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利亞——最年輕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

景點

導讀在《世界遺產名錄》中,幾乎所有的文化遺產都承載著一部厚重的歷史,惟獨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是一座嶄新的城市,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時,它還不到27歲。如此年輕的一座城市為何能獲此殊榮? ●巴西利亞——全球最適宜人居的地方之一 巴西的首都最早是中部海濱城市薩爾瓦多,後來遷至東南海濱的裡約熱內盧。為了改變巴西的工業和城市 ...

在《世界遺產名錄》中,幾乎所有的文化遺產都承載著一部厚重的歷史,惟獨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是一座嶄新的城市,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時,它還不到27歲。如此年輕的一座城市為何能獲此殊榮?

●巴西利亞——全球最適宜人居的地方之一

巴西的首都最早是中部海濱城市薩爾瓦多,後來遷至東南海濱的裡約熱內盧。為了改變巴西的工業和城市過分集中在沿海地區的狀況,開發內地不發達的區域,從18世紀開始,巴西的行政當局一直都在認真地考慮遷都內地的問題。1891年巴西憲法規定遷都內陸。1956年巴西政府選中戈亞斯州海拔1100米的高原上的,以南緯47度,西經15度為中心,位於西部的一片小草原上的巴西利亞作為新首都,定名為巴西利亞。同年,通過競選在26幅設計圖中選中了巴西建築師科斯塔設計的新都方案,新都方案規劃人口50萬,規劃用地152平方公裡。

巴西利亞雖然地處熱帶,但由於海拔較高,因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全年氣溫在19℃~26℃之間,氣候非常宜人。同時,巴西利亞又位於托坎廷斯河、聖弗朗西斯科河和巴拉那河三河的分水嶺上,水源方便,地下水也很豐富。巴西人還利用一處新月形天然窪地建成了一座面積達40多平方公裡的人工湖,這座人工湖是引附近幾條河水到低窪地,並修建帕拉諾亞大壩形成的,該湖也因此被命名為帕拉諾亞湖,巴西利亞就位於該湖的半島上,湖泊就像一位慈祥的母親張開雙臂擁抱著整個城市。波光粼粼的湖水,既調節了市區的空氣濕度,又美化了城市環境。另外,巴西人還依湖建了一座水電站,滿足城市的用電需求。優美的帕拉諾亞湖,成為巴西人休閑游覽和水上運動的絕佳去處,一些地段的岸邊還鋪設了人工沙灘,讓人有來到海灘的感覺。巴西利亞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市區綠化面積占市區總面積的60%多,人均綠地面積達25平方米。生機盎然的綠地昭示著巴西利亞旺盛的生命力。市內基本無污染企業存在。這裡交通發達,高速公路和鐵路把北方的貝倫港、南方的裡約熱內盧港、聖保羅連接起來,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宜人的氣候、發達的交通、優美的自然環境,再加上巴西利亞人熱情、奔放、與人為善的人文環境,使巴西利亞成為全球最適宜人居的地方之一。

●巴西利亞——一首讀不完的哲理詩

巴西利亞的建築是一首首耐人尋味的哲理詩。

巴西利亞的規劃頗具特色,城市布局骨架由東西向和南北向兩條功能迥異的軸線相交而成。從空中俯視整座城市就好像一架停泊在大地上的巨型飛機。“機頭”是由總統府、最高法院和國會組成的三權廣常“機身”是一條長約8公裡寬250米的大道。“前艙”是政府各部廣場,乳白色的政府大樓對稱排列;“後艙”是文教區、體育城、國家大劇院、電視塔等建築。“機尾”是為首都服務的工業區、長途汽車站、鐵路客運站等。“機身”兩側是沿人工湖伸展出來的立交公路,沿路是呈月牙形排列著的居民住宅區,如同“機翼”。飛機之外的地方是它的衛星城。建築布局之所以構築成飛機形狀,是有喻意的。巴西人說它像征著巴西是一個正在起飛的國家,體現蓬勃發展的時代精神。真是巧奪天工、寓意深長,讓每一位了解巴西利亞的人肅然起敬。

位於機頭位置上的三權廣場是巴西首都的核心,在廣場的北、東、南三面分別是巴西的國會大廈、總統辦公室以及聯邦最高法院。這三幢建築呈三足鼎立之勢,像征著三權分立的重要原則,體現出行政權、司法權和立法權之間平等又相互制約的關系。而在廣場正對著“機身”的西側,矗立著高達104米的旗杆,上面高高飄揚的是巨幅的巴西國旗。在廣場上,還有一些重要的紀念雕塑。

國會大廈是巴西利亞最具標志性的建築。它由兩座並肩而立的28層大樓組成,兩棟大樓分別是國會的參議院和眾議院。在兩棟大樓的中間層有一通道相連,遠遠望去,整個國會大廈呈現出“H”形,H是葡萄牙文“人”的第一個字母,寓意“一切為了人”的立法宗旨。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一精神,參、眾兩院的會議大廳被刻意地建成兩只巨碗狀的奇特建築,分立於大廈的左右。眾議院會議大廳是個仰天的“大碗”,因為眾議院開會是向公眾開放的,所以碗口朝上,意味著“開放”,像征著廣泛聽取民意。參議院的會議大廳則是個倒扣的“大碗”,參議院審議的議題常常涉及國家機密,很多情況下是不能夠對外公開的,故“碗口倒扣”含有“閉門開會”之意,同時也表示集中大眾意見。巴西人能夠運用這樣美妙簡潔的建築語言,將政治含意闡述得如此明了而又深刻,在當今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巴西聯邦最高法院大樓前有一尊人像雕塑,它端莊而坐,手持利劍,用布蒙著雙眼,寓意法院執法公正,認法不認人。在巴西利亞陸軍司令部前的廣場上,坐落著每年國慶游行的閱兵台。閱兵台的造型就是巴西軍官佩劍的“劍柄”樣式,而閱兵台前高高的旗杆仿佛是“刀鞘”,兩者合一就是一把佩劍,其寓意不言而喻。更有意思的是,閱兵台的造型具有特殊的聲學效應,站在閱兵台上輕輕呼喊一聲,就能產生強烈而連續不斷的回聲。……

幾乎巴西利亞的每座建築物和雕塑等都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詩篇,難怪巴西利亞有著“世界建築博覽會”的美譽。像巴西利亞大教堂、國家大劇院、總統府、外交部辦公樓前的巨石雕等都具有深刻的寓意。凡是了解巴西利亞,欣賞過這位美麗而富有蘊含的少女容顏的人,無不為巴西人超常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贊嘆。

●巴西利亞——巴西內地經濟的助推器

在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增長極理論在南美盛極一時,占有重要的地位。該理論認為,由於不平衡發展規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不可能在全國各地都是一樣的,因此,建立中心城市,使其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極”,能夠帶動其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不同層次的中心城市的“增長極”作用,在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進而推動全國的經濟發展,最終改變沿海和內地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的局面。該理論正適合巴西現實,而且巴西當時的總統儒塞諾·庫比契克也非常欣賞該理論,於是在大的經濟背景下,加上總統的支持,經過反復地斟酌,終於選擇建一個新首都———巴西利亞,借遷都之舉促內地經濟之騰飛。事實證明,巴西人的選擇是正確的:巴西利亞的建設,激活了西部經濟,帶動了整個巴西經濟的起飛。

在巴西利亞建成之前,巴西中西部地區的馬托格羅索州、南馬托格羅索州、戈亞斯州等都是一片荒原,人煙稀少,但是巴西利亞建成之後,這裡一改往昔的荒蕪模樣,形成了以巴西利亞、戈亞尼亞、庫亞巴等城市為中心的,以農業、畜牧業和采礦業為主的經濟區,使整個中西部地區呈現出生機勃勃、昂揚發展的景像,從而實現了國家經濟重心向內地轉移的目標。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由遷都帶來的經濟刺激作用和發展主義理論的成功實踐,使巴西進入了一個經濟勃興的時期。這一時期,巴西的工業得到了很好發展並實現了工業的多樣化,從而使得巴西的經濟擺脫了依靠單一的經濟作物咖啡的狀況。全國工業產值躍升為農業產值的兩倍多。巴西不僅成為拉美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國家,而且一躍成為世界第10個工業大國。

●巴西利亞——所有巴西人的驕傲

在巴西不管走到哪裡,只要與巴西人談起巴西利亞,都會感受到他們對自已的新首都充滿著一種自豪感。因為整座新首都的建設,從選址、整體設計到具體興建,都沒有依靠外國的力量,完全由本國人來完成。在施工中,所有建築都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每一幢房屋都要納入總體規劃中,為了配合主體工程的建設,對公路、鐵路、機嘗電站和住宅等工程的修建進行了統籌安排,整個工程只用了3年零2個月,創造了“巴西奇跡”。在巴西利亞建成20多年後的1987年12月,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文化遺產”,當作人類建築史上的傑作、現代“文物”加以保護。20世紀有很多富有現代意味的大都市紛紛湧現,其中惟有巴西利亞獲得了人類文化遺產這一殊榮,難怪巴西人如此地自豪,因為他們的確有資格這樣做。

在為巴西利亞驕傲、贊賞的同時,不能不提起盧西奧·科斯塔和他的學生奧斯卡·尼邁耶。就是這兩位巴西最傑出的建築大師的合作,共同完成了一件巴西創世紀的建築藝術傑作,為世界增加了一份文化遺產。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巴西利亞的建設,使得建築師的想像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成就了建築史上的兩位巴西巨匠,同時也使得巴西的現代建築藝術斐聲海內外,成為世界上最有特點的派系之一。

幾十年過去了,巴西利亞還是那麼年輕,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巴西利亞還是那麼的寧靜與和諧,決然不為大都市的珠光寶氣所動。它那平地建新城的宏大構想、它那匠心獨具的城市規劃、它那富含哲理的城市建築……所有這些都足以證明:它雖然年輕,但“文化遺產”的桂冠戴之無愧。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