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西南太平洋上,赤道南北的浩瀚海域中,如珍珠般散布著一萬多個大小不等的島嶼,其最大的島嶼———澳大利亞大陸為世界上最小的大陸,也可以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故有島大陸之稱。這些島嶼廣泛散布在東西約1.293萬公裡,南北約7500公裡的遼闊海域,被稱為風與海“孕育”的大洲。這是因為,大洋洲的大陸在地質史上非常古老,土黃色跟紅褐色構成的基調是千萬年風的“印跡”;而那些星羅奇布的島嶼則是地質史上年輕的太平洋的“傑作”,古老的大陸與年輕的島嶼正是風與海聯手的造化。
大洋洲的意思是大洋中的陸地。大洋洲不僅是世界上除南極洲以外面積最孝人口最少的一個洲,而且它還是作為地理概念出現最晚的一個洲。大洋州這個名詞一直在1812年前後才為人們所普遍使用,它比歐洲、亞洲、非洲以及南北美洲晚出現了數百年。大洋洲所包括的地理範圍是澳大利亞大陸和散布在浩瀚無垠、碧波萬頃的中太平洋以及南太平洋上的島嶼世界。這個島嶼世界,有山脈連綿、森林密布的大陸島,有熔岩廣布、煙霧繚繞的火山島,有白得耀眼的海濱沙灘,椰林圍繞的珊瑚環礁,真是數以萬計,五光十色,風光迷人。人們把這些島嶼分為三大群,稱之為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這三個名字都源自於希腊文,而且都是由法國探險家迪蒙.迪爾維爾命名的,“尼西亞”一詞在希腊文中是“島嶼”的意思。美拉尼西亞的意思為“黑人島嶼”,因為這個群島的居民膚色黝黑,頭發細軟而卷曲,屬黑色人種,因而得名。主要島嶼有所羅門群島、新喀裡多尼亞島、斐濟群島等,陸地面積15.5萬平方公裡。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所擁有的島嶼大多數屬於低平的珊瑚島,和美拉尼西亞群島比較起來,它所屬的島嶼如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等面積都比較小,而且零散。
密克羅斯在希腊語中就是“小的”,密克羅尼西亞的意思就是“小島群島”,陸地總面積只有2700多平方公裡。波利尼西亞群島的島嶼數量最多,所占據的海域面積最為遼闊,包括夏威夷群島、湯加群島、它的意思是“多島群島”,陸地面積有2.6萬平方公裡。
“澳大利亞”在拉丁語中的原意為“南方的”、“南面的”。在古代歐洲,澳大利亞這個名字就是“南方”的意思。古代的一些歐洲科學家已經推測出了在地球的南方會有一塊與北半球對稱的陸地,因為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的話,“地球根本無法保持平衡”。他們將其稱之為“特拉澳斯特”,意即為“南方的陸地”。公元二世紀,著名天文和地理學家托勒密把這塊“想像中的陸地”第一次畫入了世界地圖。此後,人們就一直想要找到這一塊未知的“南方陸地”。到了公元17世紀,在距離托勒密第一次在世界地圖上標出“想像中的南方大陸”一千多年以後,荷蘭人才代表文明世界第一次到達了澳大利亞。但荷蘭人沒有在此逗留,他們實際上發現的只是澳大利亞的北部海岸,荷蘭人把這個地方命名為“新荷蘭”。之後,英國的庫克船長來到澳大利亞,這塊“南方的陸地”才正式進入了它的開發史和文明史。不過,“新荷蘭”與澳大利亞這兩個名稱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並存共用。直到十九世紀以後,澳大利亞這個名稱才被普遍使用起來。1817年,“澳大利亞”作為標准名稱被正式用於地圖印制和書籍出版。居住在大洋州各地的土著居民,分別稱之為美拉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和波利尼西亞人,他們的祖先在遙遠的歷史時期裡就已經在這裡勞動和生息了,對於自己的美麗島國十分熟悉和熱愛,祖先給自己的島國所起的名字以及口口相傳的典故,一直流傳至今,這些地名有的很確切地表達了當地的自然特征,有的則與當地土著人的祖先世代傳說有關。比如南太平洋上風景秀麗的塔希堤島的名字,就是源自波利尼西亞語,意為“小島”,後來,法國著名印像派畫家高更曾到塔希提島居住過,高更用他的書和畫使世界上更多的人記住了“塔希提島”這個名字。離塔希提島不遠的是土阿莫土群島,它的名字有兩種解釋,一說“土阿”是“漲潮”的意思,即為“漲潮島”;另一說“土阿”是從“普阿”轉化而來的,土阿莫土群島的意思就是“遙遠的島嶼”。土阿莫土群島是一群珊瑚島,其外緣有很多暗礁,地勢低平,像一簇明珠掩映在蘭色的海水中。因而土阿莫土群島又有“低矮群島”、“危險群島”和“珍珠群島”之稱。夏威夷群島位於太平洋的環型火山帶上,整個群島都是由火山島所組成。“夏威夷”一詞也源自波利尼西亞語,意為“諸神之地”或“神仙福地”,這是由於當地土著把夏威夷群島上著名的冒納克亞火山和莫魯凱火山看作諸神的住地。阿拉弗拉海、湯加和斐濟原來都是土著部落的名稱。阿拉弗拉意為“無人地區”,現在則是澳大利亞與印度尼西亞之間的公海。湯加本來是湯加群島的主島,也就是湯加塔布島的名稱。後來被泛指了整個群島。湯加的意思為“聖地”。斐濟的名稱也是從它的主島維提島轉化而來的,意思至今都沒有得到證實。斐濟群島中的另一大島瓦努阿圖島,則是“大地方”的意思。巴布亞新幾內亞與亞洲國家接壤,巴布亞新幾內亞中的“巴布亞”一詞源自於馬來文,意為“卷頭發”,因為當地的巴布亞人的頭發是卷曲的。荷蘭人最先發現了新西蘭,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參照荷蘭一個地區的名稱把這裡命名為“新西蘭”。板塊運動改變著地球陸地的面貌,從某種角度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新西蘭就經歷了這樣的歷史,大約在5億年前,新西蘭的陸地還位於北緯35度附近,是岡瓦納古陸地的一部分。此後古陸地幾經漂移,並最終分裂成現在的幾塊大陸,新西蘭在南北幾次往復運動中,不僅從北緯35度的位置“變”到了南緯35度左右,而且冰川的大規模活動和消長也塑造了新西蘭今天的獨特地質風貌。
大洋洲,這片風與海所造就的土地,承載了人類最原始的典故與傳說,也承載了世界最具多樣性的文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