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雜談



中國歷史上幾次黃河改道

河流決口後放棄原來河床而另循新道稱為改道,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十分頻繁,中游的寧夏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一帶的黃河河道都曾多次變遷,但影響重大的是黃河下游河道改道。 通常認為,《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河道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黃河河道。這條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夾束於山谷之間,幾無大的變化。在孟津以下,彙合洛水等支流,改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彙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陸澤中。然後分為幾支,順地勢高下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人們稱這條黃河河道為“禹河”據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有以下幾次重大的 ...

明朝的天文學、地理學及其它

1.天文學(1)天文學理論和天文觀測 明朝的天文學理論,較前代有一定的進步。董谷作《豢龍子》一書,對宇宙起源問題提出了樸素唯物主義的設想,認為宇宙沒有開端,也沒有終極,而某一具體的天體系統則有一個生滅發展的過程。明代邢雲路著《古今律歷考》一書,認為“星月之往來,皆太陽一氣之牽系也。”明確提出行星運動是受太陽牽引的結果,這與刻蔔勒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且已開了萬有引力說的先河。明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著有《談天》、《論氣》等篇,認為“盈天地皆氣也”,把“氣”作為構成物的基礎,具有唯物主義色彩。他還對日食作出了比較科學的解釋。以上都說明 ...

中國容易誤讀的地名

據說在80年前,馮玉祥手下的一個參謀在書寫作戰命令的時候,把部隊集結的地點沁陽隨手寫成泌陽。沁陽在河南北部的焦作地區,而泌陽在河南南部的駐馬店地區。只多了一筆,部隊瞎跑了幾百公裡,整個戰役也就完全失敗了。 我們也有過把岷江(Mín民)洪水讀成閩江洪水,岷江在西南,而閩江在東南,比沁陽和泌陽之間的距離更遠。 在電視節目中,誤讀地名是一件很郁悶也很難堪的事情,而且很容易成為一種笑柄。讀對地名,是對人起碼的尊重。 浙江的麗水(Lí離)被誤讀成麗(Lì立)水,台州(Tāi)被誤讀成台(Tái抬)州; 安徽的亳(Bó駁)州,幾乎經常被讀作多了一橫的毫(Háo)州; 湖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質災害

內容提要:魏晉南北朝時期地質災害頻繁,見諸記載的地質災害有山崩、地陷、地裂、地震、土地資源退化和海洋災害。其發生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自然變遷造成的災害,也有人為的因素在內。地質災害給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而官府的救助就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地質災害;生命財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社會發生大動蕩的歷史時期,中原地區在遭受戰亂的侵擾以後,出現了長期蕭條的局面,戰爭和社會動蕩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再加上江南地區的逐步開發,使這一時期的地質災害呈現出擴大化的趨勢。研究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範圍及其危害,對於 ...

葛兆光:也說“中國境域”

在無邊“帝國”的意識中,有著有限“國家”的觀念,在有限的“國家”認知中,保存了無邊“帝國”的想像 最近,我受邀參加一個小型論壇,討論什麼是“中國境域”,主辦方給我發的電子郵件中,用“國境在那裡,中國在這裡”這樣兩句很有意思的話,來暗示這個論壇討論的主題是“國境”和“中國”,我很快理解為,這暗示了“國境(政治領土的範圍)”和“中國(文化認同的空間)”的差異,這讓我很感興趣,因為我曾經撰文討論過這個話題。所以,當我看到郵件的時候,一方面想起了杜甫的那句詩“國破山河在”,和明末士大夫說的“非亡國,乃亡天下”,覺得“山河”、“國”和“天 ...

絲綢之路與中華文明的西傳

鄭和下西洋海船復原圖 絲綢之路的由來 用“絲綢之路”(SilkRoad)來形容古代中國與西方的文明交流,最早出自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所著的《中國》一書。由於這個命名貼切寫實而又富有詩意,很快得到學術界認可,並風靡世界。那麼,古代中國人的西方世界在哪裡?從西漢張騫奉漢武帝派遣,三通“西域”(帕米爾高原東西),到東漢時期的官方使節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羅馬帝國);從唐初著名高僧玄奘西游印度,滿載佛教經典而歸,到明朝初年鄭和七下“西洋”,遍訪馬六甲、波斯灣、紅海乃至非洲東海岸,中華民族的先人,前赴後繼,開辟了源遠流長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絲綢之 ...

清代以來西部地震及其影響

地震是一種突發性環境事件,因其往往在短時間內對震區人口與自然環境系統造成毀滅性破壞和顛覆性改變,故亦稱瞬時性突發災害。一般來說,地震活動與活動斷裂密切相關。我國西部的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地區既位於世界大地震構造帶上,也位於甘寧川滇梯度聯結帶,所以,地質構造活動劇烈,多為強構造地震。史料顯示,清代以來西部地震明顯增多,災難程度也較以往加重。 據歷史資料分析,自15世紀末至今的500多年來,我國經歷了較大的兩個地震活躍期,一是明成化十六年至清乾隆四十五年(1480~1780年),二是清光緒五年(1879年)至今 ...

秦嶺古棧道--為楊貴妃運荔枝的“高速路”

秦嶺山間多懸崖絕壁,險峻陡峭。戰國時秦昭襄王以範雎為相,開鑿棧道,在懸崖絕壁間穴山為孔、插木為梁,鋪木板連為棧閣,形成獨特的山間棧道。 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喂子坪境內黑溝口大橋灃峪河旁古棧道遺址的子午道,又叫子午谷,北口在西安市長安區,叫“子午峪”口;南口在洋縣,叫午口,從長安出發翻越秦嶺,經寧陝、石泉、西鄉到洋縣,全長420公裡。子午古棧道還稱之為“荔枝道”。 荔枝道是由川東涪陵經西鄉至寧陝通往長安的通道。至今在緊鄰西安的寧陝縣廣貨街鎮、江口鎮等地方依稀可見先民們深鑿於峭壁上的石窩。在這條古棧道旁邊散落有摩崖石刻、唐兵馬營遺址、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