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教授王澍獲建築界諾獎 為獲此殊榮中國第一人

文化

導讀 中國美術學院像山校區。 王澍1963年生於新疆,1985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建築系,2000年獲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他喜歡簫管,擅長書法和山水畫,執著踐行中國本土建築學理念,享有“中國最具人文氣質的建築家”美譽。 以舊材料紀念過去,同時又采用現代形式的中國建築師、49歲的王澍於2月27日獲得了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 ...

中國美術學院像山校區。

王澍1963年生於新疆,1985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建築系,2000年獲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他喜歡簫管,擅長書法和山水畫,執著踐行中國本土建築學理念,享有“中國最具人文氣質的建築家”美譽。

以舊材料紀念過去,同時又采用現代形式的中國建築師、49歲的王澍於2月27日獲得了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王澍是獲得這項殊榮的第一個中國公民。此前,美籍華人貝聿銘在1983年獲得這項大獎。頒獎典禮將於5月25日在北京舉行,獲獎者將被授予10萬美元獎金和一枚銅質獎章。

幾乎同時,普利茲克建築獎網站首頁已經呈現出王澍的大幅照片,上面寫著“王澍”、“中華人民共和國”。

普利茲克建築獎由凱悅基金會於1979年創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築師或組合,其評獎程序完全模擬諾貝爾獎,由國際化的評委會通過秘密審議和投票,從數百位提名者中選出最終得獎者,這一獎項是目前全球建築領域的最高榮譽,也因此被譽為 “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6萬片舊城瓦搭成花園

王澍,1963年11月出生,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其多項作品中讓人最感興趣的部分,是對古舊建築材料的循環利用。

2006年威尼斯雙年展上,首次出現了中國館。其中,王澍和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設計完成的《瓦園》,在一片建築中,以花園的形態出現。他們在地面上用6萬片舊青瓦搭出了屋頂,游覽者要踏上竹橋走入瓦園中,就像走在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上。

6萬片舊城拆遷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團隊和3名來自浙江鄉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個月時間,幾乎在全手工的狀態下造出了一個800平方米的建築。

在2010年的世博會上,作為寧波滕頭館的設計師,王澍的作品被更多人所熟知。

滕頭館,在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北部項目區中,是最後一個立項、卻第一個完工的展館。

也許在此間停留過的人還記得,這是一棟由回收舊磚瓦做成的建築。為了表達他的生態理念,王澍用“瓦爿牆”來裝飾滕頭館的三面牆體。“瓦爿牆”是用回收的50多萬塊舊磚瓦做的,這些舊磚瓦都是從寧波的像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來的,其中的元寶磚、龍骨磚、屋脊磚都有著超過百年的滄桑。

王澎對瓦片的情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國美術學院像山新校區一期工程。為了發揮建築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經濟實用性,他從各地的拆房現場收集了700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讓它們在像山校區的屋頂和牆面上重現新生。

除了瓦片,木頭、竹子等自然產品也成了王澍的原材料。

“這幾年,大量古舊建築被拆除,出現大量磚瓦廢料,2000年開始,我們就有重點地回收舊料、循環利用。中國民間早就有對材料循環利用的可持續建造傳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王澍說,“可持續發展是這幾年建築界關注的一個重點話題。”

圖書館一半在地下

12年前,王澍完成了他第一個主要作品——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如何讓建築自然地存在於“山”和“水”之間而不突出,是他設計這座圖書館的主題。在設計中,這座圖書館將近一半的體積處理成半地下;此外,四個散落的小建築的尺度明顯小於主體建築。2004年,王澍憑這個作品榮獲中國建築藝術獎。

“在做一個建築師之前,我首先是一個文人,建築只是我的業余活動。”王澍說。

1997年,王澍和妻子成立了“業余建築工作室”。2007年,他在杭州還建造了由6個26層的高塔組成的大型高層集合公寓“錢江時代-垂直院宅”,並因此獲得2008年德國全球高層建築獎提名。

而這位在2003年因“非典”曾經錯過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還有另外一個更讓業界人士津津樂道的作品——還未曾正式出現過的《拆築間》。

王澍至今還堅定地認為,如果中國館當年順利去威尼斯,一定是值得關注的。進入中國館的時候,游覽者必須穿過《拆築間》——優美的中國園林式的門和通道,用青磚砌成“牆與漏牆”。“通過鏤空之牆,你可以看到掩隱在光線中的古羅馬式的雕塑和花園,在你進入這個空間時,一種緩慢感出現了,那個仿佛印著時間痕跡的空間裡彌漫著追憶和懷舊。”見過的人這樣形容道。

點評

扎根本土

展現文化底蘊

在揭曉評委的決定時,普利茲克建築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先生表示:“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評委會決定將獎項授予一名中國建築師,這標志著中國在建築理想發展方面將要發揮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此外,未來幾十年中國城市化建設的成功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將非常重要。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如同世界各國的城市化一樣,要能與當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國在城市規劃和設計方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方面要與中國悠久而獨特的傳統保持和諧,另一方面也要與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相一致。”

中國著名建築師和教育家張永和指出,王澍的作品扎根本土並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他證明了中國的建築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產和張揚設計的復制。記者 耿諾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