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聖地耶路撒冷 領略最美麗聆聽最憂傷

景點

導讀 公元前10世紀,當中國的道教在周朝緩慢發展、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獻剛剛編輯成集時,這個位於中東的古城耶路撒冷,已然建成了雄偉的所羅門聖殿—自猶太教開始,耶路撒冷成為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教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這裡各自恪守信仰,已過去千年。 阿森松島的橄欖山教堂的宗教首腦會議 耶城朝聖之基督教� ...

公元前10世紀,當中國的道教在周朝緩慢發展、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獻剛剛編輯成集時,這個位於中東的古城耶路撒冷,已然建成了雄偉的所羅門聖殿—自猶太教開始,耶路撒冷成為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教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這裡各自恪守信仰,已過去千年。

阿森松島的橄欖山教堂的宗教首腦會議

耶城朝聖之基督教篇

據說每個周五下午都會有聖方濟各教會的教士背負著十字架在耶路撒冷重走“苦路”—當年耶穌被判受十字架死刑,背起十字架走至各各他山被釘起的一段路程,祈禱唱經以作紀念。

從老城出發走進聖經裡

《聖經》裡的許多故事:耶穌傳教、遇難、復活等許多傳說,都能在耶路撒冷找到相應的地點和遺跡,這無疑讓這座城成為了基督教最神聖的地方。那個聖經裡最哀傷的故事是從城東的獅子門開始的,這段鵝卵石鋪就的小徑因耶穌途中所受苦難之處分為14站,教士在每一站上都會講述當年耶穌遇難受苦的情境,第一站是當年宣判耶穌死刑的羅馬廣場,如今已然是一巴勒斯坦小學,石灰岩塊操場便是其舊址。

阿森松島橄欖山教堂

苦路站站都有傳說,記錄了耶穌遇難的歷程,他背上十字架、他的三次跌倒之處、遇到母親等。二至九站的街道牆上釘著青銅雕刻的羅馬數字標志,附近建有相關教堂。由於宣揚平等博愛的基督教影響越來越大,到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時的東羅馬帝國完全接受了基督教。4世紀初,羅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娜巡游至耶路撒冷,住了7年,考證確定了聖誕、聖墓等耶穌遺址,下令在耶穌蒙難和埋葬處建造一座教堂,即苦路第十至十四站所在地—著名的聖墓大教堂。

散發異香的血色大理石

聖墓大教堂猶如一個迷宮,墓室外43盞長明燈日夜不息地燃燒著,其中羅馬天主教、希腊東正教、亞美尼亞教各占13盞燈,反正每個教派的教徒都識得本教派的聖地和聖物,各自前去參拜。聖墓教堂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絡繹不絕的人潮,掩飾不住對聖地的虔誠與感傷。

苦路上的標記

聖墓教堂內,十至十一站是位於二層樓的兩幅大油畫:猶太先知亞伯拉罕祭獻兒子以撒、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分別是耶穌被剝去衣服和釘上十字架的地點。十二站是耶穌死亡地,矗立著那著名的耶穌遇難十字架雕塑。旁邊十三站,是聖墓教堂正門大廳中央一大塊帶著血紅色斑的大理石,散發著異香,是傳說中耶穌遺體卸下的地點。只見眾人圍著一塊大理石(洗屍石板)頂禮膜拜,據說上面浸透了耶穌的血,信徒們爭先恐後地將信物放在大理石上擦拭,然後帶回家供奉起來。更多的人則是長時間跪下親吻這塊已被摩擦出光澤的石頭。

苦路的最後一站—耶穌墓,也是一處無數信徒排隊的地方,門口由東正教士守衛著。傳說當時這裡原本是貴族約瑟夫購買的墓地,當年他因敬仰耶穌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獻出來埋葬耶穌。但下葬3 天後,人們在距這裡不遠的大衛王衣冠塚上面的“最後的晚餐”樓兩次見到了耶穌顯靈,於是便打開聖墓查看,發現裡面竟是空的,便認定耶穌又從此處復活。雖說那個石洞很小,不足2 米寬,可裡邊還有當初墓上的大理石,吸引無數信徒排隊進去膜拜和觸摸。

從哭牆到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

耶城朝聖之猶太教篇

猶太人認為上帝就在“哭牆”的上方,這面由約600塊巨石組成的牆壁成了猶太民族的精神聖殿,被全世界所熟知。據說不管你有任何美好的願望,只要寫下來,塞進牆裡,上帝都會讓你如願以償。

親吻離上帝最近的那堵牆

這段高約19米,長約50米的巨石牆位於耶路撒冷聖殿山之西,正式的名字是“Wailing Wall”,又稱“西牆”。哭牆分男女禱告區域,50米的牆三分之二屬於男性祈禱區,三分之一是女性區域,進入廣場牆前,男士必須戴上傳統帽子,因為哭牆的上方就是上帝,讓腦袋直接對著上帝是不敬的,如果沒有帽子,入口處亦備有紙帽供應,祈禱完也要倒退著離開哭牆,以示對上帝的敬重。

親吻

許多徘徊不去的男女老少祈禱者,或手撫牆面、或背誦經文、或將寫著祈禱字句的紙條塞入牆壁石縫間。歷經千年的風雨和朝聖者的撫觸,哭牆石頭也泛泛發光,猶如泣後的面孔,讓人肅然起敬的似乎不是這哭牆,而是這些代表著某種精神的猶太教徒:口中念念有詞,前後左右的搖動,如同哭牆上不屈的雜草;面對聖牆,雙手而依,嘴唇在牆上輕輕一觸。

給上帝捎個小紙條

能有幸親自到耶路撒冷給上帝塞紙條許願的人,畢竟是少數, 當你對上帝也有所祈願,寫好心願之後往往會發現,很難給它找到駐足之處—牆縫裡已經塞滿了寫著人們願望的小紙條。除了熙熙攘攘的游客之外,哭牆前的大多數猶太教徒是非常虔誠而心靜的,正如佛教寺院裡和尚的工作是念經打坐。

哭牆前祈禱的老人

在哭牆前誦讀經文祈禱和訴說也是猶太教徒們的工作,不少人都是整天坐在牆前面,男人一律黑色裝束:黑禮服,黑檐帽,黑皮鞋,留著大胡子,一些正統教徒戴著據說夏天也不摘下的高高皮帽,這些表情嚴肅的猶太教正統派(Orthodox) 是猶太教派別中最大的群體,自視為唯一正統的猶太教信眾,其中學過聖經和塔木德而擔任猶太人社會或猶太教會的精神領袖或宗教導師的人叫拉比(Rabbie)。

哭牆前的廣場上不時有鴿子破空而過,拍打著翅膀掠過人們的頭頂,佇立在高處牆間縫隙裡,頭頂上金色的圓頂清真寺儼然屹立,下方哭牆,驟然感受到那種屬於信仰的輻射,哭牆逐漸在暮色中沉默著,哭牆在猶太教徒的心裡,不僅僅是一個地名吧,更深刻的還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是猶太民族2000年來流離失所的精神家園。

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家庭

褪去色彩的世界

在《舊約·撒迦利亞書》中,說橄欖山將是末日耶和華降臨的地點,聖殿山那扇緊閉的金門只有當彌賽亞來臨時才會打開。因此,猶太人總是希望埋葬在橄欖山,從聖經時代直到今天,橄欖山一直是耶路撒冷猶太人的墓地。山上估計有15 萬個墓穴,其中包括撒迦利亞(在此說預言的先知)以及從15 世紀到20 世紀的許多猶太教拉比。我們正好碰到一些前來墓地禱告的拉比,黑色的禮服和白色的墓碑,一個沒有色彩的世界,耶路撒冷的顏色。

教堂裡為亡去的親人禱告

耶城朝聖之伊斯蘭教篇

耶路撒冷最顯著的建築物,就是聖殿山上的兩座清真寺——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和阿克薩清真寺。伊斯蘭教律規定:“去阿克薩清真寺朝覲,安拉會赦免他的罪過”“死在聖城猶如死在天上”。穆斯林把阿克薩清真寺視同麥加禁寺和麥地那聖墓一樣神聖。

耶城裡每塊石頭都有歷史

這是阿拉伯人的世界,非穆斯林不得入內,我們只能從橄欖山上遠觀。聖岩清真寺被各種淡米色石灰岩的建築所包圍,那金色的圓頂,藍色的外牆十分奪目。在耶路撒冷,每塊石頭都有歷史。數以億計的遜尼派穆斯林認為這是伊斯蘭教第三聖地,因為這裡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地方。

公元621年7月的一個夜晚,51歲的穆罕默德在天使伽百利勒的帶領下,乘天馬從麥加趕到耶路撒冷聖殿山,他信步登上巨石升霄,遨游七重天、天園和地獄,在那裡穆罕默德見到了古代諸位先知,並帶回安拉對穆斯林的啟示。穆罕默德告訴穆斯林,安拉指定耶路撒冷為穆斯林朝拜方向,直到公元623年,穆罕默德才把穆斯林的朝拜方向改為麥加。聖殿山至今還留有穆罕默德登天時的腳印,穆斯林把這塊巨石視為聖石。

文:阿茲貓攝影:Eric Martin、阿茲貓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