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世界最危險的工作:孟加拉國廢船拆解工

人文地理

導讀在孟加拉國吉大港的廢船拆解廠前,漁民正在低潮期設網捕魚。現在吉大港的一部分充滿帶石油和有毒物質的泥漿 據國外媒體報道,這些驚人的圖片反映的是孟加拉國的廢船拆卸業,這裡的工人冒著因事故和環境污染導致的死亡及受傷危險,拆解廢舊船只,每天只能掙到幾美元。吉大港廢船拆解廠是世界上此類工廠中規模最大的。在長8英裡(12.87公裡)的海岸線上,分布著大� ...

在孟加拉國吉大港的廢船拆解廠前,漁民正在低潮期設網捕魚。現在吉大港的一部分充滿帶石油和有毒物質的泥漿 據國外媒體報道,這些驚人的圖片反映的是孟加拉國的廢船拆卸業,這裡的工人冒著因事故和環境污染導致的死亡及受傷危險,拆解廢舊船只,每天只能掙到幾美元。吉大港廢船拆解廠是世界上此類工廠中規模最大的。在長8英裡(12.87公裡)的海岸線上,分布著大約80座拆船廠,它們雇佣超過20萬名孟加拉國人負責拆解廢舊船只,該國有半數鋼鐵是由這裡提供的。廢船拆解是把不再使用的船只拆解成小塊,以便回收利用。大部分船只使用25到30年後,磨損的就已經十分嚴重,對它們進行維修已經不劃算,但是確保和維修舊船不斷上漲的費用,導致服役時間更短的船繼續維修使用也會得不償失。大量孟加拉國最貧困地區的勞動力成為這裡的雇工,他們使用乙炔焰炬和手把這些大塊頭切割成小塊。小塊金屬被搬運工拖到岸上,然後熔化掉。廢船拆解允許從船上獲得的一些材料可以重復利用,尤其是鋼鐵。船上的設備、燃料和化學物品也能重新使用。《國家地理》雜志撰稿人彼得-格溫費盡周折來到這裡,以便親眼看一看廢船拆解過程。據他描述,當地的每一個拆解廠都配備了警衛,架設了帶刺的鐵絲網,並豎起了禁止拍照的警示牌,這些是在一次死亡事故發生,相關部門對這一行業進行調查後安裝的。他說:“在這些拆解廠周圍胡亂搭建的簡陋棚戶區裡,我看到許多工人。有很多人身上都有很深的鋸齒狀疤痕。其中一個人稱其為‘吉大港紋身’。還有一些人失去了手指。少數人有一只眼睛失明。在一個住宅裡我遇到一家人,這家人的4個兒子都在拆解廠工作。最大的兒子、40歲的馬哈布普做了切割工的幫手2周後,親眼看著一個人被活活燒死,因為這個人的割炬引燃了甲板下的一袋氣體。”馬哈布普說:“我擔心他們不讓我離開,連工資都沒要就走了。”他解釋說,老板經常威脅工人對事故保持沉默。拆解工作十分辛苦,因為這些巨大的船只在最初設計時,並未想到有一天會被拆解,這些船只可以忍受在海洋中能夠想像到的最為惡劣的環境。它們經常是用一些有毒材料建造而成,例如石棉和鉛。廢舊船只在發達國家進行拆解時,這一過程受到更加嚴格的管制,而且費用更高昂,因此,世界上的大多數廢船拆解工作都是在孟加拉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完成的,這些國家不僅勞動力的費用更低廉,而且監管更寬松。
在低潮期,拆解工人們把一條重達1萬磅(約合4535公斤)的繩索拖向一條擱淺的船只,然後利用絞盤把它拖上岸,進行拆解
工人對“利昂娜I”號的甲板進行好幾天的切割後,它上面的一個大型結構轟然倒塌,飛濺而起的鋼鐵碎片衝向拆解廠管理人員。這艘船在克羅地亞斯普利特建造,已經在海洋中服役30年,這是輪船的平均壽命
這張衛星圖顯示的是吉大港北側一條1英裡(1.61公裡)長的海岸,來自世界各地的廢舊船只停在岸邊,等待被拆解
廢船拆解是一項非常危險的工作,工人經常需要接觸有毒化學物質
吉大港廢船拆解廠的一名工人。
有關吉大港拆解工人的這篇論文將會發表在5月份的《國家地理》雜志上。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