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武漢 黃鶴樓飄來的美味

景點

導讀 站在黃鶴樓上可以遠觀長江,天氣有些陰沉,只能見到模糊的一片,渡輪在長江中影影綽綽浮現。1957 年建造的長江大橋橫跨武昌與漢口,人們稱之為“一橋”,如今包括在建的,武漢橫跨長江的大橋共有8 座。武漢被漢水與長江分割,因此形成武漢三鎮的格局,武昌、漢陽、漢口氣質上多有不同。武漢作為九省通衢之地,當地美食也是融合南北,有著碼頭商埠文化的感染,� ...

站在黃鶴樓上可以遠觀長江,天氣有些陰沉,只能見到模糊的一片,渡輪在長江中影影綽綽浮現。1957 年建造的長江大橋橫跨武昌與漢口,人們稱之為“一橋”,如今包括在建的,武漢橫跨長江的大橋共有8 座。武漢被漢水與長江分割,因此形成武漢三鎮的格局,武昌、漢陽、漢口氣質上多有不同。武漢作為九省通衢之地,當地美食也是融合南北,有著碼頭商埠文化的感染,各種小吃豐富,各種夜宵發達。武漢美食暗含著武漢人的氣質:平實、熱鬧,世俗世界的煙火滋味。 武漢素來都有夏日夜晚出來吃宵夜的傳統,夏季的武漢夜晚比任何一個城市都顯得更紅火、通透。標准的一碗熱干面,再來一份小龍蝦,越是夏天,越要吃得汗流浹背、紅紅火火。 樂評人李皖1989 年從復旦大學畢業分配到武漢的《長江日報》,報社地址在濱江路,他幻想著從辦公室的窗戶裡可以見到長江,當他到了才知道,離江邊還很遠,並且都是裝卸貨物的碼頭。開始的許多年,他厭惡這個如同大鄉村的城市,直到十多年之後,他才開始喜歡這座世俗而熱鬧的城市,到如今他已經和所有武漢人的一天從一碗熱干面開始。
是否鐘愛熱干面,幾乎成了武漢人的價值標准。我們抵達武漢的第一頓飯也是在街頭的熱干面攤上開始的。在武漢的街頭,散落著大量的面館,生意好的,需要排上長長的隊伍,為的只是3 塊5 一碗的熱干面。 武漢人把吃早餐叫做“過早”,武漢人之間的問候語往往是“您家好,過早?”熱干面的做法簡單,卻又細致入微,講究頗多。熱干面所用的面是水切面,堿味十足,橙黃細長。食用前一天,將面煮得半熟撈起,淋上香油拌好,陰涼。第二天一早,將一鍋水燒得滾燙,用一種特制的竹笊籬裝上一把面,在鍋裡浸上片刻即熟。熱干面的作料熟好了淋上,計有麻油、醬油、芝麻醬、胡椒、味精、榨菜盯辣蘿蔔叮講究一些的,芝麻醬會用香油調和。 判斷一碗熱干面的標准是面條勁道,拌均後放一會兒也不會粘連。武漢最有名的熱干面是蔡林記,武漢詩人小引說,在他小時候經常被父親帶著去中山大道的蔡林記,200 多平米的店經常是人滿為患,轉身都不得空。而武漢的一位出租車司機推薦我們去龐記,24 小時不打烊,是許多人的深夜食堂,白天2 兩3 塊,晚上4 塊。門臉簡陋,卻能得武漢熱干面的精髓。“蔡林記現在都是游客去吃的。”出租車司機補充說。
吃熱干面總是要搭配一碗糊米酒,最後再來一碗面湯才來得舒適。而今武漢的熱干面多是放在一次性的餐盒中,走在路上,即便塵土漫天,也能見到時尚的姑娘小伙一邊疾馳一邊吃熱干面的情景。而武漢的公交車司機在等紅燈的時候大吃熱干面,也是武漢街頭文化的一景。熱干面對於武漢人已經不是簡單的食物,而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武漢有數量眾多的美食街,聞名遐邇的吉慶街、時尚的武漢新天地、初見規模的楚河漢街,多半集中在漢口。在功能區分上,漢口是武漢的商業中心,而武昌則是教育中心。武漢名廚鄧景華管理著許多個高端會所,他說,要想理解武漢的氣質,就要去路邊小館。 他帶我們去了天門墩的一家名叫麻木燒的小館,這裡是街邊排檔,在夏季的傍晚人們坐在路邊吃飯,數十張桌子擺滿了半條街,這家開了多年的小館特色是廚房也是露天的,廚師在一個簡陋的棚子下面煎炒烹炸。這裡出品各種民間土菜,都滋味厚重,鱔魚炒牛蛙,炒蝦球都是武漢最草根的美味。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