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期”之辯:海冰融化導致超級寒流

氣候

導讀 早春2月,一股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襲擊大半個歐洲,烏克蘭、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等中東歐國家最低溫度跌破零下40攝氏度,全歐洲凍死的人超過300人。在“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的共識下,嚴寒天氣顯得十分突兀。兩種觀點相持不下,一些科學家認為,寒流的成因源於太陽活動減弱,地球正在進入一個“小冰河期”;與此相反,更多科學家認為,正是全球變暖的作� ...

早春2月,一股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襲擊大半個歐洲,烏克蘭、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等中東歐國家最低溫度跌破零下40攝氏度,全歐洲凍死的人超過300人。在“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的共識下,嚴寒天氣顯得十分突兀。兩種觀點相持不下,一些科學家認為,寒流的成因源於太陽活動減弱,地球正在進入一個“小冰河期”;與此相反,更多科學家認為,正是全球變暖的作用導致北極海冰融化,來自海洋的溫暖氣流推動冷空氣,將極地的嚴寒帶往歐洲。有專家認為,科學家也不是100%確定氣候變暖這個說法。但從目前推論全球進入小冰河期,數據太少,結論太早。

在德國漢堡,總有人一年四季、風雨無阻,穿著跑鞋在城市中穿行,但今年冬天,這樣的人卻少了很多。即使是最嚴以律己的運動健將,面對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庫珀”,也不敢小覷。位於法蘭克福的德國心髒基金會已發出警告:身體健康的人在寒冷環境中會突然胸痛、胸悶或呼吸困難,心髒也會發生病變。氣溫低於零下10攝氏度時,不宜進行任何體育運動。

今年2月,歐洲被近30年來最強烈的寒流襲擊,部分地區溫度竟達零下43攝氏度,即使本就冰天雪地的俄羅斯,多地溫度也比往年低10至17攝氏度;多國因冰雪來襲導致機場癱瘓、道路阻塞,已有8個國家出現能源短缺現像,全歐洲已有超過300人被凍死。

各國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下“極寒時刻”。塞爾維亞西南部城市烏日策,身體強壯的青年男子寧願選擇當“宅男”,坐在家中透過布滿冰柱的玻璃窗向外張望;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不怕冷的勇士在快要結冰的湖水中游泳,露出凍得發紅的鼻子;位於歐洲南部的意大利威尼斯也“水城變冰城”,威尼斯湖二十多年來首次結冰,一輛輛水上巴士只能沿著一半已結冰的運河緩慢航行。

1月末,英國《每日郵報》發表文章稱,全球已進入“小冰河期”,頓時全球媒體一片嘩然。2月,英國《獨立報》、《衛報》等報紙撰文,反駁“地球進入小冰河期”,並指出此次的超級寒流,與北極海冰融化有關,其成因正是全球變暖作用使然。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在接受《外灘畫報》采訪時表示:“科學家也不是100%確定氣候變暖這個說法。我們需要爭論,把理論完善起來。但從目前推論全球進入小冰河期,數據太少,結論太早。”

中國氣像科學研究院丁明虎博士告訴記者,目前他所參與的團隊正圍繞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進行研究工作。“IPCC的最新報告將於2013年和2014年推出,目前已修改到第二稿。在這個時期出現‘小冰河期’的說法,應該是一種炒作。”丁明虎分析,就如同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前爆出“氣候門”一樣,有些人選擇在這個時候拋出言過其實的結論,轉移公眾的注意力,讓“氣候變暖論”的可信度降低。

事實上,離開陷入嚴寒的歐洲,異常的“暖流”也並非無跡可尋。位於美國東部的華盛頓已經出現了“早春”跡像,櫻花提早開放;在中國的黑龍江,出現了冰城“不下雪”的怪事。大年初六,亞布力一家滑雪場的山頭一片光禿禿的,滑道外面一點雪也沒有,想照張雪景都是“奢望”。

全球進入“小冰河期”?

1月29日,英國《每日郵報》刊登了一篇標題有些聳人聽聞的文章《忘記全球變暖吧——這只是我們所需擔心的25年周期事件(而且如果NASA科學家是正確的,泰晤士河還將再次結冰)》。

文章引用了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杜克大學博士、佐治亞理工學院氣候專家、挪威航天中心高級顧問等氣候研究人員的觀點,得到的結論是,除去二氧化碳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對氣候冷暖變化起到重要影響,太陽活動和水溫循環就在其中。

該文記者根據英國氣像局和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機構近日發布的數據,分析後認為:全球溫度變暖的趨勢已於1997年結束。

“根據新發布的溫度數據顯示,地球在過去15年中並沒有變暖,‘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這一共識將面臨巨大挑戰。我們甚至可能正在進入一個小冰河期,這將導致一段為期70年的溫度下降過程,使得人們重新看到17世紀泰晤士河的冰凍聖誕派對集市。”《每日郵報》文章這樣寫道,同時還配了一張17世紀冰天雪地的泰晤士河集市的圖片。

英國氣像局宣稱迄今為止,太陽活動對氣候的影響,遠遠小於二氧化碳。雖然太陽的輸出能量可能會持續降低,直至2100年,但“這只會導致全球氣溫降低0.08攝氏度。”氣像局發布的一篇論文作者之一皮特。斯考特說,“我們發現,太陽活動水平減少幾百年,也不見得能抵消溫室氣體的影響。”

然而,《每日郵報》則采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杜克大學尼古拉。斯卡福塔博士的觀點,認為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變化產生更重大的影響。斯卡福塔博士從事全球氣候變化宏觀趨勢的研究,根據他發表的幾篇論文顯示,英國氣像局的氣候模型存在假設前提,那就是從2000年到現在,氣候本該“穩定變暖”。

“如果溫度保持穩定或進一步下降,那麼模型數據和實際記錄數據的分歧會越來越大,以至於整個科學界都將質疑現在的理論。”他說。

他認為,英國氣像局的模型相比太陽活動,更注重二氧化碳,所以它才會得出溫度不會再降低的結論。“真正的問題是模型本身是否准確。”斯卡福塔博士說。與此同時,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著名氣候專家、教授傑迪斯。科裡也表示,對英國氣像局的過度自信感到難以理解。

《每日郵報》寫道:通過對主流氣候科學家的采訪,在20世紀太陽異乎尋常的能量噴射之後,太陽活動進入一個“盛大的低潮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夏天變得更涼爽,冬天異常寒冷,植物生長季也縮短了。

除此之外,《每日郵報》還引用了丹麥國家太陽研究學院太陽系氣候研究中心主任亨利克。塞文思馬克的觀點。“全球溫度可能最終會比現在冷很多,持續長達50年或者更長。”他說,“我們得打很長時間的口水仗來說服一些氣候學家:太陽很重要。”

海冰融化導致超級寒流

盡管《每日郵報》一文拋出了奪人眼球的“冰河期”說法,卻沒有一處直接引語中有“冰河期”這個詞,而文章原文也只是說:“我們甚至可能會走向一個小冰河期”。就在文章見報當天,英國氣像局就迅速在網上發布了一篇官方博客,反駁這片文章的“多處錯誤”。英國氣像局認為,現在的寒冷不能用來否認全球變暖。該局發言人丹。威廉斯說:“當前的寒冷天氣是短暫的地區性事件,而全球變暖是長期的全球性趨勢,兩者之間沒有聯系。”2月4日,英國《獨立報》發表文章《大冰凍背後的科學:氣候變化將北極嚴寒帶到了歐洲?》,該文引述的科學家認為,橫掃英國和歐洲其他地方的寒冷天氣與北極不會冰凍的海洋之間有關,而全球變暖正在發揮著其最大的影響。

專家發現,在寒冷的北極風席卷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時候,俄羅斯以北的巴倫支海(Barents)和喀拉海(Kara)上的海冰正在急劇減少。

“越來越多專家相信,復雜的氣流模式正被改變,因為日益融化的海冰使更大面積的海域暴露在其上的大氣層之下。”《獨立報》寫道。

被該文引述內容最多的科學家是來自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斯蒂芬。拉姆斯多夫教授。拉姆斯多夫教授稱,多項研究證實了波茨坦研究所設計的計算機模型的預測——作為海冰融化的結果,西歐的冬天將變得更冷。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是德國一家著名的全球氣候變暖研究機構。

“當前的天氣模式印證了計算機模型的預測——大氣如何對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冰減少做出反應。”拉姆斯多夫教授說,“不會冰凍的海洋像加熱器一樣使得海水比其上的空氣要暖和。這導致巴倫支海上空高氣壓系統的形成,而它將冷空氣帶進了歐洲。”

2010年冬天,歐洲多個國家就曾接連遭遇強降雪和低溫天氣,有些地區最低溫度甚至打破10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當時,《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曾刊登斯蒂芬。拉姆斯多夫參與的一項研究,稱歐洲嚴寒的“罪魁禍首”正是由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北極冰蓋融化。拉姆斯多夫解釋說,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裡減少了20%。而海洋一旦缺少冰層的覆蓋,就會向大氣釋放暖氣,影響整個大氣循環,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以逆時針方向旋轉著向歐洲大陸進發,造成該地區雨雪增多,氣溫下降。


精選文章: 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