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復原圖,展示了千年船棺
考古學家海倫娜-格雷,擺在她面前的是佩劍和其他文物
在船棺中發現的佩劍、斧頭和銅環銷
船棺挖掘現場,奧利弗-哈裡斯博士與另一名考古學家正在檢查佩劍
格雷舉起在船棺中發現的斧頭,她也是阿第那莫坎變遷研究計劃的負責人
考古學家上演了很多令人感興趣的發現,包括這顆維京人牙齒
考古學家發現的銅環
科技訊 10月24日消息,英國蘇格蘭高地偏遠地區發現一座千年古墓,主人是一名挪威維京人。這名維京人的遺骸躺在一艘17英尺(約合5.18米)長的船棺裡,身邊放著佩劍、斧頭和銅角杯。船棺是在阿第那莫坎發現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1000年,當 ...
眼部骨骼顯示部分恐龍喜歡夜生活
編譯:李文
古生物學家們基本上認為,恐龍只在白天活動,當晚上哺乳動物捕獵和進食時,它們則儲存體力。但最近對恐龍眼部結構的最新研究顯示,至少有一部分恐龍在夜間很活躍。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分析了恐龍的眼結構,包括眼眶、鞏膜環的大小和形狀。有夜間活動習慣的動物,鞏膜環內直徑要比外直徑大,而習慣白天活動的動物則相反。科學家們比較了33種恐龍,其中有9種眼睛結構有明顯的夜間活動動物的特征。
...
古生物學家們慶賀發現歐洲史上最完整的肉食恐龍化石
在現場進行發掘工作的科學家們
一塊化石即將出土
科技訊 10月19日消息,德國近日出土了一具迄今保存最為完好的肉食性恐龍骨架化石,其98%的骨架保存完好。這具被巴伐利亞州的古生物學家們稱作“奧托”(Otto)的恐龍化石的出土在德國引發了廣泛關注,德國政府已經專門下令這一化石不准離開德國國境。這種獸腳類恐龍和暴龍屬於同一類,但至於具體是什麼種類還需要進行進一步鑒定。
奧托體長28英寸(約合0.7米)是一頭幼年恐龍。它的骨架保存的非常完好,甚至連毛發和皮膚的痕跡都可以在骨架上一些部位找到。這只小恐龍生活在大 ...
遠眺蓮花保寨
蓮花保寨內部局部
蓮花保寨大廳的險峻入口
蓮花保寨天花板的恐龍足跡
蓮花保寨地面的恐龍足跡
科技訊 中美古生物學者16日宣稱,他們在中國發現世界上唯一一例人類在恐龍遺跡上長期生活的直接證據,具有重要的考古與古生物學意義。
化石的研究者,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生物科學系的博士研究生邢立達,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古典學專家阿德裡安娜•梅爾以及首都博物館考古專家陳郁在本月出版的《地質通報》雜志撰文描述了這批珍貴的標本。
早在2007年,中國古生物學家便在中國重慶市綦江縣老瀛山白堊紀地層發現了重要的古生物遺跡,數百枚保存良好的恐龍足跡 ...
南非科學家發現10萬年前人類制作顏料的工具和色素
中新網10月14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13日報道,南非科學家說,他們發現了10萬年前人類用來制作顏料的工具和色素。
科學家說,這個發現有可能改變原來對人類何時具備復雜思維能力的看法。
科學家在布隆伯斯洞穴中發現的文物包括紅色和黃色的色素、貝殼制成的容器以及骨制小鏟子等。
研究人員說,有能力制作顏料,甚至有可能將其用於藝術創作,證實當時人類已經具備發達的認識和思維能力。 ...
新華網昆明10月13日專電(記者李萌)記者12日從雲南撫仙湖與世界文明研究會獲悉,研究會計劃明年中旬再次考察雲南撫仙湖水下遺址,對其歷史文化意義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研究。
12日,雲南撫仙湖與世界文明研究會在昆明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雲南撫仙湖水下遺址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此間,研究會副會長黃懿陸表示,雲南撫仙湖水下遺址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2001年、2006年、2007年,國家和雲南考古部門曾對水下遺址進行過3次考察。我們計劃於明年6月至8月間再次組織考察活動,在獲得文物部門許可的前提下,將打撈遺址中帶有特殊符號、圖案的物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據介紹,撫仙湖面 ...
這是科學家在南極地區發掘4900萬年前生活的鯨的化石。
這是科學家模擬的4900萬年前生活在南極海域的鯨的形像 ...
美國教授馬克-麥克曼米恩的研究顯示,北海巨妖並不是一個傳說,它們曾經在地球上出現。這種史前章魚體型巨大,能夠捕食秀尼魚龍
麥克曼米恩表示魚龍骨骼上的痕跡說明它們被觸須帶到這一地區,證明挪威傳說中的北海巨妖確實存在
在《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中,北海巨妖襲擊愛丁堡商船
科技訊 10月13日消息,美國馬薩諸塞州霍山學院的古生物學家馬克-麥克曼米恩教授表示,他發現了能夠證明傳說中的海怪存在證據。這種海怪實際上是一種古代章魚,體型與巴士相當,好似挪威傳說中的北海巨妖。它們長有長長的觸須,捕食鯨魚,甚至會襲擊船只。
研究過程中,麥克曼米恩發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