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好奇號登火星過程:時速2萬公裡6分鐘急剎車

科技

導讀 “好奇”號將借助擁有減速火箭的一個天空起重機慢慢下降 搭載“好奇”號火星車的“火星科學實驗室”飛船將以每小時1.32萬英裡(2.12萬公裡)的速度撞上這顆紅色行星的大氣最頂層 “好奇”號將利用先進儀器探索火星環境 該圖顯示的是“好奇”號登陸火星表面的方式 “火星科學實驗室”是有史以來部署的最大、最先進的行星漫游飛船 “火星科學實驗室”將被運 ...

“好奇”號將借助擁有減速火箭的一個天空起重機慢慢下降

搭載“好奇”號火星車的“火星科學實驗室”飛船將以每小時1.32萬英裡(2.12萬公裡)的速度撞上這顆紅色行星的大氣最頂層

“好奇”號將利用先進儀器探索火星環境

該圖顯示的是“好奇”號登陸火星表面的方式

“火星科學實驗室”是有史以來部署的最大、最先進的行星漫游飛船

“火星科學實驗室”將被運往發射台,“好奇”號火星車就放在它裡面

去年11月26日,這枚火箭成功搭載“好奇”號升空

3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8月6日,被塞進“火星科學實驗室”飛船的美國宇航局的火星車“好奇”號,將以每小時1.32萬英裡(2.12萬公裡)的速度急速飛向火星表面,而且只有6分鐘時間用來減速,進行軟著陸。另外,它在下降過程中角度要大小合適,這樣才能確保著陸成功,一位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把這比喻成是需要從洛杉磯把一顆高爾夫球准確無誤地擊落到蘇格蘭聖安得烈高爾夫球場的球洞裡,這將是一次最棘手的登陸嘗試。

該任務的進入、下降和登陸(EDL)階段從“火星科學實驗室”飛船的高度達到火星大氣層的最頂端開始,這個高度大約位於登陸區蓋爾隕石坑上空81英裡(131公裡)處,最終“好奇”號將在這顆紅色行星表面安全著陸。在進入、下降和登陸階段,這艘3噸重的飛船將從在這顆行星的大氣頂端的每小時大約1.32萬英裡(2.12萬公裡)的速度,迅速減速到在地面的靜止狀態。急速減速的大部分工作需要通過大氣摩擦來實現。最後階段一個降落傘將會展開,“好奇”號從飛船中彈出,並利用尼龍纜繩把它拴在擁有減速火箭的天空起重機上。該船將在火星上空盤旋,慢慢把火星車送到這顆紅色行星表面。

這項操作將令負責任務的員工緊張到手腳出汗。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設計並制造了這輛火星車,該部門負責人查爾斯-埃拉奇說:“屆時我們將會非常緊張。在另一顆行星登陸並不是在公園散步。它具有很大挑戰性,以前這方面的嘗試既取得了成功,也遭遇過失敗。”例如英國的“小獵犬-2”號探測器在2003年的著陸過程中與地球失去聯系,從此杳無音信。

埃拉奇博士說:“我們之所以會緊張,是因為這是一個重達3噸的大塊頭以大約每小時1.2萬英裡(1.93萬公裡)的速度從天而降,我們必須在不到6分鐘內實現軟著陸。我們經常稱其為‘六分鐘恐怖’。當這麼重的物體以每小時1.2萬英裡(1.93萬公裡)的速度衝來時,它產生的能量相當於25輛高速列車全速行駛產生的能量。另外,火星車降落的角度的精確度,相當於身在洛杉磯的我必須把一顆高爾夫球擊落到蘇格蘭聖安得烈高爾夫球場的球洞裡。”

美國宇航局的這個最先進的移動遙控實驗室將對火星上最令人好奇的一個區域進行研究。“好奇”號這輛火星車比以往發射到另一顆行星上的其他任何此類設備的科研能力都更強。它將降落在一個大型隕石坑裡,利用相機和雷達等先進儀器找出更多有關這顆行星的環境的信息,這些數據將有助於為以後的人類任務鋪平道路。華盛頓美國宇航局總部火星探索計劃的負責人道格-麥克奎斯遜說:“‘火星科學實驗室’有望通過當前和新近進行的任務,增強我們對火星的了解。該任務采用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知識,將有助於推動樣本取回任務的發展,並最終成功把人類送上火星。”

任務期間,這輛1噸重的火星車將對蓋爾隕石坑進行研究,這項任務將會持續近2年時間。“好奇”號會在蓋爾隕石坑裡高3英裡(5公裡)的一座地質層狀山腳下登陸。它將研究這顆行星的環境是否曾適合微生物生命發展,並保護這些環境證據。加州理工學院帕薩迪納分校“火星科學實驗室”的項目科學家約翰-格洛岑格說:“蓋爾隕石坑為我們檢測多個可能的可居環境,以及了解這顆行星早期環境的長期演變過程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好奇’號將登陸的這個隕石坑的一部分有一個衝積扇,它可能是由流水攜帶的沉積物形成的。那座山腳下的岩層包含粘土和硫酸鹽,眾所周知這些都是在水環境下才能形成。”

“好奇”號火星車的長度是早期火星車“勇氣”號和“機遇”號的2倍,重是後者的5倍。該車將攜帶的10個科研儀器的重量,是其前輩攜帶的科研儀器重量的15倍。從地面延伸到高空的一根7英尺(2.1米)長的桅杆,為相機和依靠雷達點火的儀器提供了一定高度,以便研究較遠處的目標物。位於一根7英尺(2.1米)長的機械臂上的儀器,將用來研究近距離的目標物。“好奇”號內部的分析儀器將用來確定利用機械臂上的鑽和鏟子獲得的岩石及土樣的成分。其他儀器將用來識別天氣、天然輻射等會對未來人類任務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秋凌)


精選文章: 科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