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藝術大師博特羅繪制胖版蒙娜麗莎

文化

導讀 博特羅在《阿布格萊布》系列作品前 博特羅創作的胖版《蒙娜麗莎》 4月19日是世界藝術大師、哥倫比亞雕塑家和畫家費爾南多·博特羅八十華誕。為慶祝他的生日,意大利、智利、墨西哥、哥倫比亞、西班牙和巴西將聯合舉辦一系列大師個展、雕塑展和作品回顧展。回顧展共展出作品185件,均為大師近65年的代表作。 博特羅的作品帶有濃郁的拉美民族色彩,體現了拉美大 ...

博特羅在《阿布格萊布》系列作品前

博特羅創作的胖版《蒙娜麗莎》

4月19日是世界藝術大師、哥倫比亞雕塑家和畫家費爾南多·博特羅八十華誕。為慶祝他的生日,意大利、智利、墨西哥、哥倫比亞、西班牙和巴西將聯合舉辦一系列大師個展、雕塑展和作品回顧展。回顧展共展出作品185件,均為大師近65年的代表作。

博特羅的作品帶有濃郁的拉美民族色彩,體現了拉美大陸特別是哥倫比亞的文化風貌,從人物到反映社會的題材,包含深邃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盡顯拉美藝術家獨特的才智和拉美文化的特殊品質。博特羅在歐洲、美洲,以及亞洲的中國、日本、新加坡多國首都均舉辦過展覽,幾乎所有著名博物館都展出過他的作品。今天,無論走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馬德裡、巴黎、東京,還是開羅、新加坡的中心廣場,都能看見博特羅雕塑的身影。

記者近十年一直常駐拉美國家,在哥倫比亞工作的近3年時間裡,曾不止一次前往麥德林探訪大師的足跡。流連於波哥大國家博物館和博特羅藝術館,駐足在一幅幅畫法工整細致、色彩絢麗雅致、形像濃艷豐滿的作品前,心中常常油然升起一股健康向上的力量與朝氣。

曾立志成為鬥牛士

博特羅1932年出生於哥倫比亞第二大城市、安蒂奧基亞省會麥德林。素以“哥倫比亞花鄉”著稱的麥德林,曾是綁架、販毒、謀殺等非法暴力活動的代名詞,現在卻因為誕生了這位偉大的藝術家而成為世界藝術的殿堂。在博特羅的內心深處,有著關於麥德林的揮之不去的美好記憶與真摯情感。他在瑰麗多姿的風景中尋求創作主題,大自然的恩賜使他的畫面豐富而美麗。安蒂奧基亞博物館藏有100多幅博特羅的繪畫作品,全是他本人無償捐贈的。

4歲喪父的博特羅,為擺脫貧困進入鬥牛學校,立志成為一名鬥牛士,因為這在西班牙語國家是一夜成名的捷徑。但他很快發現,繪畫更能反映人類強烈的抗爭精神。在親友的資助下,博特羅轉而投身麥德林畫院潛心習畫。1948年,天資聰穎的16歲的博特羅在麥德林首開個展,並代表安蒂奧基亞畫家到首都波哥大辦展。1950年畢業後,又到波哥大投師名門,19歲便開始售畫。1952年,20歲的他憑借作品《海岸》榮獲第9屆哥倫比亞國家藝術家沙龍獎,這筆獎金圓了他前往歐洲學習的夢想。

像大多數藝術奇才一樣,博特羅的藝術生涯並非一帆風順。1955年,他回到波哥大,展出從佛羅倫薩帶回的作品,當時他的同胞對這些作品極為冷淡。但博特羅激情不減、潛心創作。1957年,他在美國華盛頓舉辦個展,一炮打響。展覽第一天全部作品就被訂購一空,令所有藝術家至今都驚羨不已。從此,這位馳騁於繪畫和雕塑之間的藝術家聲名鵲起。自1978年始,博特羅在挪威、瑞典、美國、意大利、波多黎各、日本、西班牙、墨西哥、德國、匈牙利、中國和法國等世界各地舉辦巡展。他的作品和才華得到舉世公認,聲譽如日中天,成為那個年代世界畫壇的五傑之一。今天的博特羅已是耄耋老人,仍精力充沛、鬥志不減、創作不輳

以“肥胖”為藝術突破口

博特羅遠承西方古典主義繪畫成果,近受日新月異的墨西哥壁畫運動影響,博采眾家、兼容並蓄、大膽創新。他將“肥胖”作為藝術的突破口,在當今世界繪畫和雕塑界異軍突起,用誇張與肥大的造型演繹著新具像主義藝術家的傳奇。

博特羅憑借豐富的人生閱歷,通過題材多樣的創作,詮釋著自己對生存的感悟、對未來的向往。他不斷完善自己的藝術語彙,締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藝術王國。他的創作主題各異、題材廣泛。作品中無論男女,都肥碩無比、豐臀厚體,線條圓潤、色彩艷麗,看上去風趣滑稽、充滿童趣。他總是在極其誇張形體的同時,將手足五官的比例縮小,呈現出令人捧腹的喜劇效果。他畫的動植物,同樣粗獷圓渾、肥碩精致,頗具詩意和詼諧的意境。橙子、香蕉、西瓜等靜物鮮亮飽滿、甜蜜多汁,讓人感到要溢出汁來。在他的畫中,就連哥倫比亞總統、基督、聖母也難逃豐滿體碩的命運。他主張藝術變形和誇大,堅持藝術應給人愉悅和快樂,借此表達一種體積帶來的美感和可塑性。他用作品創造了一個美麗世界,把所有人物置於寓言式的幻想場景中,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和心靈碰撞。

對博特羅而言,藝術只是一種工具,是表達內心世界的手段。他熱衷於“臨謀古典大師之作,“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如果沒有看過大師的作品,他很難去表現自己的藝術。”因此,“臨謀古典大師作品是他的另一系列主題。他在繼承與揚棄、借鑒與創新中,巧妙融進自己的思想,用特有的語言符號重現大師巨作,其中包括著名的揚·凡艾克的《阿爾諾芬妮夫婦像》、委拉斯開茲的《宮娥》,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12歲的蒙娜麗莎》描繪了他想像中兒時的蒙娜麗莎,而《蒙娜麗莎》也是他的得意之作,構圖與達芬奇基本相同,只是用他特有的博特羅語言置換了畫面中的諸多意像,充氣般的臉龐讓觀眾看後有禁不住想要捏一把的衝動。

用畫筆抨擊時弊

昔日的博特羅,用誇張肥大的造型演繹了人類的生活主題;而後的博特羅,則用痛苦與暴力的畫面詮釋了現代藝術的真諦。他從早年的描繪鄉村生活、“臨謀大師作品,轉而關注時事,抨擊時弊,完成了作為冠絕一時的藝術家的華麗轉身。近15年,他創作了近200件政治題材的油畫、素描和雕塑。2003年伊拉克巴格達阿布格萊布小鎮美軍虐待俘虜的照片曝光後,73歲高齡的博特羅義憤填膺,用一年時間畫了48幅油畫和素描,並特意在每幅作品上標上“阿布格萊布”字樣。他沒有用血腥可怕的畫面來渲染,相反,仍舊藝術性地運用了壯碩胖大的角色來表達這一震驚世界的政治事件。瘋狗在狂追那些裸體的囚犯,胖重的裸體被捆綁著,一個壓著一個,他們慘遭鞭打、忍受羞辱、遍體鱗傷、血跡斑斑……這些作品都於2004年6月16日在羅馬的帕拉左·韋尼茲亞博物館首次展出。

在一幅關於狗與伊拉克囚徒的素描中,囚徒的可憐、狗的凶殘不言自明。盡管他的作品非常熱賣,但這類題材的作品他一律拒絕出售,因為他不願用這種批判的題材去營利。博特羅用筆下那些看上去被折磨得已近麻木的囚徒無情地諷刺了社會醜惡,令人對標榜民主自由的國家有了清醒的認識。

2010年11月20日,博特羅1985年創作的描繪鬥牛士的作品《家庭場景》,在佳士得拉丁美洲拍賣行售出170萬美元高價,一舉奪冠,並打破戰後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及阿根廷藝術家作品的拍賣紀錄。如今,他的絕大部分作品已經成為全球收藏家炙手可熱的淘金品。本報特約記者 朱曉燕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