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打銀匠—— 巧奪天工的造夢者

文化

導讀撰文、攝影:張藝 走在四川涼山布托縣的大街上,隨處可見一家家的銀器制作店鋪。打銀匠們便在這普普通通的鋪子裡敲打著自己的一幅幅作品。燒澆熔鑄下,叮當敲打間,一件件華美的銀飾作品便這樣誕生了。 彝族銀飾——彝族女子主要的裝飾品。它極富美感,且有著幾千年的傳統工藝,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祖輩精巧的工藝傳承至今,加上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使深 ...

撰文、攝影:張藝
走在四川涼山布托縣的大街上,隨處可見一家家的銀器制作店鋪。打銀匠們便在這普普通通的鋪子裡敲打著自己的一幅幅作品。燒澆熔鑄下,叮當敲打間,一件件華美的銀飾作品便這樣誕生了。
彝族銀飾——彝族女子主要的裝飾品。它極富美感,且有著幾千年的傳統工藝,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祖輩精巧的工藝傳承至今,加上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使深邃厚重的彝族首飾文化顯得更加豐富彩,絢麗多姿;彝族首飾均系上乘之品,是首飾文化中一朵亮麗的奇葩。
打銀飾用的工具 涼山彝族的銀器制造一般是家庭作坊式生產。銀匠大多是一個人單獨工作,也有兩三人合伙的。他們的工作環境其實很簡單,只需十幾平米便可形成一家像模像樣的銀器店。在這裡,火爐、天平、工具、櫃台等設備一應俱全。世世代代的打銀匠們便在這狹小的空間裡,用自己粗糙的大手制作著一件又一件精美絕倫的銀器。
看著眼前這一件件精美的銀飾,我們很難想像它是如何經過多道工序加工出來的。這個過程中又需要打銀匠多少耐心、多少技巧。銀匠們精確地稱量出銀子後,便通過火爐將其加溫熔為銀水,然後再將銀水倒入鉛模,冷卻後便可形成銀條。此時銀條經過特制工具的打制便形成了各種形狀的銀片。銀片經模子擠壓後便形成了銀器的雛形。最後還需經過上膠、雕花、鏤空、焊接、打磨、上光等多道工序。直到這些步驟全部完成,一件漂亮的銀飾才能夠完美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由於是純手工制作,再加上工藝精細,工序繁多,一個打銀匠完成一件復雜的銀飾作品需要十多天。
如果說銀飾是彝族人的一個夢,那麼打銀匠們則是巧奪天工的造夢者了,彝族銀飾的傳承人,58歲的勒古沙日就是一位造夢者,他的銀飾手工作坊在布托縣遠近聞名,很多當地和遠在其他彝鄉的彝族人都會到他的店裡購買銀飾。經他手工打造的銀飾又精美又華麗,讓人愛不釋手。
打銀飾用的薄銀片,現在彝族人身上佩戴的銀飾仍然沿襲手工制作的方式。 勒古沙日說:“我們家族都是銀飾制作工藝,我從事這個銀飾制作已經40多年了。彝族銀飾制作工藝是沒有模板的,全部靠自己的記憶來進行制作。銀飾品需要精工細作,一套銀飾下來價格高達10萬元左右。”雖然年已古稀的勒古沙日銀飾打得好,可是他現在面臨著無人接班的窘境。
涼山彝族銀器制作工藝以家族傳承為特點,傳統習慣是傳兒不傳女,只傳給本家的人。老銀匠24歲的兒子勒吉張成說:“我剛剛畢業於西昌學院,10多歲時我就跟著父親學習銀飾制作技藝,特別喜歡。”可前些時候還准備打銀飾繼承家業,轉眼間他卻去了西昌工作,讓父親困惑不已。
彝族銀匠制作的銀器基本上銷售給本族人,有時也為本族人代為加工。買主需要的是本地傳統的銀飾,這樣一來,銀藝文化的主要傳統得以保持,這才是涼山彝族銀藝文化興盛的緣由。傳統家庭手工作坊到底能維持多久?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社會問題,希望這些傳統的手工藝品和手工藝作坊能世代傳承!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