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污染會帶來什麼傷害

環境保護

導讀燈火輝煌,歌舞升平,始終是人們理想世界的代名詞。人們害怕黑暗,說它像征著昏暗和苦難。直到現在科學家才發現“燈火輝煌”也有毛玻過強的人工光不僅會改變禽類動物的基本生物節律,甚至導致人體激素的嚴重失調。 本色夜空原來也是迷人的風景。 124年前,當人類第一次照亮這個世界後,深邃美麗的夜空便漸去漸遠。 准確地說那是1880年3月31日,美國的印第安那州 ...

燈火輝煌,歌舞升平,始終是人們理想世界的代名詞。人們害怕黑暗,說它像征著昏暗和苦難。直到現在科學家才發現“燈火輝煌”也有毛玻過強的人工光不僅會改變禽類動物的基本生物節律,甚至導致人體激素的嚴重失調。

本色夜空原來也是迷人的風景。

124年前,當人類第一次照亮這個世界後,深邃美麗的夜空便漸去漸遠。

准確地說那是1880年3月31日,美國的印第安那州的瓦巴士鎮。那時蒸汽機已經出現,並且應用範圍越來越廣。瓦巴士鎮的人們總想把眼前的夜空照得通明,使人感覺不到黑暗的存在。這一天,他們在鎮法院的穹頂安裝了一只3000標准獨光的碳弧光燈。他們發動脫谷機的蒸汽機引擎,用來發電,在晚上8點整,合閘點燈。霎時間,光芒四射,亮如白晝。

驚喜、驚慌、驚恐讓人們扭抱在一起,有的人手舞足蹈,大聲驚叫:有的人呆若木雞,不知所措;有的人雙膝跪倒,不停地禱告,祈求上帝保佑……

從此,人類在享受燈火輝煌的同時,距離迷人純真的夜色越來越遠。

冥冥之中,我們內心不斷發出這樣的考問,除了所謂的享受之外,這眩目的明亮,還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意大利天文學家皮爾安東尼·辛撒諾多年來依靠高清晰度的人造衛星圖片監控著全球的人工光的分布和增長速度。我們的地球在太空中就像游樂園一樣,光點密集,熠熠生輝,尤其是歐洲和美國的夜空,人工光的亮度正以每年5%—10%的比率增長。受此影響的首先是天文學家與天文愛好者。地球上有近2/3的人再也看不到繁星遍布的銀河。在睛朗的夜晚,於遠離光污染的天空上,人的肉眼能看到大約2500顆星星。而身居紐約郊區的人們最多能看到200顆左右,曼哈頓的居民要是能看到15顆星星就是很走運的了。事情遠不是這麼簡單,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過度接觸人工光可以改變動物的生物節律,影響食物鏈彼此依存的正常關系,甚至引發人體嚴重的激素失調,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因億萬年進化的結果,許多生物依靠星辰和月亮的微光辨別方向,而人工光的泛濫對它們形成誤導常常造成致命的傷害。據多倫多“人工光危害研究中心”的創辦人邁克·蘇倫估計,每年有近一億只禽類撞在北美洲的有光建築上。費城的一位內科醫生、鱗翅目昆蟲學家肯尼特·佛朗格說:“由於燈光的誤導,蠶蛾經常錯過交配的機會,有時還會飛進趨光動物的嘴中。明亮的燈光還會干擾它們的遷徒路線,使大批蠶蛾無端被困在黑暗的孤島上,坐以待斃,致使美麗的蝴蝶變得越來越少了。”

受影響的還有一種甲殼綱動物和輪蟲,它們在夜間游到水面吃水藻,白天則在水下休息並躲避獵食者。街燈的強光折射到水面上,這些微小生物一直停留在水面下。後果是,蜉蝣生物被剝奪了營養來源,以此為生的魚蝦大量減少;幸存的水藻卻快速瘋長,破壞了其它水生物的生長環境,使清澈的水質受到污染。

有人可能認為,這簡直微不足道,絕不能因為給微生物改善環境,人類就得重回黑暗。別急,下面的數字會讓你的發言變得格外慎重。

2001年《國家癌症研究所學報》發表了兩項研究結果,該研究揭示了“夜間光接觸和乳腺癌幾率之間的聯系”,而且聯系之密切“令人吃驚”。西雅圖市佛萊德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采訪了1606名婦女,他們發現,夜間工作的婦女比非夜間工作的婦女患乳腺癌的幾率高出60%;上夜班的年頭越多,夜班時間越長,接觸的光線強度越高,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波士頓的布裡漢姆所的研究人員和婦科醫院的專家查閱了78562位護士的健康史,發現她們患乳腺癌的比率較低,但是發病率與她們夜間工作也有密切的關系。上夜班1—29年的護士的情況表明,乳腺癌發病率年平均增長8%。上夜班30年或更長時間的護士,乳腺癌發病率年平均增長36%。其它的研究結果還表明,照在視網膜上的燈光,即使在睡眠期間,也會減少褪黑激素的生成,而褪黑激素能幫助調節晝夜節律,還具有抗氧化的功能。有證據表明,這種激素在一些哺乳動物身上對雌二醇激素起抑制作用,而雌二醇與乳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研究褪黑激素防病功能的得克薩斯健康科學中心的神經內分沁學家魯塞爾·雷特說:“燈光是一種毒品。濫用燈光,就是在危害健康。”

人工光即使有同樣的亮度,也並不產生同樣的光學和生物效應。熒光燈、金屬鹵化燈、高壓水銀燈通常用於場館照明,射出許多不易察覺的紫外線,對照明不起任何作用,但卻會對天文台的觀測工作構成干擾。傳統的白熾燈放射許多紅外線,使燈泡易熱,照明效果也差。以上這些種類的燈,還有越來越普及的用作街燈的高壓納燈,光譜都很寬。這就使燈光看上去像自然光,蠶蛾、鳥類以及其它動物能看見這些光,並受到吸引。相比之下,目前在一些街頭使用的光照好的低壓鈉燈只放射窄範圍的黃色光。由於生物不會把低鈉燈光當作是自然光,因而能對生態的人為干擾降到最低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其中部分並不很富裕的大都市仍一味效仿發達國家大都市的做派,大搞所謂“夜景光團”工程,把原本安詳靜謐的氛圍,打扮得流光異彩,花裡胡梢,既勞民傷財,制造虛假繁榮,又對生態和人的健康無益。誰都不會將“燈火輝煌”與國富民強劃等號。國際夜空協會副主任伊麗莎白·阿爾瓦勒茲是環保用燈的積極倡導者。她常拿著一些裝有明亮街燈的照片,向周圍人做宣傳。照片上燈光投下陰影,而陰影處則可能是壞人伺機作案之地,中國人管這種現像叫“燈下黑”。阿爾瓦勒茲說,僅憑亮度並不能達到高能見度,太多的燈光反而讓人什麼都看不見!

阿爾瓦勒茲和研究光污染的科學家們一致認為,社會應該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來降低光污染的程度。他們建議對固定照明設施進行遮蓋,並將散射光的圓形燈換成不散射光的平底燈,讓燈光照向需要照射的地方,而不是過路人的眼睛和居民的窗戶。他們還建議降低大多數照明燈的功率,堅決取消不必要的照明燈。不要像有些蹩腳的光團設計師那樣,能用兩個燈杆就不用一個。阿爾瓦勒茲說:“裝飾性燈光應該像高明畫家的畫筆,要畫龍點睛地突出細節,而不應該像粉刷匠手裡的刷子,均勻地細密地刷滿整個建築。”


精選文章: 環境保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