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考證古崖居之迷 或為古代少數民族奚人遺存

考古

導讀 作者:曾江 北京古崖居是一處獨特奇異的崖居文化建築遺存。關於古崖居之謎,學術界存在一些“意見”,除少數論文外,還缺乏經過論證的觀點。對於古崖居這樣的文化現像,需要從歷史學、考古學、建築學等學科領域出發進行精細研究。 在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洞溝,隱藏著一處神秘的古人崖居遺址,被稱為“北京古崖居”。該處遺址是1984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的,被� ...

作者:曾江

北京古崖居是一處獨特奇異的崖居文化建築遺存。關於古崖居之謎,學術界存在一些“意見”,除少數論文外,還缺乏經過論證的觀點。對於古崖居這樣的文化現像,需要從歷史學、考古學、建築學等學科領域出發進行精細研究。

在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洞溝,隱藏著一處神秘的古人崖居遺址,被稱為“北京古崖居”。該處遺址是1984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的,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多年過去了,關於古崖居的居住者,眾說紛紜,迄今未定。古崖居地處北京、河北交界處。近日,記者一行驅車前往探訪。

古人建造的立體生活空間

延慶自古是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古崖居所在洞溝位於延慶區張家營鎮,是軍都山余脈“伸入”平原的部分。

寒風凜冽,山勢峻拔,記者一行從溝口向山裡進發。順著山路,步行約20分鐘,一大片在山體上鑿出的石屋展露眼前。正值寒冬腊月,樹木凋零,視野開闊,這座在立體空間上開鑿出的居所給記者的第一印像就是——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好似一座由山石砌成的“公寓大廈”。

據統計,目前古崖居保存下來的石室有174間,分為前中後三個區域。後山區域分上下7層,共有石室26間。低層為馬廄,高層為居住區。在底層外平台上有一個石碾,據稱是古崖居唯一一件較為完整的文物,但因風化嚴重,早已看不清楚原貌了。步入石室,可以看到房屋內部結構有多種,少的只有一間,多的有兩三間甚至更多。令記者驚訝的是,有的房間還是上下兩層貫通的,好似今天流行的復式住宅,據說最多的有上下五六層相互聯通。居住者不用出門,在山體內部就可以實現樓層間往來。

此外,房屋內壁都鑿得比較平坦,牆角線也很平直規整。屋內鑿有灶台、床、煙道等。牆壁上還有一些壁槽,用於放置生活物品。這些都反映出當時的居住者十分重視生活的品質和細節。

在中區,最吸引人的要數單體石窟區。單體石窟分上下兩層,由8個大小不等的房間組成,下層正中為主室,並且鑿出歇山式屋頂,面闊三間。當地人稱這裡為“官堂子”、“金鑾殿”。當地人告訴記者,古崖居大部分房間都簡單樸拙,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空間,而中區是整個古崖居規格最高、結構最復雜的建築,應該是古崖居的核心建築。

溝內山風呼嘯,站在山崖邊,記者發現,在山體斜坡上還有人工開鑿的腳窩。據推測,腳窩邊原應拴有垂下的繩索,以方便居住者從外面攀爬入高層的房間。

或為古代少數民族奚人文化遺存

關於古崖居,有許多未解之謎,如居住者的族屬、開鑿的過程等。

其實,早在古崖居被發現後,就有學者前來考察。然而,古崖居除了遺留下來的堅硬的山體房屋,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生活遺存,文獻記載也寥寥無幾,給實證研究帶來了很大困難。目前,關於古崖居的居住者,主要有奚人說、長城附屬遺跡說、屯軍說、避難說、矮人說等觀點。

在這些假說中,影響最大的是奚人說,即認為古崖居是唐五代時期生活在延慶北部山區的奚人居住的山寨。已故首都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原主任趙其昌等專家均持這種觀點。趙其昌在《北京延慶縣“古崖居”——西奚遺址之探討》中,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

奚人,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北方少數民族,為東胡鮮卑族的一支。史料記載,奚人善於造車,史籍稱為“奚車”。奚人原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唐末曾有一支西遷媯州,稱為“西奚”,而留在原地的稱為“東奚”。今天官廳水庫、延慶北部山區都屬媯州,古崖居就在這一地區,在地望上是相符的。

趙其昌考證認為,古崖居居住者大概在洞溝生活了30多年。可見奚人在這裡居住停留時間不長,在短暫的30多年中,奚人是否有充足的時間和人力物力開鑿這麼大空間的崖居建築,讓人生疑。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畢德廣專門從事北方民族考古研究。在《奚人歷史文化遺存考述》中,他將延慶古崖居作為奚人(西奚)重要的文化遺存,依據時間和地望推測“古崖居是西奚人遷居媯州後開鑿的居所”。另據介紹,在周邊山區零星有崖居遺存,規模很小,只有洞溝的古崖居是整個華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處。

現在,古崖居在景區開發過程中,已經將奚人文化作為主打賣點,如將中區建築標為“奚王府”,復制展出“奚王輦”等,但這似乎為時尚早。

具有獨特價值的古代崖居聚落遺址

有關資料顯示,古崖居非常隱蔽。但是記者通過實地考察後發現,這裡雖然較為偏僻,但是並不算是特別隱密。在地理位置上,這裡是由平原剛剛進入山區的溝口,並非深山。站在洞外的山崖邊,可望見洞溝外的平原以及平原上村落的屋頂,更遠處的官廳水庫也清晰可見。因此,在古代,平原地區人要發現這個規模巨大的崖居區應該並不十分困難。就此而言,這並不是一個理想的避難場所。

建築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鴻勛考察後,將古崖居年代定位在漢代,並且認為是長城的附屬建築,為當時戍邊軍隊所建造。

“《古崖居考》是我們對古崖居進行調查研究的一個初步成果,在2011年12月剛剛出版。”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昀告訴記者。王昀等人是從建築學聚落研究出發對古崖居進行考察的,他率領的團隊就叫聚落研究小組。

在王昀看來,聚落是從整體上觀照一個村落,對該聚落居住者的生活狀態進行整體觀察。古崖居作為一個古代聚落,在許多方面都很特殊,具有獨特的價值,也應將其與國內外(如土耳其與我國福建地區)的一些崖居進行比較。對於古崖居聚落的性質,王昀表示,需要更多的分析和討論才能下結論。

其實,對於古崖居這樣的文化現像,不必著急下結論。首先從歷史學、考古學、建築學等學科領域出發進行精細研究才是可行之道。總之,揭開古崖居這樣一處獨特建築文化遺存的神秘面紗,還需要學界的深入研究。(本文圖片由本報記者吳文康攝)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