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的震級
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個量,當前,最基本的震級標度有4種:地方性震級 、體波震級( 和mB)、面波震級 和矩震級。
前3種震級是通過測量地震波中的某個頻率地震波的幅度來衡量地震的相對大小的一個量。 是用1秒左右的S波(或Lg)的振幅來量度地震的大小, 是用1 秒左右的地震體波振幅來量度地震的大小,mB是用5 秒左右的地震體波振幅來量度地震的大小,MS是用淺源地震的20 秒左右的面波振幅量度地震的大校
矩震級 是由基本的物理參數所計算的震級,描述了地震破裂面上滑動量的大小,一般通過波形反演的方法計算。
二、為什麼對地震的震級進行修訂?
從測定方法來講,地震參數是用不同方位、不同距離的多個地震台站的記錄進行測定,從理論上講,所用地震台站的記錄越多,測定的地震參數越准確。地震發生後,地震波在地球內部以大約6.5公裡/秒的速度轉播,也就是說地震波從震源到地震台的傳播是需要時間的。但從地震救援的角度看,需要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向政府與公眾發布。根據地震數據處理的規定,地震參數的測定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地震速報,我們使用最先接收到的地震台站的觀測數據進行快速地震參數測定,並及時發布地震信息。第二階段是精細分析,我們利用所有收集到的地震台站記錄進行地震參數的進一步分析,給出最終修訂結果,該資料用於編輯《中國數字地震台網觀測報告》,用於以後的科學研究。大多數情況下,地震的速報參數和修訂參數是有一定差異的。
我國規定對公眾發布一律使用面波震級。
三、目前國際上通行震級測定過程
在國際上,地震參數的測定也是分兩個過程,一是計算機自動測定與人機交互快速測定,二是最終的修訂。
1、計算機自動測定與人機交互快速測定
在地震發生後,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會給出自動處理結果,並通過網站、手機短信的途徑發布地震信息。隨著地震台站數據的不斷增加,測定的地震參數也在不斷地變化。
2、最終的修訂
待所有地震台站的資料收集以後,給出最終地震參數,編輯出版地震觀測報告。
對於汶川地震,美國初訂面波震級為7.8,修訂矩震級為7.9;歐洲地中海地震台網中心初訂矩震級是7.5,修訂矩震級為7.9;俄羅斯修訂面波震級是8.0。
四、中國地震台網震級測定過程
地震發生後,大約6秒鐘強大的地震波傳播到離震中最近的成都地震台,1分鐘後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地震處理系統報警,同時進行自動定位,幾分鐘後系統給出自動測定結果。
隨後,根據國際慣例,我們利用所能收集到的地震台站資料,對汶川地震的參數進行了詳細測定,最終給出修訂面波震級為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