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明末三大案

說起明中後期的三案,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並一直穿插著東林黨人與閹黨,黃族與大臣的鬥爭。一,梃擊案話說明神宗朱翊(yi)鈞登位親政後,生活極度的奢侈腐朽,不理朝政,統治幾近癱瘓。說來奇怪,一個皇帝十幾年不上朝,好像是在告訴世人:誰說人人都愛追逐權力,看看我你們都沒話說了。這樣昏庸的皇帝,皇後無子,多虧妃子還算爭氣,一個王貴妃生了朱常洛,一個鄭貴妃生了朱常洵,朱常洛為長,可惜呀,神宗偏偏寵幸鄭貴妃(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帝差不多都是偏愛小的),自然,朱常洵就成了神宗心目中太子的不二人選(廢長立幼,不出事才怪)。朝臣們自然就不樂意了,這不是擺 ...

東京審判背後的較量

“證據,證據1向哲浚滿腦子想的就是“證據”兩字。自從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於1946年5月3日正式開庭後,中國檢察官向哲浚就一直在為受審的28名戰犯在死亡的階梯上排著隊: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對於東條英機和松井石根,向哲浚有足夠的證據把他們送上絞刑架。但是對於土肥原和板垣,向哲浚卻沒有信心,甚至自責懊惱得幾乎要崩潰。可以說審判第一階段對兩人的控訴因為證據不足,對中方極為不利。如果在第二、第三階段中,中方還拿不出有力的證據,那麼這兩名劊子手將有可能逃脫應有的懲罰,他們在中國侵略的事實有可能永遠被掩蓋。但是找到置兩人於死地的 ...

魯迅買個四合院也花兩萬五

魯迅先生19l2年5月到北京任職,開始了他十余年的“京漂”生涯。“京漂”現在稱為“北漂”,其實還是說“京漂”更確切。因為,中國歷史上首都不一定在北京,而有許多人會因為政治理想或文化理想而漂在首都,他們都算該“京漂”。歷史上最著名的“京漂”可能是杜甫,作為沒有正式職業的文學青年,杜甫曾長期漂在長安。長安的生活成本很高,杜甫過得很辛苦,到處蹭飯吃。他的後輩白居易在還是文學青年的時候曾去拜會當時的文壇領袖顧況,顧前輩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說長安“居大不易”。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京漂”族“居大不易”呢?在今天,自然是住房。因城裡租金高,“京漂”們 ...

中國戰場的朝鮮義勇隊

抗日戰爭時期,在遍地烽煙的華北前線,活躍著一支由朝鮮人民優秀兒女組成的抗日隊伍——朝鮮義勇隊。他們以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與中國抗日軍民一道,戰日寇、抓敵特、散傳單、陣前喊話,出生入死,譜寫了一首國際主義的悲壯戰歌。1919年,朝鮮“三一”獨立運動失敗後,大批愛國志士和革命青年流亡中國,繼續進行復國運動。1937年7月7日,日軍炮轟盧溝橋,拉開了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翌年2月,日軍頒布“朝鮮征兵制”,並在北平、天津等地建立了“朝鮮征兵特別訓練所”,強行征集華北敵占區的朝鮮人,組成淪陷區大城市的“警防團”、“留民團”等組織,為其侵略戰爭充當炮灰,這 ...

北宋滅亡的一次“大折騰”

北宋的第六個皇帝宋神宗趙頊執政時,任用王安石為宰相,實行變法。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一開始,即受到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抵制和反對,蘇軾、蘇轍兄弟也站在保守派一方。但趙頊還是努力堅持下來,盡管有過動遙可惜的是,趙頊只執政18年,38歲就“駕崩”了。他的兒子趙煦即位,即宋哲宗。當時趙煦還是個娃娃,於是由太皇太後也就是趙煦的奶奶垂簾聽政。太皇太後本就不同意改革,一旦垂簾聽政立即重用司馬光為宰相,將王安石的變法全盤推翻。保守派得勢,改革派或被貶官,或被逐出朝堂。然而8年後,太皇太後死,趙煦親政,馬上重新重用當初支持變法的人士 ...

侯嬴幫助信陵君“竊符救趙”後為何自殺

本文摘自《左手翻史書》 作者:韓 撲 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選自《史記·魏公子列傳》的《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文,歷來以曲折的故事、淋漓的情節而令讀者印像深刻。通過探究這個故事的前後背景,我們還可以了解更多圍繞三晉發生的有趣的大事件。而且,信陵君魏無忌這人也非常有趣,黑白兩道通吃,他的列傳,就充滿了各種此類細節的記載。前面作“《左傳》篇外篇”時,我們已經知道,晉是春秋時期最強霸、最持久的超級大國。但是,晉的強大,全靠異姓公卿的智勇來支撐,而公室自己卻不思進取,甚至還常自相殘殺。於是,公卿的實力一代一代,越來越強。這個失衡的趨勢,最終導致了 ...

鞋在中國的歷史

新石器時代( 約1萬年前-約4千年前 )中國的先民用草、麻、葛編織成履。鞋的稱謂很多,有屨、履、舄等。其中以舄最為顯貴。古鞋的種類以對材料來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鞋成的鞋。 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頭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稱之為雙尖翹頭方履; 魏晉時期( 公元220年-公元316年 ),一般鞋的前端織有雙獸紋飾,配色和諧,鞋式優美; 北齊(公元550年-公元577年 )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謖屐,指有木齒的鞋,它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男性多小頭皮鞋,女性所穿鞋多為圓 ...

抗日戰爭中國消滅侵華日軍數字

本文摘自《國破山河在》作者:薩蘇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在各種資料中,中國抗日戰爭,到底消滅了多少侵華日軍,一直是一個令人費解的謎團。按照美國學者根據日本戰中統計計算,在大陸被擊斃的日軍,共計四十四萬余。一位研究抗戰歷史的專家張忠義先生,旁征博引日軍史料,也得出一個接近的數字,45.5萬人。國民黨軍參謀總長何應欽在《八年抗戰》中公布的數字則為48萬,而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則采用建國後綜合統計後的數字——55萬。當然,也有對此持有異議的專家學者,比如社科院的劉大年教授,就根據國民黨軍戰地統計數字計算,日軍在中國陣亡人數超過100萬人。到底哪個數字是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