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歐亞鶴在圍場內玩起了功夫詠春拳,似乎在為9月份回歸野外生活做好充分准備。其中一只歐亞鶴展翅抬頭,在空中向對方踢出完美一腳。它的功夫技巧可與李小龍媲美。格羅斯特郡斯林布裡奇市野生鳥類與濕地基金會大鶴項目管理員說,這些年輕的鶴只是在對方面前炫耀。它們將在9月份回歸薩默塞特郡荒原沼澤和濕地地區。看護者教這些動物如何覓食和避開危險。他們喬裝打扮,防止歐亞鶴變得溫順。野生鳥類與濕地基金會養鳥專家艾米-金說:“就和許多年輕動物一樣,這些年輕的鶴在對打。雖然看上去很有戲劇性,但那不過是它們進行練習的一種方式。一旦進入野外環境,它們就要用這些 ...
最危險的動物往往不是鯊魚、蛇、大熊以及獅子之類,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動物往往最具殺傷力。它們也並不罕見,遍及全球海陸地。下面,讓我們跟隨美國《郝芬頓郵報》的報道,一覽這些動物各具特色的殺傷武器吧。大像千萬別惹大像,這種看起來笨笨的而又憨厚的動物,一旦動怒,會要了你的命。由於人類的迅速發展逐步侵占了大像棲息地,出於報復,大像的攻擊率也正在上升,每年大約有500人死亡。在印度,每年有超過100人遇害。在過去七年,肯尼亞已有200人死於大像攻擊。因此,肯尼亞野生動物保護部門每年會處理50至120頭“瘋狂大像”。河馬河馬是隱形的凶手,它們看似可愛,實則凶神 ...
在香港海洋公園山頂纜車站旁有一座以水母為主題的展館——“水母萬花筒”。展館占地約500平方米,8個大型展區內展示十余個品種、數千只來自世界各地的形態各異的水母。9月4日,游客在海洋公園“水母萬花筒”參觀。新華社記者李鵬攝水母在海洋公園“水母萬花筒”的藍色海水中游弋(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李鵬攝華夏地理iPad/iPhone交互雜志登陸App Store ...
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3日報道,野外攝影師漢內斯(Hannes Lochner)在南非花了兩年時間記錄一只母豹的夜間生活。在這一期間,他還記錄下其他動物,如獅子、黑背豺等動物的夜間精彩照。母豹是漢內斯在這兩年中記錄的核心內容。漢內斯日夜跟隨它。這只母豹的蹤跡並不尋常,攝影師需要整日在樹叢中找尋它的蹤跡。這只母豹在這兩年中生了三胎,其中有兩胎幸存了下來,一胎被鬣狗叼走。在這兩年的拍攝過程中,漢內斯見證了動物王國裡滑稽且迷人的時刻,包括狐狸崽追趕老鼠玩等。漢內斯在惡劣環境下度過了750天,晚上在吉普車上拍照,而他的同伴為這一項目制作影像。漢內斯撰寫了一本名叫 ...
旱獺是一種非常害羞的動物,一看到人類,它們就拍尾咬牙,警告人類別靠近。但在四川省巴塘縣的措普溝風景區,這種靦腆的動物卻表現得非常友好,融入當地牧民的日常生活。在這個風景區,牧民會把洞裡的旱獺叫出來,給它們喂吃的,還和它們握手和交流,彰顯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四川省巴塘縣的措普溝風景區,當地牧民扎西老人正給一只旱獺喂吃的。措普溝風景區生活著約20只旱獺,它們手腳短小,身體圓嘟嘟,深受游客喜愛。通常情況下,旱獺一看到入侵者便表現出防御姿態,咬牙和拍打尾巴,試圖將入侵者嚇走。但在措普溝風景區,它們卻和當地牧民成為朋友。兩只旱獺鑽出洞穴。旱 ...
你見過動物打哈氣的有趣場景嗎?這裡所展示的便是一組動物打哈欠的精選圖片:大熊貓打哈欠的樣子相比很多其它動物就要顯得溫和得多。大熊貓憨厚的樣子贏得了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的喜愛。海豹和其它相似的海洋生物是地球上最有趣的動物之一:當它們在水中追逐食物時行動敏捷,但當它們在陸地上爬行時卻舉步維艱,步履蹣跚,充分感受到它們肥胖身軀的重量。但是不用擔心,即便是在陸地上行動艱難,看起來它們仍然非常愜意,或許是因為和煦的陽光吧?作為一種冷血動物,蜥蜴會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相應調整自己的新陳代謝,它們的生活方式是真正的“活在當下”。這種看上去像 ...
想想就知道,憑最長毛發創下世界紀錄的“貓上校”在房間內經過一番折騰後,它的主人必定要用吸塵器進行全面清理。貓上校是喜馬拉雅貓和波斯貓的雜交品種,和主人安妮-瑪麗-艾維以及埃裡克-羅薩裡奧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被正式認定為世界上擁有最長毛發的貓。這只只有兩歲大的貓有長達9英寸(約合23釐米)的毛發,已得到將於9月份面世的《2014年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的認可。貓上校以救援貓的身份被艾維和羅薩裡奧收養,一周最多梳理毛發3次,而這項工作全由艾維和羅薩裡奧完成。這對夫婦說,他們從未在貓上校的毛發上使用任何產品,如果它的毛發髒了,就用水和刷子清理 ...
蜂族以傳遞花粉和生產蜂蜜而為人所知,現在世界上已發現的蜂族成員有近20000種,而在北美就有超過4000種。大多數種類的蜂是獨居生活的,少部分是各種群居形式。而且,大部分蜂族是藍色或綠色的,而非印像的黃黑條紋。蜂族具有令人驚嘆的多樣性,而大多數人對此知之甚少。這只雄性的Agapostemon angelicus甚至沒有螫針。與流行觀念不同的是,大部分蜂類並不會蜇人,而正是這一點使它們很容易被忽視。“我們之所以對本土的蜂族了解如此的少,部分原因是它們並不會蜇人,”他說,“如果它們會蜇人的話,我們可能就了解很多了。”蜂族幾乎是群居生活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只有蜜蜂和熊蜂等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