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語專家:五大連池源自滿語“烏德林池”

人文地理

導讀“‘五大連池’是滿語,對於其是由五個池子相連而得名的說法完全不對。”當記者剛剛說明來意,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的吳雪娟副教授十分肯定地說。1995年,還在黑龍江省檔案館工作的吳雪娟發現了滿文檔案中的五大連池火山噴發記錄,該滿文資料對五大連池黑龍山和火燒山噴發有了新的說法。 尋找五大連池史料經過 據吳雪娟介紹,1990年大學畢業後,她來 ...

“‘五大連池’是滿語,對於其是由五個池子相連而得名的說法完全不對。”當記者剛剛說明來意,黑龍江大學滿族語言文化研究中心的吳雪娟副教授十分肯定地說。1995年,還在黑龍江省檔案館工作的吳雪娟發現了滿文檔案中的五大連池火山噴發記錄,該滿文資料對五大連池黑龍山和火燒山噴發有了新的說法。

尋找五大連池史料經過

據吳雪娟介紹,1990年大學畢業後,她來到黑龍江省檔案館,從事黑龍江將軍衙門滿文檔案的整理、翻譯工作。黑龍江將軍衙門初設於1683年,是清代黑龍江地區的最高權力機構,其公文檔案起於1684年,止於1907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1985年,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移交黑龍江省檔案館珍藏。記錄五大連池噴發的珍貴滿文檔案,是在1995年被發現的。

到省檔案館工作之初,吳雪娟就曾在2萬多卷冊滿文檔案中尋找過五大連池火山噴發資料。直到1995年8月,吳雪娟在康熙五十九年的滿文檔案中意外地發現了五大連池火山噴發檔案。據她講,她發現一件奏折抄錄檔上寫有“烏雲和爾冬吉山”的滿文字樣,她的心為之一動,又看到了“從地下噴出石頭和火……”這樣的滿文記載,她馬上肯定這就是她要找的有關五大連池火山噴發的資料。

清代五大連池火山噴發滿文檔案,經吳雪娟翻譯研究,已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其史料內容和研究價值得到了火山學界的肯定。該專題滿文檔案一經公布於世,即填補了我國火山噴發史料空白,引起了火山學界的極大重視。2002年,五大連池火山噴發滿文檔案成功入選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有人看到五大連池火山噴發

中國近千年來火山噴發較少,有人目睹的更為稀少,但五大連池這裡不但有人看到了火山噴發現場,還留下了豐富、寶貴的文字記錄。

五大連池火山最新形成的是黑龍山、火燒山、流傳較廣的文字記載是《黑龍江外記》、《寧古塔記略》。清嘉慶年間,西清著的《黑龍江外記》中記載“墨爾根東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塊飛騰,聲震四野,越數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至今傳以為異。”吳振臣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所寫《寧古塔記略》中記載:“……於康熙五十九年六、七月間,忽煙火衝天,其聲如雷,晝夜不絕,聲聞五、六十裡。其飛出者皆黑石、硫磺之類。經年不斷,竟成一山,兼有城郭。熱氣逼人三十余裡,只可登遠山而望。今熱氣漸衰,然隔數裡之中,人仍不能近。天使到彼查看,亦只遠望而已。嗅之,惟硫磺氣,至今如此,亦無有識之者。”這兩段文字,證實了1791~1721年火山噴發,形成黑龍山,火燒山及池沼、水蕩(湖泊)。

據史料載,1653年由於沙俄不斷侵擾,世居在黑龍江和精奇裡江(今結雅河)流域的達斡爾索倫部一部分遷入訥謨爾河兩岸,他們分族落村居住在現在的五大連池團結鄉一帶,距當時的烏雲和爾冬吉山火山(五大連池火山)僅20公裡。可見,五大連池火山區附近當時是達斡爾族、鄂溫克族等少數民族的主要漁獵地。這就是當時火山噴發為何能有較仔細的記錄和為何黑龍江駐防八旗官兵能快速上報康熙皇帝的主要原因。

黑龍山火山噴發有新說法

據悉,藏於清代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中的五大連池火山噴發的觀測史料,用滿文詳細記述了我國境內最後一次大規模噴發的五大連池黑龍山、火燒山火山噴發的時間、進程,火山堰塞湖的形成和當時布特哈官兵對其觀測丈量以及黑龍江將軍向康熙皇帝奏報火山噴發的情況等。

此次發現的新資料,對五大連池黑龍山和火燒山噴發時間和天數,有了新的說法。根據滿文檔案記載,黑龍山火山噴發的時間是公元1720年1月14日至公元1721年3月18日,火燒山火山噴發時間是1721年4月26日至1721年5月28日。從滿文記錄中可以看出,黑龍山在噴發前有過三次火山地震,這對於研究我省地震和火山噴發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五大連池最早叫藥泉鎮,關於五大連池的來歷,公認說法是由五個火山堰塞湖相連而得名。吳雪娟在《黑龍江檔案》1996年第1期發表文章《五大連池地名源考》,提出“五大連池”火山、湖泊名稱都來源於滿語,特別是湖泊名稱絕非因“五個池子銜接如串珠狀而得名”。五大連池是“烏德林池”的音譯,原有的烏德林河,被火山熔岩堵塞形成湖泊,湖泊亦名為烏德林池,後來音譯為五大連池。陳洪洲、吳雪娟二位專家從1899年繪制的五大連池火山區地圖中也有新的發現,他們在考證的基礎上對古、今地名進行了對照,烏雲和爾冬吉山,為滿語“九座火山”之意,烏雲和爾冬吉山火山即現今的五大連池火山群。烏德林河即現在的石龍河,即我們一直稱之的“古白河”。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