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漁船裝飾民俗

民俗

導讀我國海域遼闊,水產資源豐富,千百年來,在大海寬廣的懷抱裡,勤勞勇敢的漁民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海洋文化和獨具一格的海島風俗,海船裝飾就是其中最為突出、最富特色的一部分。 在萬頃波濤翻滾的海洋,航行著無以數計的漁船,廣大漁民在漫長的捕撈作業歲月中,制造了許許多多各具特色的漁船。如在東海一帶有:用於古老的傳統漁業生產方式小釣作業的“小釣船”( ...

我國海域遼闊,水產資源豐富,千百年來,在大海寬廣的懷抱裡,勤勞勇敢的漁民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海洋文化和獨具一格的海島風俗,海船裝飾就是其中最為突出、最富特色的一部分。

在萬頃波濤翻滾的海洋,航行著無以數計的漁船,廣大漁民在漫長的捕撈作業歲月中,制造了許許多多各具特色的漁船。如在東海一帶有:用於古老的傳統漁業生產方式小釣作業的“小釣船”(俗稱“舢板狗”);船背負一艘舢板的“釣仔”;背負兩艘舢板的“雙背”船。背負四艘舢板的“大釣船”(亦稱“釣槽”),以及“翅波”、“大捕”、“溜網”、“鷹捕”等等,種類繁多,歷史悠久。

在上述各類漁船中,有些特別注意裝飾。玉環縣坎門鎮的“連江船”,因來自福建連江而得名。直到如今,鎮裡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都還記得,當年載著祖先乘風破浪北上的“連江船”的古老裝飾:船前“頭根”部位,描繪著沸騰的浪花,托起一輪冉冉升起的紅日。這幅圖案使人聯想起漁船朝迎紅日出海捕魚的情景。船頭兩側嵌著一對活靈活現的眼睛,接近船沿處繪著許多五彩繽紛的花朵,船尾兩邊又是一對身體粗壯的泥鰍;左右舷中央圓形開合處,巧妙地設計著紅、黃兩色的太極圖案,船後尾部還描有花團錦族般的鳳凰牡丹、八仙、八寶等吉祥圖案。桅頂上的烏鴉旗,當地人稱“鴉旗”。鴉旗隨風轉動,大海航行靠其辨明方向。船艙內還有裝飾工巧的神龕,內供海神牌位,而洞頭等地的“白底船”,船底則刷得雪白雪白,船一下水,一片潔白映入海底,據說能捕很多魚。普陀稱為“木龍”的漁船,造型像長龍,有龍頭、龍尾、龍筋、龍骨,背豎三道風篷,穿越風浪,如生翅膀。

裝飾民俗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重要表現。它不單單表現在外表的裝飾,更有其內在的深層涵義和功能,漁船裝飾也不例外。它基於海洋的土壤,更有深刻的意義和功利目的。

船眼睛,舊時,大凡漁船都有一對明亮清澈的大眼睛,嵌在船頭兩邊。其形狀似扁平半球形,眼珠稍凸,眼內壁還各嵌一枚銀角子和銀元。關於眼珠的視線還頗有講究,一律朝下,遠遠望去,烏溜溜的眼珠子正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海面。內行人說,漁船眼珠必須朝下,這樣才能看到海中之魚,捕獲到滿艙魚蝦。船眼睛一般選較好的樟木,請造船師傅精制而成,然後擇定吉日,將其嵌釘在船頭兩側。釘船眼規定用釘三枚,不多不少;下釘位置要准確。不偏不倚。有關船眼睛的民間傳說很多,較有代表性的有兩類。

第一類:造船眼,鬥惡鯊(或海泥鰍)。相傳魯班師傅造大船,先造櫓,後造舵。最後又削了兩個鬥圓形的木塊塗黑,像人的一雙眼珠子,打算把它釘在船頭兩邊,當作眼睛,好觀四方,認水路。海龍王聽說魯班造成了大船,心中惱火,當即派了凶悍的鯊魚大將找魯班比本事。魯班手裡正拿著斧頭和鐵釘,就說:“我們比眼睛吧!我這一對眼睛,每只都能釘上三只鐵釘。”說罷舉起斧頭,把木眼釘在船首兩旁,又對鯊魚說:“來,你也把眼睛釘一釘1那鯊魚看著晃晃的斧頭和七寸長的大鐵釘,嚇得逃入海底去了。從此,漁船上都釘有船眼睛,如果出海遇上鯊魚群,只要拿出斧頭,在船眼睛上敲打幾下,那些鯊魚就會逃跑。

第二類,救神魚,賜慧眼。在玉環漁鄉流行著一個傳說,說是一位叫絹珠的姑娘救了神魚,她擦了神魚流出的淚,即刻變成一對慧眼。對海裡魚群的活動了如指掌,跟她出海總是魚蝦豐收,漁霸見了眼紅,仗勢把她搶去,逼她專為自己看海情,姑娘不從,被關進土牢。當父親來探監之際,她用力摳出自己的慧眼,囑父帶回安在船頭兩側。從此,裝了眼睛的漁船,照樣能看清海中的魚蝦游動。後人為紀念她,奉其為“魚司娘娘”,並蓋廟祭祀。如今,大麥嶼港對面還有座名叫“絹珠樵”的小礁。

畫神魚:在船尾左右舷兩側,各畫一條翹首生須,擺尾欲游的神魚,也有人說是泥鰍。其魚滿身血紅,頸帶白練,眼睛烏黑,樣子像泥鰍,又比泥鰍粗壯,神態逼真,栩栩如生。據調查,民間對此有三種傳說。一說是條叫“猛”的神魚。在浙江、福建一代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很早以前,東南沿海有條木帆船,裝飾貨物到南洋去。一天,平靜的海面突然大浪翻天,一群大鯊魚排成一字形,張著大嘴,直向帆船衝來。正著急時,斜刺裡衝出一條身五六尺,油光閃亮的魚。它搖頭甩尾,像箭般射向鯊魚群。“呼”地一聲,它被領頭的鯊魚一口吞沒了。怪的是這條大鯊魚一會兒就肚向上,背朝下死了。這魚從鯊魚嘴裡鑽出來,甩著尾巴,又向鯊魚群衝去。那些鯊魚沒了領頭的,嚇得逃散了。人們為了答謝這條神魚的救命之恩,就按它的樣子畫在不易磨掉的船尾兩邊,作為紀念。說來也怪,凡畫神魚的船出海,再也沒有遇到過大鯊魚。大家覺得這條魚勇猛無比,就叫它為“猛”。二說是條彈塗魚。舟山一帶的傳統漁船上,在搖櫓的船舷旁,用木頭刻著兩根彈塗魚,並塗上紅漆。這是人們為紀念彈塗魚報恩救漁船而雕刻的。相傳,這裡一位好心的船老大,駕著一只三漆篷的大對船,在桃花島烏沙門外的海面上救了一條被老帶魚追逐的彈塗魚。事後一天,這只大對船在海上碰到風暴。桅斷杆折,篷飛船沉,正在危急時刻,只覺得船底好似擱在沙灘上,頓時十分平穩,漁民們燒香拜佛,以為是菩薩保佑。次日,風平浪靜,一群彈塗魚從船肚下游出,人們方才恍然大悟。三說是泥鰍。畫在船上用來引誘魚群。此說浙江玉環流傳較多。據《玉環廳志·物產篇》記載:過去小釣作業是在緄線上搭上魚餌,誘釣魚類。每年漁汛出海釣帶魚時“即以帶魚切片為餌,未得帶魚之先則以泥鰍代之。”泥鰍是帶魚喜食之物。漁民出海,必買泥鰍養在水中帶上船作餌,任憑捕魚地點多遠,卻不會死亡變質。

舉鬃懸旗。舊時,漁船上插有反映年產量高低的旗子,名“蜈蚣旗”,紅色,三角形,其鑲邊為波浪式布條,遠看似無數只蜈蚣腳。以鑲邊顏色來區別名次;鑲黃邊為頭名,鑲綠邊為第二名,鑲白邊或藍邊為第三名。旗邊還有條長絲絛,其色同鑲邊色。一般都插在頭桅上。這種民俗,福建方言叫“舉鬃”。每當冬春汛散海(歇季)後,漁船要評比產量。產量最高者,稱“頭鬃”,其次為“二鬃”、“三鬃”,直到十五鬃。由當地漁民協會發給獎旗,以表獎勵。高懸桅頂的紅色三角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絢麗多彩,全船人都為此自豪。獲得高獎者還要捐最高額錢作為演戲、祭祀之用,以示慶賀。

烏鴉旗:舊時,在福建、玉環一帶漁船的桅頂上有一面隨風飄舞的旗,福建叫“桅尾旗”,玉環坎門叫“鴉旗”。鴉旗的大小視船的規格而定,一般為三尺左右長。其前半部分是個用樟木精雕而成的彩色鳳凰頭,後半部分是塊紅布,中央用兩條竹篾把兩者連接固定,又有一根鐵棒自上而下貫穿鳳頭釘在桅頂。航行時旗懸高桅,隨風旋轉,指示風向。其實烏鴉旗就是風向旗。相傳從前坎門鎮有個青年人去台灣經商,遇上一位痴情女子,年輕人說家中已有妻室,不答應娶她。這天,船將返回,那女人便悄悄溜進船艙。船上有位好心的“總鋪”(炊事員)暗暗將她藏在炊事倉內,每餐供她飯食。船到中途,被青年船主發現,將她推入大海。這女人陰魂不散,變成一只烏鴉,經常在桅頂盤旋,興風作浪,為難漁船。漁民見到就把飯焦撒去,烏鴉看見飯焦,想到總鋪對她的恩惠,也即息怒,使漁船轉危為安。有趣的是,如今雖叫“鴉旗”,卻不見烏鴉。老人們說,過去旗前面是個烏鴉頭,烏鴉心腸好,總是將凶兆提前告訴人們。我們那時出海捕魚沒有機械,全靠鴉旗來辨風向,測方位,以防止險情發生。後覺烏鴉形像難看,才逐漸變成像征吉祥的鳳凰。

船對吉語:沿海漁船都有貼掛船對、寫吉語條幅的習俗。特別是春節前,為圖來年航行一帆風順,魚蝦豐登,條條船只總要“新桃換舊符”,裝扮一新。漁民一般在船頭號貼“船頭壓流”,“龍頭生金角,虎口嘖銀牙”;船舵貼“萬軍主帥”“船到魚起”“舵後生風”等;船舷貼“九曲三江水,一網兩船魚”;船尾書“玉櫓搖進千裡月,綿帆高掛一港風”“順風得利”;大桅上掛“大將軍八面威風”;二桅杆(頭桅)掛“二將軍開路先鋒”;三桅(尾桅)上掛“三將軍開風掛角”。條幅、對聯可根據不同地區的習慣,掛貼在船上的相應部位。另外,在慶賀新船下水時,也要貼吉祥船對。

船關菩薩:亦物船官老爺。在每條漁船的後艙,擺著一個精致的神龕。神龕內有一木刻的船關菩薩,旁站順風耳、千裡眼兩小神。龕上方的雕柱上刻著祥雲瑞色、富貴牡丹等吉祥圖案,龕前放一只香爐。新船下海或魚汛出海都要用全雞、全鴨、糕餅等隆重祭奠。捕住第一條大黃魚,要先供菩薩。船關菩薩有男有女,因地而異。男的一般是三國關雲長、魯班爺,女的為宋朝寇承女、順風娘娘等。在普陀漁民供奉的是位叫“木龍“的船官老爺。相傳,龍傳原是打魚小囝,阿爹阿哥全部都葬身魚腹。木龍悲憤交加,到處尋找惡鯊,為親人報仇。菩薩見其報仇心切,便使了法術,將他變成一只三道風篷的大船。大船與鯊魚在海上較量,終於鬥敗鯊魚。從此鯊魚再不敢靠近漁船,打魚人就仿照木龍變的船樣制造新船,還刻個小菩薩名曰“船關老爺”,放在後艙祭供,並代代相傳。

綜合上述,漁船裝飾大多出自對一種神秘的祈吉避災力量的信奉。人們祈求神靈的保佑,祈禱出海平安,魚蝦豐收。把自己的凶吉禍福依托於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正是這些諸多的心理因素,成了支配漁民物質生產與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這種信仰色彩都有人類原始思維的特征,漁民在漁船上的裝飾,大部分有它的文化內涵。有單純從實用目的出發的,如插蜈蚣旗表示產量高低,但以信仰與實用裝飾功能交叉的漁船裝飾為多,如懸烏鴉旗既有保平安、測風向的作用,又有裝飾的功能。從總的發展規律來看,漁船裝飾習俗是隨著漁民信仰,結合生產實踐創造發展起來的,具有多功能性。

海上作業的艱險性是產生漁船裝飾的物質基礎,希望生活美滿是制約漁船裝飾的精神力量。漁民出海產生諸多的不安全心理因素,歸根結底來自水上作業的艱險性。由於海洋氣候變幻無常,漁民出海最擔心遇上狂風暴雨,才“請”菩薩上船保佑,懸掛鴉旗指明風向,畫條神魚及時相救脫險;由於海洋神秘莫測,漁船常遭鯊鯨等侵襲,才創造了魯班造船眼智鬥惡鯊、神魚一舉擊敗群鯊的故事。人們希望汛汛滿載而歸,網網魚蹦蝦跳,於是給“木龍”安上眼睛,點睛顯靈,龍目就能透視海底的秘密,掌握漁情動向。人們更盼望生活富裕,萬事如意,於是借助描繪自然界中像征吉慶吉祥、富貴榮華的景物來寄托自己的宿願。因此,所有的漁船裝飾都與漁業生產緊密相連,都包含著歷代漁民幻想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漁船裝飾是海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鮮明地反映了歷代漁民獨特的審美觀。生活在大海懷抱之中的捕魚人所追求的美,是從自身的需要出發,無論虛實,都有其具體的功利意義,決不含糊。漁船裝飾能激發人們豐富的想像力,並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和愉悅。漁民在船上喜用像征光明、活力、吉祥、富貴的紅黃二色,以此表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鴉旗能幫助測風掌舵,因而對烏鴉的褒貶也不同於一般。漁船裝飾還與民間文學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幾乎每一種裝飾都流傳著幾種古老神話般的傳說或故事。這些充滿濃郁海洋特色的民間文字,有神奇的,有悲壯的,有現實的,有幻想的,充分表現了漁民愛憎分明的感情和立場以及積極進取的精神。尤其是一些對落後的漁業生產力所產生的大膽構思,還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比如,漁民不滿足於低產的小釣作業,幻想安裝船眼能看清魚群的活動,達到高產豐收的目的。如今,科學的發展,使他們終於用上了真正的水底眼——魚探機。所以,盡管這些奇妙幻想,仍能啟發後人思維,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起了應有的作用。

漁船裝飾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有著深刻的傳承性和變異性。它隨著社會發展而誕生,也隨著社會發展傳承變異,甚至消失。從縱線看,每一種漁船裝飾都經歷了相互間的影響。如坎門漁船裝飾受福建漁船的影響比較明顯,但影響不等於模仿,經過時間的推移,通過實踐,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特點,如烏鴉旗變成鳳凰旗,使這一裝飾更美,寓意更深。目前,最大的變異是有些漁船的裝飾開始消失,或已經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使靠人搖櫓的木帆船變成使用動力的機動船,甚至發展為鐵殼船,風帆已逐漸失去作用。而現代漁業生產主要依靠現代科學裝備,由於有了魚探機和電光捕魚等先進技術,船眼和泥鰍等原始信仰將在人們記憶中漸漸淡化;由於有了指南針、測同儀和羅盤,烏鴉旗變成純粹的裝飾;由於有了收音機、報話機和氣像預報,菩薩也逐步在漁業生產中失去了地位。當然,有些漁船裝飾也得到傳承,如原來的舉鬃插旗,是表彰產魚量高的漁船,現在以評先進代替,同樣也以插紅旗為榮;為了祝賀豐收,圖吉利,貼船對、掛條幅仍舊流行。如今,有些地方的漁船,雖然也還保留著部會傳統裝飾,但是可以肯定,先進的生產力,終究會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促進漁民自身的完善。科學的思維將逐漸輸入傳統的信仰領地,文明的浪潮將不斷衝刷愚昧的精神世界。廣大漁民一定會逐漸擺脫保守、落後的重負,伴隨著時代的步伐前進。然而,無論如何,歷代漁民所創造的漁船裝飾,將作為海洋文化中富有特色的一頁,留在歷史漫長的畫廊裡。


精選文章: 民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