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長臂猿生存環境堪憂 日漸縮小的棲息地

生物

導讀 被砍伐的海南中部山區的熱帶雨林 基於實地調查及遙感數據分析,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近日發布報告稱,海南中部山區的熱帶雨林在過去十年的時間內消失了四分之一,達7.2萬公頃,占整個中部山區原有天然林總面積的近四分之一。隨著漿紙人工林和橡膠林的侵入,造成了熱帶天然林的破碎化,消弱了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的能力,進而威脅動植物的生存,這其中就包括極度瀕� ...

被砍伐的海南中部山區的熱帶雨林

基於實地調查及遙感數據分析,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近日發布報告稱,海南中部山區的熱帶雨林在過去十年的時間內消失了四分之一,達7.2萬公頃,占整個中部山區原有天然林總面積的近四分之一。隨著漿紙人工林和橡膠林的侵入,造成了熱帶天然林的破碎化,消弱了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的能力,進而威脅動植物的生存,這其中就包括極度瀕危的海南長臂猿。

自2010年起,綠色和平通過分析衛星影像和實地調查發現,海南島中部山區雨林在過去十年消失了7.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4.7%。導致其大面積退縮的原因主要是,漿紙人工林、橡膠林、農業經濟作物的種植,以及其它商業開發行為。其中,違法及違規操作的漿紙人工林問題尤其明顯,侵蝕了近13%的天然林面積。

“海南的熱帶天然林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依賴其生存的海南長臂猿就是中國的特有物種,甚至比大熊貓還要珍稀,”綠色和平工作人員表示,“但是,目前海南長臂猿僅存23只,天然林的消失正在成為其生存的首要威脅。”

綠色和平在調查中發現,由於海南中部山區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不同程度地遭到人工林的侵入或包圍,長臂猿的棲息地不斷向高海拔地區轉移,活動區域不斷縮校同時由於天然林的破碎化趨勢加劇,長臂猿可能的遷徙廊道也被切斷。

“盡最大的努力去修復已經被破壞的天然熱帶雨林,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任務,而對於那些尚存的天然林,未來不應該再有一棵樹木倒在人類盲目的電鋸之下。”綠色和平說。

海南長臂猿生境堪憂

中國靈長類專家組組長、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區首席科學家龍勇誠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唐朝詩人李白寫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說明1300年前,長臂猿在中國長江三峽地區是廣泛分布的,300年前從湖北武漢地區退居到湖南地區。目前,只能在雲南、廣西和海南看到靈性的長臂猿了。”

海南長臂猿曾廣泛分布於海南全島,20世紀50年代,在全島 12個縣區均有分布,數量達到2000多只。但是,自60年代以來,長臂猿數量劇減,如今退縮到僅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僅16平方公裡的原始雨林中33。海南長臂猿原本棲息於海拔約1000米以下的熱帶和亞熱帶雨林,尤其喜歡居住在海拔600米以下的低地熱帶雨林。然而,由於低海拔地區被大量種植人工林,長臂猿現在只能退縮到海拔900米左右的山地雨林中。

一項由中科院、科技部和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KFBG)支持的研究項目指出,在過去17年中,海南全島適宜長臂猿生存的森林減少了530平方公裡,下降了35%。其中海拔低於760米的森林主要是被人工林所替代,高於760米的森林則主要由於砍伐、放牧以及種植松樹而遭到退化。同時,在已知長臂猿曾經出現過的區域,森林也呈現破碎化。

2000年,美國《時代周刊》根據WWF和IUCN等組織的資料,列出全世界極瀕危的25種靈長類,海南長臂猿是唯一種群數量少於100只的靈長類動物。它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是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列為“極危(CR)”的物種。

世界現存的四大類人猿36中,中國僅有長臂猿這一種,其中海南長臂猿是中國的特有物種。海南長臂猿屬於中型猿,前肢明顯長於後肢,無尾,身形矯劍雌雄長臂猿毛色不同,

公猿通體黑色,母猿則全身金黃色而且頭頂都有黑色的頭冠,像戴了一頂漂亮的黑帽,因此被叫做“黑冠長臂猿”。

日漸縮小的棲息地

2011年9月,海南霸王嶺自然保護區專家團隊在最新一次考察中,發現海南長臂猿(Nomascushainanus)組成了一個新家庭,猿群從原來的兩群變成三群,長臂猿數量增加到了23只。35由於海南長臂猿具有固定的“夫妻”關系,只有組成新的家庭才能繁殖後代,因此這一新的家庭的組成給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擴大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從事長臂猿保護工作的專家團隊也清楚的知道,如此小的種群規模,對於這個世界上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的繁衍來說,仍然是不容樂觀。

龍勇誠向本報記者介紹,加上今年9月新發現的一個家庭,目前,霸王嶺內自然保護區內生活著三群海南長臂猿,僅有五只雌性,其中一只年老,已失去繁殖能力。比起大熊貓,海南長臂猿更加岌岌可危。海南長臂猿瀕危的原因是棲息地的大規模喪失和人為獵殺。

根據,一群長臂猿的家域範圍理論上要達到100——500公頃,因此若要維持種群生存和繁殖,需要大面積保存完整的熱帶雨林。只有種類豐富的熱帶常綠森林能夠保證樹木結果的時間交替,使長臂猿能夠一年四季都有食物。長臂猿是無法在人工純林中生存的。同時,由於人工林種植和其他原因所帶來的原始雨林的破碎化也縮小了它覓食的範圍。

雖然獵殺是歷史上造成海南長臂猿退縮到霸王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現在的動物保護工作已經極大的減少或杜絕了獵殺的發生。人工林和其他人為活動對長臂猿棲息地的圍剿,成為如今威脅該物種生存和延續下去的主因。

雖然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在逐漸恢復,但令人擔憂的是,近幾年產下的嬰猿都是雄性。專家分析表示,這說明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環境較差,食物不夠豐富。“通常動物在獲得食物不足的情況下,容易生出雄仔。”

“如果下一代中沒有雌猿的話,海南長臂猿便很危險了。”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教授江海聲認為,沒有雌猿出生,那些獨居的雄猿便難以配對組建起新的家族群,而現存的家族群因為自然衰老,將在若干年後消失。

綠色和平的最新地圖描繪出海南長臂猿日漸窘迫的生存現狀。從地圖上不難看出,霸王嶺自然保護區自東北部至西南部邊緣已經基本被農田、橡膠林、漿紙人工林以及道路等所包圍,保護區已呈現孤島化狀態。目前僅有霸王嶺東南方向通往鸚歌嶺自然保護區的地區人為活動較少,是長臂猿擴大分布區比較重要的“生存廊道”之一。如果廊道暢通,經鸚歌嶺連通黎母嶺自然保護區,那麼可以形成面積較大的潛在的長臂猿棲息地。但是,從地圖也可以看出,霸王嶺與鸚歌嶺之間的“生存走廊”也早已被大片人工林所阻斷,成為長臂猿難以逾越的障礙。無獨有偶,在鸚歌嶺與黎母嶺保護區之間也存在大片人工林,阻斷了長臂猿進一步可能遷徙的路徑。


精選文章: 生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