完好,而位於震中邊緣的可可托海地區同樣留下了驚心動魄之後的遺跡。

地震斷層穿山越嶺,過溝跨壑,斷裂帶上盆地下陷,湖面擴大,水體加深,山體崩滑,滾石跌落……不僅直接形成了如可可蘇海、伊雷木湖等幾大濕地湖泊,同時也催化孕育出了今日額爾齊斯上游大峽谷那雄奇、瑰麗的絕世地貌與風物。這大自然所給予這片土地最寶貴的饋贈和遺產,其中更是蘊藏了層出不窮的奧秘與故事。

●奇絕大峽谷

新疆北部,阿爾泰山氣勢恢宏,綿延千裡。它橫亙於中、蒙、俄邊界,成為中國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的天然分界,也成了額爾齊斯河的發源地。

額爾齊斯河是我國惟一一條自東向西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全長2969公裡,在我國境內546公裡,沿途留下了一串串美麗富饒的綠洲和牧常它流經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境內的可可托海,在此形成了一條近百公裡長的大峽谷。

素有“金山銀水”之稱的阿爾泰山和額爾齊斯河自古就不缺少贊嘆:“金山南面大河流,河曲盤桓賞素秋。秋水暮天山月上,清吟獨嘯夜光球。”這是元代丘處機描繪額爾齊斯河的詩作。面對阿爾泰山,元朝名士、契丹才子耶律楚材有過這樣的擊節稱贊:“千岩競秀清人思,萬壑爭流壯我觀。山腹雲開嵐色潤,松巔風起雨聲乾。光風滿貯詩囊去,一度思山一度看。”

從古代詩人才子的名篇名作中一頁頁翻到今天,千百年來,萬壑銀水從阿爾泰山的雪峰之巔爭流而下,彙集而成額爾齊斯河,在可可托海鋪開了金山銀水風景長卷最為精彩的一段。

額爾齊斯大峽谷就是從可可托海開始的。從額爾齊斯河岸邊的富蘊縣城出發,轉過108道彎的山路,繞過可可蘇海湖,穿過可可托海鎮,就進入到當地人所說的大東溝。大東溝,又叫神鐘山峽谷,整體呈“U”形狀,全長約8公裡,底寬約10~40米。額爾齊斯河便從這深山峽谷間浩蕩流過。分列兩岸的是神鐘山、飛來峰、駱駝峰、神像峰、神鷹峰、小石門、人頭馬面等無數的奇峰怪石,俱是裸露的花崗岩石壁。更奇特的是,那些奇異多姿的山峰多呈鐘狀、穹狀、錐狀。山峰表面,多呈密集蜂窩狀的凹坑,以及好似凝固的巨瀑一樣的豎直溝槽。而這些獨特的花崗岩石峰,與峽谷內以杉樹、松樹、樺樹和楊樹為主的森林和疊石湍流的額爾齊斯河相得益彰,自然勾勒出一幅幅神奇而粗獷、蒼涼而靜幽的山水畫卷。

是什麼樣的原因和力量賦予了這裡如此奇特的地表“表情”呢?

“形成額爾齊斯大峽谷奇特山石地貌的,是距今約2.08億至0.65億年之間的燕山期的巨斑狀黑雲母花崗岩。這類花崗岩最重要的構造特征便是具有十分明顯的同心層狀節理,簡言之,這種節理就是大致平行地表坡面的裂隙面。因這裡屬內陸寒溫帶低溫氣候,寒凍風化作用強烈,花崗岩主要沿平行坡面的節理,不斷拆離崩解垮塌,就像層層剝殼一樣,從而形成表面圓潤平滑又十分陡峭的山峰形態。至於表面的凹坑,主要是因花崗岩中粗大的礦物晶體、集中的巨型斑晶和黑雲母較多的幾個部分,在日久風化和冰雪凍融的影響下剝離脫落而成。而那些豎直的溝槽,則是坡面流水的衝蝕以及岩石表層水孔隙帶因反復的凍融作用留下的痕跡。”

這便是在新疆可可托海國家地質公園資料中,對額爾齊斯大峽谷花崗岩地貌景觀地質背景與成因的有關介紹。

作為地質奇跡,這裡猶如聖地麥加之於教徒們,額爾齊斯大峽谷也正強烈吸引著全世界地質界的專家和學者們,有無數個奇妙的答案還在等著他們去一一揭開。我們不是地質專家,面對這些天地造化的傑作,只能認為,這就是大自然的神來之筆,也體現了自然界綿延無邊的寬廣胸懷。

溯河而上,奇景變幻會給人帶來陣陣驚喜,初入峽谷的額爾齊斯河分成幾支岔流在樺林間緩緩而淌,顯得是那麼浪漫溫柔。登飛來峰頂,看蜿蜒西去的額爾齊斯河與阿爾泰山交相輝映。在額爾齊斯河最深處的哈薩克村落裡,籬笆形形色色,怡然成趣,有圓潤的鵝卵石,有粗壯的白樺木,在夕陽下,拖著長長的影子,與遠山、河谷、小路、村舍、牛羊構成了一幅極具西域色彩的鄉村油畫。再往裡走,大小鐘山、溫泉、瀑布、高山牧抄…一個個天然景致的別樣姿容,無不讓我們的眼晴為之一亮。

●神鐘山與季蘭德溫泉

沿河游走,最具氣勢、最能代表阿爾泰山花崗岩地貌景觀的莫屬神鐘山,因此額爾齊斯大峽谷又叫神鐘山大峽谷。如果說額爾齊斯河是一河一天地,滋養創造了一方生機勃勃、姿態萬千的河谷氣像;那麼神鐘山便是一石一世界,它獨石成山的自然奇觀,讓我更多了一份對大自然的敬畏。

一塊石頭就是一座山,一座山就是一塊完整的巨石。這就是峽谷中山峰最顯著的特征,許多石鐘山體更是峽谷裡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高差達351米的神鐘山,就是這樣一整塊從地面衝天而起的巨型花崗岩體。它在額爾齊斯河南岸平地拔起,猶如巨鐘,生生地矗立於額爾齊斯河谷地,讓河水如一條圍巾般溫順地圍繞在它的脖頸上。曾有詩人這樣贊譽它 :“峭壁插雲,懸崖逼水,孤峰傲立。”我們順著額爾齊斯河漸漸行至它的腳下,更覺其雄奇壯偉,以至於不得不仰視才得以目睹其傲然而立的威嚴與非凡氣勢。

神鐘山又叫“阿米爾薩拉峰”,緣於當地哈薩克民間流傳的一段美麗凄涼的傳說:從前,英俊善良的蒙古王准噶爾汗的小兒子阿米爾薩拉在草原上遇到了一位秀麗可人名叫其其格的姑娘,兩人一見鐘情。然而他們的相愛卻招致阿米爾薩拉的哥哥洪台吉的嫉恨,他貪戀王位和美麗姑娘,就用武力將其其格掠奪而走。阿米爾薩拉心急如焚,連夜帶領勇士們將其其格救了出來,向額爾齊斯河的深山峽谷逃去。在無路可走之下,他們只好爬上了一座形如扣鐘、山體光滑的山峰。洪台吉帶人追來,將石山團團圍住,調來弓箭手向山上連續放箭。勇士們紛紛中箭倒地,血流如注,萬般無奈,阿米爾薩拉只好抱著心愛的姑娘縱身跳下懸崖……為了紀念阿米爾薩拉,後人就把這座山叫做阿米爾薩拉山,並說山體表面那一縷縷的帶狀溝痕就是當年勇士們流淌的鮮血。

不僅如此,還有另外一個傳說,說神鐘山是成吉思汗翻越阿爾泰山征伐遺留的一口行軍鍋。據說,幾年前,曾有牧民從山後攀爬到山頂,發現了一口鐵鍋和一把斷劍。

傳說終究是傳說,雖無從考證,但無疑給神鐘山增添了更多神奇的色彩。

過了神鐘山17公裡便是季蘭德溫泉。季蘭德是蒙古語的音譯詞,意為蛇。這裡共有五眼溫泉分布於額爾齊斯河兩岸,南岸兩眼相距僅兩米,水溫微燙,北岸有三眼。山上峭壁下的一眼泉水略呈紅色,被當地人稱之為血泉,並傳言泉水可養心髒。在半山腰上的一眼被當地人稱作不飽泉,傳言可治胃玻還有一眼在額爾齊斯河邊的岩石下,水溫最高,約40℃左右,傳說在此盤伏有幾條花蛇,季蘭德溫泉也就因此得名。

季蘭德溫泉一側也有激蕩人心的一景。走進季蘭德,未見溫泉,卻先循著滔天的水聲望見上游百米處一座鐵架橋的上方,一掛飛瀑從山腰分為兩級,以磅礡之勢,跌入白浪翻滾的額爾齊斯河,似玉碎珠飛、銀花四濺,給寧靜的高山峽谷帶來了少有的喧鬧和生機。

溫泉與瀑布之間便是哈薩克人比多拉開的當地惟一的一家旅店和飯店。這裡不僅是進山人歇腳過夜的地方,更是哈薩克牧民轉場途中歇息吃飯的“加油站”。晚上,我們就住進了這個只有七間房的、用額爾齊斯河卵石砌成的小旅館。躺在四個人擠得滿滿的大通炕上,心靈在這大自然的懷抱裡,在濤聲的熨貼下顯得是那樣超凡脫俗,似乎一塵不染。由於溫差的原因,雖是五月之末,峽谷的夜依然比白天寒冷許多。我們飲酒取暖,不知不覺間有些微醉,恍恍惚惚來到鐵架橋上;看月光早已瀉滿峽谷,月懸於空,影浮於水,寂靜之中,讓人感覺早已慢慢融入了這一切,像一條魚,浸於額爾齊斯河水的清涼,頂著一片銀光,游入夢鄉。

越往裡行進,峽谷就越深幽,高山險峻早已將我們與外界的通訊聯系隔斷。我們一致決定冒險前行,當然是要親身感受額爾齊斯河深處的另一番韻味。過了季蘭德鐵架橋,只有亂石橫陳的人行馬踏小道,穿梭在河邊林間,時而緩衝,時而急轉直下,往往是小徑曲幽疑無蹤,柳暗花明又一景。這就是哈薩克牧民休養生息的世界。我們不斷與他們相遇,看他們在馬背上悠然自得、輕松前行的英姿,不得不讓人生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慨嘆。第一次騎馬的我們,倒像在馬背上“跳舞”。馬在大大小小的礫石中或泥潭裡行走,或沿著懸崖峭壁的邊緣踟躇向前,或在巨石上險些踩空,或從七八十度的陡坡峻嶺攀上躍下,或在開闊的草地上脫韁狂奔,總是不斷地給我們這些從未有過騎馬經驗的探奇者制造著一次又一次的驚險和刺激。

我們如願到達一處綠草如茵、古松如塔的高山牧常只見遠方雪峰聳立,近處額爾齊斯河輕吟,橫架額爾齊斯河的木橋、冒著炊煙的氈房、悠閑吃草的羊群、玩耍的孩子和嬉戲的牧羊犬,還有不時走過木橋、匆匆趕往深山轉場的哈薩克駝隊……所有這些景像混合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和轉換。

這裡的美淳樸、清新、野性,而我們似乎成了一群不合時宜的“入侵者”。在此世代生活、輾轉遷徙的哈薩克牧民才是這裡的“自然之子”,對於滋養他們的這方山水,只有他們,才會一生執著地保持著一份樸素的敬畏和無限的熱愛。

●“聖坑”的光榮與夢想

“富蘊的大尾羊,走的是黃金道,喝的是礦泉水,吃的是冬蟲夏草,拉的是六味地黃丸”。一到富蘊,我們就聽到這樣一段有趣的民謠。何以如此?原來,因“天藏富蘊”而得名的富蘊,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礦藏地,更以盛產黃金而舉世聞名。當地還有戲言,說是進山牧羊,回來挨個把羊蹄子磕一磕,都能磕出二兩黃金來。富蘊的礦藏主要分布在額爾齊斯河流經的可可托海鎮,而與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貝爾尼克湖礦齊名、被地質學界稱之為“聖坑”。享有“世界天然地質博物館”和“地質聖城‘麥加’”之譽的可可托海地質三號礦坑,就在可可托海鎮的東南角上。

可可托海在哈薩克語意中為“綠色的叢林”,是哈薩克民族主要居住地和游牧區,是一個在上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因前蘇聯人在此發現礦藏並進行大規模開采而迅速發展起來的礦山集鎮,正好處於進入額爾齊斯河大峽谷的谷口。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可可托海已無往日的喧囂,它像綠樹環抱中的一座古堡,三面環山,西面臨水,額爾齊斯河舒緩而輕柔地從小鎮中間流過。一些遺存下來的俄式建築散布在小鎮的各個角落,額爾齊斯河上幾座前蘇聯建造的木橋雖經風霜卻風貌猶存。這些無不依稀透出往日的繁榮,折射著歷史的輝煌。

出可可托海鎮不遠,往大峽谷去的道路邊上便是三號礦坑。

三號礦坑長250米,寬240米,深140米,邊壁上留有13層螺旋狀盤山運礦車道,坑底積有一池碧水,猶如一巨型翡翠鑲嵌其中。整個三號礦脈就像一頂巨大的草帽,過去半個世紀的開采也只不過采去了“帽頂”而已。其氣勢壯觀,頓時讓我們有穿越時空之感,猶如面臨一巨型古羅馬“角鬥潮。

我們遠遠看到坑底有人正在忙碌著,那是在為恢復開采而抓緊時間向外抽水。這家公司的總經理何先生說,可可托海三號礦坑於1999年底宣布暫時閉坑,直到現在都未開采。而這個稀有金屬儲量達到2600萬噸的礦坑,原來開采的還不到四分之一。

隨行的可可托海國家地質公園穆先生告訴我們,三號礦坑屬於偉晶岩礦,是至今為止在可可托海發現的稀有金屬礦藏分布和貯量最大的一個坑,盛產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有用礦物質中的84種礦。其中鈹資源量居世界第一,鈮、鉭、鋰、銫資源量居第三。其礦種之多,品位之高,儲量之豐富,層次之分明,開采規模之大,為國內獨有,世界罕見。此外,三號礦還含有著名的綠柱石、海藍寶石、鋰輝石、紫水晶、芙蓉石、石榴石,以及彩色電氣石形成的各種碧璽等等。

關於三號礦坑的發現,穆先生的介紹更是引人入勝。

輾轉遷徙的哈薩克牧民,很早以前就在這裡發現了出露於地表的綠柱石等寶石,並采集作為珠寶裝飾物。到20世紀30年代,前蘇聯的地質學家通過對額爾齊斯河中下游的河流淤泥的化學分析,發現其中有高含量的稀有金屬元素,推測在額爾齊斯河源頭可能蘊藏著規模巨大的稀有金屬礦。1935年,以赫洛舍夫為首的蘇聯地質調查團溯額爾齊斯河而上,在阿勒泰、富蘊一帶進行1:50萬的路線地質調查與找礦,他們來到可可托海,終於發現了包括三號礦脈在內的八處綠柱石產地,從而揭開了這一世界級礦床的面紗。

此後,前蘇聯政府多次派地質考察團前往可可托海調查,並於1941年開始對三號礦脈進行勘探開采。1949年以後,可可托海礦被中國收回,由中國自行開采。其後,在中國與前蘇聯關系緊張的三年困難時期,可可托海為國家償還前蘇聯三分之一的債務,幾乎全是出自於三號礦坑。這個礦坑也為中國的“兩彈一星”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一個礦坑何以承受如此之重,在共和國最困難的時期立下這般功勛?在可可托海三號礦區,很多老礦人和知曉那段歷史的人們向我們打開了一段塵封的記憶。

1960年7月,前蘇聯單方面撕毀對華經濟援助協議,撤走專家,逼迫我國1965年前還清債務。然而此時我國建國僅十年有余,工業尚在起步階段,又面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對前蘇聯政府“雞蛋、蘋果過篩子,大了小了都不要;豬肉要卡一下膘,肥了瘦了都不行”的驗收中國抵債農資的苛刻刁難,以農產品還債,何時才能還清?在此情況下,我國決定以前蘇聯急需的價值比農產品要高過上百倍的稀有礦產品來抵債。向前蘇聯出口鋰、鈹、鉭、鈮等稀有金屬礦產品的任務最終落到可可托海礦務局的肩上,歷史也把三號礦坑推到了前台。

可可托海礦務局領取任務後,立即召開“03號百日會戰誓師大會”,提出了“大干苦干四十天,提前完成保出口任務”的口號。從各班組中抽出了兩百名思想好、有經驗、能吃苦的精干員工組成“采礦營”,實行軍事化管理,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還債”行動。

入冬後的可可托海氣溫降至零下40℃左右,滴水成冰,開礦十分艱難,更困難的卻是糧食供應嚴重短缺,礦營的工人們每天每人只能領到六個饅頭。

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和生產設備落後,采礦難,選礦也難。想起當年的工作場景,老礦人的回憶如在昨天:“每天天不亮,‘采礦營’的工人們身背兩三個牛皮口袋,手拿鎬頭和鐵锨等工具,奔赴采礦點。大家鎬頭挖,鐵锨鏟,中午也不休息,就在礦場上吃點冷饃。因為汽車不能開到山坡上,下班前還要把重百十公斤、裝有鋰礦砂的牛皮口袋從山腰沿著亂石成堆的小道上背下來,每天都要背上兩三次。有的人要背上四五次甚至更多,一天能挖一噸左右。挖出的礦石用馬拉的礦車拉到選礦廠。為‘保出口’,選礦廠有職工一千多人,實行三班倒24小時手工選礦。當年,連礦上的孩子們都被動員起來了。十六歲以下的孩子每天除了在學校裡上課,還要在選石場至少干四個小時的選礦工作;十六歲到十八歲的孩子干六個小時;十八歲以上的青年就要工作八個小時了……”

用了不到四十天時間,1962年春節前,可可托海礦務局終於提前完成了“保出口”的光榮任務。前蘇聯派人開來輪船和車隊,從布爾津縣的額爾齊斯河畔碼頭,源源不斷地將三號礦坑開采而出的稀有金屬礦石全部載走……

●哈薩克的野性游牧傳奇

在新疆,有山就有草原,有草原就有哈薩克人的足跡。在額爾齊斯河大峽谷自裡向外,從高山到平原,沿額爾齊斯河有著一個個大小不等的草原牧常額爾齊斯河就成了世代生活在這裡的哈薩克人的母親河。千百年來,他們逐草而牧,臨水而居,就地挖土、取石、造房,圍籬圈地,養馬牧羊,繁衍生息,過著簡樸、自然而和諧的生活。

可以說,在這片山水之間,有了哈薩克民族的生活,才使這雄奇而硬朗的山川具有了別樣的鮮活和靈性;也正是有了這神奇而溫潤的山水,哈薩克人的生活才更充滿了野性和傳奇。

中國哈薩克族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分布於甘肅和青海。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哈薩克族人口數為125萬多。哈薩克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新疆北部及中亞草原。在神話般的民間傳說裡,“哈薩克”的意思是“白色的天鵝”,還有人把哈薩克解釋為“戰士”、“自由的人”、“避難者”、“脫離者”。這個名字恰好像征著哈薩克人自古以來就已形成的群居和遷徙的生命基因與文化傳統。我們在峽谷見到的哈薩克族,絕大多數為牧民。居住以帳篷為主,亦有原始古樸的木屋和土屋。哈薩克帳篷呈圓形,以紅柳木為骨架,支架後蓋毛氈,輕便結實,裝拆方便。木屋和土屋則多就地取材興建,冬暖夏涼,結實耐用。一年四季的“轉潮是其游牧生活的最主要內容。

“轉潮,就是以牧草生長周期按季節為牲畜有序地轉移草場,它是一種按季節每年進行3到4次的循環輪牧的過程。因此,牧場便有按季節分為春季牧嘗夏季牧嘗秋季牧場和冬季牧場之說。

這裡轉場的規律一般是從高處往低處走,即春天先把羊順著額爾齊斯河向上趕往深谷的高山草場,然後再慢慢轉出,到夏天轉到山腰,秋天到山坡或山下。一般冬天就在山腳下“守窩子”(短暫的定居),養一片草地打草曬干讓牲畜安然過冬。

每年3月底至4月初,一年的游牧生活就開始了。轉場前,阿吾勒(哈薩克語,意為牧村)內或阿吾勒之間的親戚、鄰居和朋友都會事先商定行程時間、路線,約定途中宿營地點等。起程要選擇良辰吉日,到達目的地也需要短則一個星期、長則十天左右。路上,你追我趕,相互照應,為了山裡的草場不甘落後。

微寒的清晨,在季蘭德溫泉的空地上,又一群轉場的羊群和駝隊過夜之後又要上路了。過了那座鐵架橋,路就開始變成羊腸小道。這個有五口人的哈薩克牧民家庭吃過烤馕,喝完奶茶,正准備出發的時候,卻發現有兩匹放到山上吃草的馬找不到了。大伙兒都一起找也沒有結果,於是,他們依然照常上路了,因為他們相信這兩匹馬會自己回到他們中間,或者會被朋友和牧民給送回來。這不能不讓人相信,整個額爾齊斯河大峽谷就是他們的家園和樂園,自然與和諧也早已融入這塊奇異的土地。

可以說馬匹、駝隊和狗就是哈薩克牧民家的三件寶,一樣都不能少。收拾完氈房,把牛羊攏成群,老奶奶走在最前面,跟著一只牧羊犬,女人和孩子走在中間,牽著馱著鍋碗灶具和氈房骨架的幾只駱駝,老爺爺和壯年的男子走在最後,趕著羊群出發了。這家哈薩克族牧民一年中普通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追隨著他們的足跡,我們在路上每天不下十次地遇到這樣的家庭和牧群。他們的遷徙以不緊不慢的柔和節奏和浩蕩氣勢見證著哈薩克民族的文化和傳統的延續。他們熱情而友善,盡管語言不通,見面都會和我們打招呼致意。從孩子到老人,清一色醬紫色的臉龐透露出一家人四季放牧的辛勞。他們騎在馬上,牽著駝隊,驅趕著成千上百只羊群,浩浩蕩蕩地融入額爾齊斯大峽谷的立體山水畫卷之中,那所有的一切,無不顯示著天人合一的原始野性和自然率真。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