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地震引發的農業和生態影響不容小覷

自然地理

導讀理縣典型高山峽谷區的人口聚居點和河谷農業 5月12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了8.0級強烈地震。這場突如其來的重特大自然災害造成了大批人員傷亡,大量房屋、工程建築物損壞以及地面、道路破壞。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房屋和道路破壞是人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而地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則在短時間內不易被覺察。地震破壞植被和農田“事實上,強烈地震會 ...


理縣典型高山峽谷區的人口聚居點和河谷農業

5月12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了8.0級強烈地震。這場突如其來的重特大自然災害造成了大批人員傷亡,大量房屋、工程建築物損壞以及地面、道路破壞。

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房屋和道路破壞是人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而地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則在短時間內不易被覺察。

地震破壞植被和農田

“事實上,強烈地震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多方面的破壞和影響,不僅對自然界動植物的生長、生存產生嚴重後果,而且對農業的影響也不容小視。”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汶川地區屬於高山峽谷區,地層結構以疏松的千枚岩和片麻岩為主,地質條件非常差,生態環境也相當脆弱。

劉慶指出:“特別是8.0級大地震後發生多次余震,還連續下雨,引發了山體滑坡、泥石流和崩塌。因此,不光地震災害,震後的次生災害對整個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也非常大。”

汶川地震不同於唐山大地震,劉慶認為,汶川地震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植被和農田的破壞。山體中上部的大量植被會被破壞,從而形成荒蕪的跡地;與此同時,這一區域內的部分動植物生境將喪失,影響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如該區域內的大熊貓;而汶川、茂縣、理縣等地區的農業大多在河谷區域和山體中下部的坡地上,很容易被泥石流衝毀,從而損失大量的耕地。

受損農田將在1000萬畝以上

四川是農業大省,主要農副產品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雖然汶川處於高山峽谷區,農業並不十分重要,但是地震涉及的綿陽、德陽、廣元、雅安、成都等區域的農業受到巨大影響。

“初步估計,受損的農田將在1000萬畝以上。”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可以耕作的土地了。劉慶說:“大量農田被淹、被毀,導致農田面積急劇減少。另外,新覆蓋上的衝積客土,其肥力和耕作性能很低,土地生產力可能大大降低。”

四川重災區幾個區縣公路毀壞嚴重,運輸的受阻將加劇化肥、農藥、種子、薄膜、種畜等農資供應緊張,夏秋季甚至接下來一兩年的農業生產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此外,地震對農業生產設施的破壞不容忽視,後期對農業生產影響明顯。雖然目前仍無具體受災數字統計,但地震後農業生產設施遭到破壞,農業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被毀損,生產力會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而經歷過地震的老舊水庫、堤壩的輸水能力會減弱甚至喪失,這都將會影響未來農作物的播種和生長。

“人力短缺也將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由於正值夏糧水稻插秧高峰期,救災救人及災後重建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災區的生產主題,人身傷亡及工作重心的轉移可能使得農民無暇顧及農忙播種,人力短缺可能使得傳統的插秧時令延誤。

受災區域的農業還將面臨許多問題,包括資金不足、技術薄弱、病蟲害暴發等。

劉慶特別指出:“這次地震的重災區是成都平原以及周邊省市的重要蔬菜供應基地。由於受災區域海拔較高,蔬菜上市比平原地區晚,用於補充淡季的蔬菜供應。因此預計這次地震將對冬季的蔬菜供應產生較大影響。這都是隨後才會體現出來的問題。”

保障基本生活和恢復生產力相結合

針對地震對農業的這一系列影響,劉慶建議可以采取相應措施來解決。

首先,對農業影響進行調查和評估,統計受損農田的面積、類型、分布及其潛在影響。地震作為影響農業的一個自然因素,它對糧食生產的生物學效應,要加強監測和監控。

接著,加快災區受損農田的恢復重建,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

然後,調整農業結構,短期滿足基本生活和長期恢復生產力相結合。災後短期內,糧食供應將是一個大問題。因此,放棄原有生產周期較長的種植模式,調整為生產周期較短的糧食作物和蔬菜,如小麥、青稞、土豆、玉米等,盡快滿足災後基本生活。從長期考慮,農業生產應該考慮與恢復土地生產力相結合。

最後,加強農業生產恢復的政策支持。比如,增加對當地農業的補貼、補助,修復農田水利、養殖場所,加強生產技術的指導,提供優惠的信貸政策等各方面扶持。

開展震後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比較研究

“我們會盡快進入受災地區,調查評估受損情況。”劉慶顯得很沉重,因為位於茂縣境內溝谷中的茂縣山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11名學生和工作人員至今仍然被困。

地震預報至今還是世界難題,在劉慶看來,地震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和生物效應的研究也是非常缺乏的。而且汶川地區非常有特點,當地的地質結構特別脆弱,高山峽谷很陡峭,無論是下雨還是干旱岩層都會松動,崩塌時有發生。劉慶回憶說:“以前到那裡去調查,經常有石頭從山上砸下來。”

下一步他們會在野外台站適當的地區建立實驗點,保存一些受地震破壞產生的跡地生態,進行長期的定位觀測研究,了解地震導致的生態環境的潛在長期影響以及生物的響應和適應過程,同時將地震形成的跡地的自然演替過程與人工恢復進行比較研究。

“據我了解,如此強烈的地震後的生態恢復工作,以往基本沒有。”劉慶強調:“災區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需要盡快恢復農業生產、重建家園,這需要多學科、多技術合作;此外,當地很快進入雨季,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潛在危害還可能進一步發生,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潛在災害的暴發。”


精選文章: 自然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