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世博會上展示的留聲機
愛迪生和留聲機
從留聲機到iPad的演變,當中經歷過電唱機、卡帶機、隨身聽、CD機、MP3風靡一時的年代,可是許多產品如今都成了過眼雲煙,而留聲機依然擁有一定數量的粉絲,令人不得不折服於留聲機強勁的生命力。如今,人們還試圖利用最新技術,為留聲機塗上新銳色彩。
只要有記錄,總會被發現。
2008年,一塊塵封了148年的黑色紙板被打開,美國科學家用現代數字技術破譯紙板上記錄的音樂波形:一段10秒的法國兒歌。這是人類最早記錄的聲音。
那是1860年4月9日。當天,巴黎排字工人兼發明家斯科特在實驗語音描記器時,把一根針安在圓筒喇叭上,當女歌 ...
2009年5月6日,被稱為“電視之父”的英國科學家約翰·貝爾德的孫子給一台1938年制造的古董電視機接上了數字電視機頂盒。
1900年,20世紀到來之時,法國科學工作者康斯坦釘伯斯基在為一次國際會議起草報告時創造了“電視”(Television)這個英文單詞。從此,“遠距離看”、“用電來看”成為人類在20世紀的一個奮鬥目標。
而到今天,電視已絕不僅是“遠距離看”那麼簡單。從“看電視”到“用電視”,電視在信息時代中的運用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19世紀末,24歲小伙子發明的“尼普科夫圓盤”為電視技術奠定基礎
人類遠距離快速傳送信息的願望由來已久,莫爾斯電報邁出了第一步。進而,人類 ...
天心閣南側,為民國早期日豐文具店發行的《湖南名勝》明信片中的第9張“天心閣”。天心閣管理處供圖
1930年日本出版的“長沙·天心閣” 明信片。此為日本人拍攝。
1952年人民美術出版社發行的《我們偉大的祖國》明信片中的“天心閣”。它是1928年修繕完後的天心閣,為日本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
記者 周柏平
天心閣很早就作為名勝,登上了明信片。記者昨日在天心閣管理處采訪時,見到了5張數十年前利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天心閣老照片制作的老明信片,這5張老明信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天心閣的全貌,非常珍貴。
據了解,這些老明信片是天心閣管理處文物科近期整理文物資 ...
▲基克拉底文明出土的大理石小雕像。資料圖片
基克拉底群島
人們通常所知愛琴海上最古老的文明是克裡特島上的米諾文明和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邁錫尼文明,那麼在這兩個文明之前是否還存在過更古老更成熟的古希腊文明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基克拉底文明。
讓我們回到100多年前,這個古老文明初露頭角的歲月。19世紀晚期的希腊還沉浸在民族國家獨立的歡樂氣氛中,在雅典衛城山腳下的跳蚤市場上,人們總是能夠看到各種古物攤鋪出售一些奇怪的白色大理石小雕像,40多公分高,人物形像簡潔,線條流暢,表面光滑,或坐或立,基本樣式統一。當時,德國商人施裡曼在小亞細亞發掘特 ...
這張泰坦尼克號“最後的午餐”菜單有望拍出10萬英鎊高價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月21日報道,1912年4月14日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游輪上一張“最後的午餐”菜單即將在英國拍賣,有望拍出10萬英鎊(約合100萬元人民幣)高價。
這份菜單上列出了當年泰坦尼克號為頭等艙乘客提供的奢華午餐菜品。它曾被放在頭等艙客人華盛頓·道奇(Washington Dodge)的桌子上,他是一位來自美國舊金山的著名銀行家。當時道奇正帶著妻子魯絲(Ruth)和兒子小華盛頓一起旅行,魯絲在無意中將菜單放進了手提包。
泰坦尼克號撞到冰山後,魯絲與兒子乘坐救生艇首先離開並獲救,這張放在魯絲手提包中的“最後的午餐”菜單就此 ...
原國棉一廠八號門值班室內,“古碑”文字清晰可辨。 記者劉斌 攝
中國鋼鐵托拉斯歷史
百年“漢冶萍”碑現身國棉一廠
記者佘暉 通訊員士心
漢陽龜山北簏的原武漢國棉一廠正在拆遷中,廠區一幢建築內一塊一人多高的花崗石碑現身。昨日,我市張之洞與近代工業博物館前館長顧必階前往察看後確認,碑上記載的是百年前中國的鋼鐵托拉斯“漢冶萍”公司的歷史,對近代工業歷史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這塊碑是漢網“人文武漢”網友10天之前發現的。本月11日,“人文武漢”版主鐵血十八星、士心組織10多位網友尋訪漢陽工業遺產遺址,聽人說起武漢國棉一廠內保存著一座碑刻,跟百年前的漢 ...
2月15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雜志報道,沒有什麼能夠比愛情故事,尤其是愛情悲劇更能打動人心。莎士比亞在劇作中為我們呈現了一幕幕宿命式的愛情故事,這些愛情故事激情與死亡交織在一起,令很多人潸然淚下。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很多愛情故事最終以悲劇收場,讓人不禁慨嘆主人公的命運多舛。以下盤點的是歷史上六大愛情悲劇,其中包括埃及艷後與馬克-安東尼的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愛情悲劇。
1.埃及艷後與馬克-安東尼
埃及艷後與馬克-安東尼
在《埃及艷後》中,莎士比亞為我們講述了克利奧帕特拉與馬克-安東尼的愛情史詩。他們於公元前41年相識,當時正值羅馬共和國的混亂 ...
惜陰堂老照片。圖中右一為趙鳳昌。
記者 林環 張駿 周楠
從南京西路拐進銅仁路,沒幾步就走到了南陽路,這是一條幽靜小馬路,兩側點綴著酒吧、咖啡館,安靜中透著休閑,與繁華時尚的百貨金三角“梅恆泰”僅一街之隔。
鮮為今人所知的是,在這裡,曾有一幢名為“惜陰堂”的小洋樓,與百年前那翻天覆地的一刻息息相關: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帶著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養心殿裡“揮淚對宮娥”,舉行了最後一次朝見禮儀,隨後頒布《遜位詔書》。
這一天,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終告結束。
第二天的《申報》第二版,在最顯要的位置發表了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