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8月發射3顆減災衛星 汶川震圖獲免費提供

自然地理

導讀“我們自己的減災小衛星將在今年8月份首次發射上天,最初由3顆星組成,最終會形成一個8顆星的星座,由國家減災委使用,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的國家災害監測、預警和評估體系。屆時,對災害信息和技術支持的反應速度會更加及時。”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衛星遙感部主任範一大告訴記者。到記者截稿時,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衛星遙感部已經接收到了19顆關於災區的317 ...

“我們自己的減災小衛星將在今年8月份首次發射上天,最初由3顆星組成,最終會形成一個8顆星的星座,由國家減災委使用,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的國家災害監測、預警和評估體系。屆時,對災害信息和技術支持的反應速度會更加及時。”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衛星遙感部主任範一大告訴記者。

到記者截稿時,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衛星遙感部已經接收到了19顆關於災區的317景影像資料,其中國內衛星6顆,其余衛星來自於日本、意大利、印尼、比利時、美國等國。

依據這些衛星照片,對於汶川縣城的影響分析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

衛星提供情報

5月12日,汶川地震後7分鐘,震感傳到北京。

北京市宣武區。中民大廈在地震中輕微地搖動著,當人們紛紛向樓下跑的時候,範一大卻留在了第十四層他的辦公室內,他的第一反應是地震了,第二反應是想弄清楚地震發生在什麼地方。他以為震源一定距離北京不會太遙遠,但出乎意料,震中卻在距離北京兩千公裡外的四川。

是什麼樣規模的地震能夠從四川一直影響到遙遠的北京?他隨即抓過手機,試圖和四川的朋友們取得聯系,但電話已經打不通了。

5月12日14點40分左右,範知道出了大事,連忙以最快的速度向國內有關部門提交了衛星數據的觀測需求申請。他感覺到了他和他手下的11個博士、8個碩士、1個學士又要度過的一個個不眠之夜。範引以為傲的是:該部門從發生地震到向國內提交衛星數據需求之間只有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再到啟動CHARTER機制向國外的衛星數據源請求數據,時間僅過了一個多小時。

在等待國內、國外最新的衛星觀測資料到達之前,範首先根據本部門已經掌握的基礎資料(背景影像庫、基礎地理信息),以及從地震局獲得的地震數據,開始了前期的評估工作。

5月12日下午4點半,該部門制作出了汶川縣震中附近的人口分布圖。

4點43分,制作出了地震影響震感分布圖。

第二天,根據救災的需要,他們又制定了重災區人口分布圖,交通和重要設施圖,4.5級以上余震分布圖。這些圖表和數據都傳給了減災委救災工作組的成員們,後者正在四川的現場指揮著救災工作。比如,根據人口分布圖,可以迅速地定位哪些地方哪些居住點的人需要救助和尋找,根據余震分布圖,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地震活動集中在一條帶狀的區域內,從四川一直延伸到甘肅陝西等地,有了這些最基本的數據,衛星監測和地震監測都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帶狀的區域之內。

衛星照片終於傳來了。最先做出反應的是國內的衛星系統,科技部所屬北京一號衛星的存檔影像在當夜傳來,並迅速布置了實拍任務。國家測繪局也安排了相應的衛星拍攝工作,並派出了飛機進行航空攝影來補充衛星資料。

14日上午9點半,國家減災中心獲得北京同天視地公司代理提供的意大利COSMO—SkyMed衛星雷達照片(分辨率為3米,13日拍攝),下午更獲得該衛星分辨率為1米的雷達照片(13日拍攝)。

當日晚9點,國家減災中心獲得北川、汶川地區RS—1雷達照片(14日拍攝)。

目前,獲得的衛星數據已經覆蓋了大部分的受災區域。由遙感部根據衛星圖片估計出縣城的毀房率,從而估計出大概需要的物資支援,通知前方正在汶川的救援組。而前方的救援組就是根據後方的數據進行統一的安排,調撥物資以及安排醫療救護。

國際支援

在國際上,日本航天局最早做出了應急響應。

5月13日下午4點10分,國家減災中心獲得了日本航天局提供的ALOS衛星照片。由於時間倉促,該衛星只獲取了分辨率為100米的雷達影像,無法從中准確識別居民地、道路、橋梁等目標,此後日本航天局承諾提供更加准確的10米分辨率照片,這是該衛星觀測能力的極限。

在記者采訪時,新的衛星照片還在源源不斷地到來,不僅有參加了CHARTER機制的國家,就連沒有參加該組織的國家的航天機構也熱情地提供了衛星支持。工作人員湯童介紹,很多高分辨率的衛星圖像(可達1米以下),如果要購買,覆蓋一個縣城的圖像價格會在幾萬元以上。但這次中國的地震災害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同情,取得的資料都是免費提供的。根據統計,在已經取得的13顆境外衛星的影像資料中,有7顆來自於CHARTER機制,剩余的都來自於其余機構的無償捐助。

範主任介紹,“還有照片來自於國內的商業機構,他們從國外買來,又無償提供給了減災中心。”

在記者截稿之時,在19顆星的影像資料中,確定有用(已經使用)的衛星至少有六顆,包括中國的RS—1,日本的ALOS,意大利的COSMOS—SkyMed,以及中國台灣、比利時、印尼的衛星。

在截稿時,對於各堰塞湖、滑坡、道路壅塞的分析和監測工作仍在繼續,對於城市毀損的評估也在緊張進行中。

減災小衛星8月上天

人們總是以為在災難發生的過程中,天上的衛星能夠迅速地拍到災難的現場,這裡有一個誤解。

範給記者解釋,每一個衛星在經過特定目標上空時都有一定的周期,最長的可達二十多天,也就是說,災難發生的時候,很多衛星可能不在現場上空;即使處於現場上空,也可能沒有提前安排拍攝活動;即使在拍攝,也有可能只拍攝了局部地區而漏掉了災害可能影響範圍內的居住區和道路;即使拍攝了居住區和道路,也有可能由於精度達不到而無法有效識別。雲雨天氣也可能讓光學衛星無法拍攝。總之,在災難發生後的一段時間內,還無法做到實時地獲取災區現場的所有資料。因此,快速反應和協調國內和國際間的數據資源就成為了必要。

“經過無數次的演練和實際減災工作,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工作流程。但是,這個問題要到我們自己的減災小衛星發射上天之後才能更好地解決,這些衛星將在今年8月份發射上天,最初由3顆星組成,最終會形成一個8顆星的星座,由國家減災委使用,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的國家災害監測、預警和評估體系。到時候,信息和技術支持的響應速度會更加及時。”範主任告訴記者。

精選文章: 自然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