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可思議的國家

景點

導讀 ●四大古文明之一 印度有很多深奧、獨特的文化和歷史,一般人要理解還是十分艱難的。我們今天普通的中國人對於歐美、韓日都比較了解,但是對於自己的近鄰印度就知之甚少。盡管大家知道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對於佛教最終在印度消亡又疑惑不解。正因為如此,還請讀者花不多的時間讀完本篇文章,相信對於你快速了解印度是有益的。 要寫印度,不得不從古印度寫 ...

●四大古文明之一

印度有很多深奧、獨特的文化和歷史,一般人要理解還是十分艱難的。我們今天普通的中國人對於歐美、韓日都比較了解,但是對於自己的近鄰印度就知之甚少。盡管大家知道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對於佛教最終在印度消亡又疑惑不解。正因為如此,還請讀者花不多的時間讀完本篇文章,相信對於你快速了解印度是有益的。

要寫印度,不得不從古印度寫起。人們通常所說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其中包括了印度。但實際上當時的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歷史地理概念,它並不僅僅指今天的印度,還包括了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總面積約437萬平方公裡。“古印度文明”是距今5000年至距今1400年之間(相當於中國的“仰韶文化”到“東晉”王朝),印度河——恆河流域一系列城市文明的總稱,4500年前是它的極盛期,後來就突然消失了。日後印度的文獻對它也只字不提。古印度文明的消逝,—直是個世界性的迷案。

中國是印度的近鄰,古代中國人很早就與印度交流。西漢時稱之為“身毒”,東漢時改稱為“天竺”,唐代正式譯為“印度”,這還是唐僧玄奘經過實地考證而定下來的,這個名稱一直使用至今。

●種姓制度

古印度的“吠陀時代”是距今3500年至距今2600年,擁有白人血統的雅利安人征服印度黑膚色土著的時期。隨著奴隸制的發展和社會的分化,印度形成了兩種日後成為其民族特色的體制,即“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

吠陀時代的瓦爾那分為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婆羅門是第一等級,在社會上有首腦之尊,其他等級包括國王在內的剎帝利,對婆羅門應敬重禮讓。婆羅門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貴族組成,日後成為婆羅門教的教文化大祭司,他們不僅壟斷宗權,也參與執政,常做國王的顧問。婆羅門擁有大量土地和奴隸,是最富有的階層。

剎帝利作為第二等級是由王族和軍事行政貴族集團組成,他們執掌國家機器。在理論上,婆羅門優於剎帝利,但作為國王屬剎帝利等級,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兩個種姓之間的爭雄。剎帝利也擁有大量土地和奴隸,甚至更富於婆羅門,因為他們直接占有國家資源。

第三等級吠舍是整個社會的支持者和供養者,是社會的勞動平民。在婆羅門和剎帝利統治之下,吠舍無政治權利可言,只有交稅服役、供養統治者的義務。吠舍與剎帝利、婆羅門都屬高級種姓,死後投胎可再度為人,因而稱再生族。

第四等級首陀羅則屬非再生族,是壓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他們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組成,後來也包括被降到這個最卑賤等級的雅利安人。他們失去了一切權利,從事農牧漁獵及種種低賤的職業,多數人的地位和奴隸相差無幾。

種姓制度一旦固定下來,各個等級所從事的職業就不能任意改變。各個種姓之間原則上禁止通婚。種姓制度的本質是保護上層種姓的特權地位。它一直是印度人民沉重的鎖鏈。為什麼有這種制度外人很難理解,但印度獨立六十年來,已經發生重大的變化了。

●婆羅門教

到吠陀時代的後期,出現了婆羅門教,它最高信仰是梵天一世界精神、最高主宰、宇宙創造者。婆羅門開始以一種統轄萬有的梵天神性說,包攬了一切原始崇拜,把婆羅門教義提高到壟斷精神世界的統治地位,同時也把解釋、宣傳這一教義的婆羅門祭司僧侶,崇奉為人間的最高等級。此外,婆羅門教認為人在死後投胎,也就是所謂輪回,是由生前造業好壞決定的,為善者得報,來世富貴,為惡者得報,來生受罪,如此等等。因此婆羅門教強調尊法行善,要人民安於現狀,忍受一切苦難。婆羅門教視《吠陀》為聖書,只有婆羅門祭司僧侶才能閱讀了解,再加上瑣煩的宗教儀式和五花八門的祭祀,婆羅門教就成為一種異常神秘的宗教,對後來印度歷史有深刻的影響。今天的印度教就是演化過的新婆羅門教。

●釋迦牟尼及佛教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佛教對東方包括中國的影響深遠。釋迦牟尼原來是位於今天印度、尼泊爾交界處的迦毗羅衛國的王子,當他29歲時突然離開宮廷出門修行。經長期而曲折的歷程終於悟道並建立了佛教,廣收門徒,被門人奉為“佛陀”,意即覺悟者。

佛教與婆羅門教的最大不同之處,是主張“眾生平等”。佛教認為神與人及眾生都是平等的,社會上的不同種姓只是由於不同職業分工形成的,而不是自然如此。因而佛教具有積極作用。佛教心理學學說認為,人的苦惱來源於各種不可能實現的欲望,所以欲望是一切邪惡的根源。佛陀的倫理學強調積極精神而不是消極態度,宣揚博愛,為人服務以及助人為樂等。佛教的哲學基於唯物主義,主張除物質以外無他物,靈魂非實體。由於物質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經常改變形式,所以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恆的,只有變化的法則——生長與消滅才是永恆的。但佛教後來在印度消失了了,卻在中國及亞洲各國發揚光大了。

●幾點“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在本文中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是世界上對印度文化的普遍看法,也是印度官方推介該國旅游的網站站名“Incredible India”。如果用一個中國游客的浮光掠影的眼光來看,可以感受以下幾點:

一、印度人口已經達到11億了,雖然政府提倡生育兩孩,但人們照生不誤,要不了多少年,就要超過中國了,成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了。印度人對此也不著急。

二、印度擁有白、黑、黃等各式人種,數百個民族,全國現有語言和方言1600多種,分屬四大語系。其中使用人數超過1000萬的有15種,被憲法列為主要語言,使用人數占總人口91%的印地語為官方用語。中國人很難認出印度人的特征。

三、從數據上看,中國的GDP和人均GDP兩項指標都是印度的兩倍左右,但印度人卻安貧樂道。印度人貧富懸殊,每個城市都有很多貧民窟,但再窮,也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小偷小摸的案件比歐美還要少。

四、印度是動物的天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牛(印度教視牛為神聖)、猴、鳥類、松鼠等,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五、城市裡很少有便利店、網吧和電子游戲機房等“現代商業”,也無夜總會、歌舞廳(雖然印度歌舞之美妙舉世公認)。按摩店的按摩師都是黑大漢,絕無女性。印度汽車多為國產,少見進口貨。

六、可能是天氣炎熱之故,印度窮人不穿鞋,都市下層也只穿拖鞋,因而絕無足浴房之類的消費。交通雜亂無章,但司機都能忍讓。不講究衛生,大街上男人經常隨地小便。

七、印度人的經商能力特強,在世界各地都有印度商人的身影,很多領域都是名列前茅的。世界上有“印度幫”之稱。

八、雖然工業落後,但軟件業世界領先,早在10多年前就設有類似“硅谷”的軟件園區,這或許與印度人的數學能力和英語普及有關。印度人一向有移民美國的傳統,在美印度人的政治地位很高(在華人之上)。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