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聖旨背後家族傳奇

歷史

導讀 乾隆聖旨背後家族傳奇 南明鐵鐘 乾隆年間聖旨 周家祖屋所掛“海康縣儒學”牌匾 乾隆聖旨背後家族傳奇 海南檔案揭秘 2011年歲末,承海南省檔案局(館)的鼎力支持,一批鮮為人知的海南歷史檔案將通過《海南周刊》得以呈現在讀者面前。本刊與海南省檔案館從今天起聯合開辟“海南檔案揭秘”欄目,為您拂去歷史塵煙,揭秘海南檔案背後的歷史故事。我們的故� ...

乾隆聖旨背後家族傳奇

南明鐵鐘

乾隆年間聖旨

周家祖屋所掛“海康縣儒學”牌匾

乾隆聖旨背後家族傳奇

海南檔案揭秘

2011年歲末,承海南省檔案局(館)的鼎力支持,一批鮮為人知的海南歷史檔案將通過《海南周刊》得以呈現在讀者面前。本刊與海南省檔案館從今天起聯合開辟“海南檔案揭秘”欄目,為您拂去歷史塵煙,揭秘海南檔案背後的歷史故事。我們的故事,就從海南省檔案館的鎮館之寶———一份乾隆年間的聖旨背後的故事開始。

2007年初,海南省檔案館從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尾鎮大安村周立功兄弟那裡征集到一批古物,包括明清時期該家族的譜系、南明鐵鐘和賀壽錦幛,其中最珍貴的是清代乾隆二十六年,朝廷頒給這個家族的一份聖旨,目前已經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 耿 通訊員 羅海山

從“鎮館之寶”說起

12月14日上午,海南日報記者慕名前往省檔案館,得以一睹乾隆年間聖旨的真貌。那份用絲絹謄寫,稍稍泛黃的皇室物品由工作人員小心地慢慢舒展開來,估摸長約150釐米,寬約40釐米,聖旨的正文如下———“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稱職,志在官之美,馳驅奏效報功,膺錫類之仁。爾周世德乃廣東雷州府海康縣訓導周國明之父,雅尚素風,常迎善氣,弓冶克勤於庭訓,箕裘丕裕夫家聲,茲以覃恩,貤贈爾為修職佐郞,廣東雷州府海康縣訓導錫之敕命。於戲!肇顯揚之盛事,國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彌勵。

制曰:奉職無愆懋,著勤勞之績,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爾鐘氏乃廣東雷州府海康縣訓導周國明之母,淑範宜家,令儀昌後,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茲以覃恩,貤贈爾為八品孺人。於戲!賁像服之端嚴,誕膺鉅典;錫龍章之渙汗,永播嶶音。”

落款為“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也就是1761年冬天所頒,距今整整250年。從內文不難看出,這是一份表彰“廣東雷州府海康縣訓導”周國明父親周世德和母親鐘氏品行良好、教子有方的聖旨,以顯皇恩浩蕩,從中也可看出朝廷對教育的重視,尤其是對周世德夫婦教育培養出一位好“訓導”的肯定。

昌江周立功家獻上的聖旨到底是真是假?海南省檔案館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時該館一行眾人到大安村調查時,也判斷不准,於是在取得周家同意的情況下,將聖旨送到了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進行鑒定。

據該館研究館員屈春海介紹,清朝頒給五品以上官員的聖旨稱為“誥命”,給五品以下的為“敕命”,周國明是八品官員,其父母所得敕封也是八品———“修職佐郞”和“八品孺人”,所以,那是一份“敕命”;周家的“敕命”,質地為白絹,左右兩側繡有升降龍,聖旨漢文從右向左,滿文自左向右,並蓋上“敕命之寶”,而且騎年壓月,即騎在“乾隆二十六年”和壓在“十一月”上,非常講究,符合皇家敕命的特征,由此可以斷定為真品。

有關周國明的記載,光緒《昌化縣志》只能找到這些文字:“周國明,貢生。兩任海康縣訓導,多善政,士林思之。”

始於嘉靖元年的譜系

海南省檔案館當年從周家還征集到其他古物如家譜的譜系、鐵鐘和壽幛等,尚在修復中,記者只能從該館檔案管理處副處長陳繼齊當時所拍的照片中尋找一些零星的歷史信息。其中,明清兩代的兩份布質譜系雖已潰爛,而且部分文字漫漶難認,卻能保存至今,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跡。

先看明代譜系從中間已然破損裂開,但依稀還能看到上方“周氏太始祖……年遠系蕃難以備述”等字樣,以下為大約11代先祖的名諱;譜系右側上方有“嘉靖元年壬午十一月吉旦立”12字,左側上方為“瓊州府儋州庠生林世清秉筆”;右側下方又有“萬歷七年己卯歲仲秋月吉旦開”,左側下方為“瓊州府儋州庠生王之望秉筆”。以此推斷,該譜系是先後在1522年和1579年,兩度請儋州讀書人手寫的。

譜系右上角的8個小字“原系抱驛二圖民籍”,引起了記者的興趣。“都”和“圖”是古代的鄉村建置,“都”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村委會,“圖”大致等同於自然村。據明萬歷《儋州志》記載,抱驛都原有12個圖,後並為5個圖,為儋州仁溫鄉所轄,嘉靖二十一年,即1542年,抱驛都5圖之一的二圖被撥給昌化縣管轄,只剩4圖歸仁溫鄉。

今天的大安村人也稱他們本是儋州南羅人,後來南羅劃給昌江,再後來南羅鎮並入海尾鎮,大安現屬海尾。如今,海尾的主要方言還是儋州話。

至此,昌化周家為什麼請儋州人撰寫族譜,就不言自明了,因為他們本就是儋州人氏,加上周家應該是書香門第,勢必很受當地讀書人敬重。

抱驛二圖劃給昌化,自有一番歷史因緣。光緒《昌化縣志》告訴後人:昌化原有15個“裡”的建制,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並為9裡,到了正統七年(1442年)有並為7裡,天順五年(1461年)再次並為5裡。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昌化自明代以來,屢遭倭寇和賊匪的禍害,多數村莊名存實亡,人丁口數逐年減少,於是便從儋州割地補給;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整個“抱驛都”都撥給昌化,次年,靠近昌化的儋州民眾,以南羅為界,也被劃入昌化縣。

回到海尾周家的譜系。另一份譜系為“大清乾隆十六年歲次辛未季冬月谷旦”所撰,代筆者是“儋州歲進士候選儒學左堂張其煥”,盡管歷時260年,紙面稍有破損,但字跡基本還算清晰。該譜系有16代的世系,但前面9代先祖除五世“周信”、八世“周本太”和九世“周平”,其余都已無法知道名字;對比明代的那張譜系,後者記錄的是“周平”這一支的世系,傳至十五世為“周國明”,他是周世德的長子;周國明生二子,周喜衛和周歡衛。這一譜系比較簡單明了。

海南省檔案館負責人說,在全國範圍內,明代的族譜資料都已經極其稀少,昌江周家的譜系,尤其是那張始自明代嘉靖元年的世系表,無疑顯得非常珍貴,它使省檔案館館藏檔案的時間上限,從1668年(康熙年間的地契)向前推到1522年,整整推進了146年。

讓人遐想的南明鐵鐘

“瓊州府儋州大安坊/信士周樂明/感拜奉/金鐘一口重六十/余斤/□保合家迪吉/弘光元年吉日立”,周家獻出的一口鐵鐘,雖然已是鐵鏽斑駁,但是上面自右向左所鑄的7行文字,絕大部分尚能辨出。

落款的“弘光元年”,在大多數正式的中國歷史朝代表裡都找不到,真成了一個謎。海南省檔案館負責人告訴記者,明朝的北京政權於崇禎十七年,即1644年葬送之後,在南方還有一段喘息的時間,史稱“南明王朝”,年號“弘光”。

原來,1644年是很混亂的一年,先後出現了3個政權。先是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年號“永昌”,接著攻入北京;不久清軍入關,趕走李自成,定都北京,是為“順治”元年,開始了清朝在中原的統治;而在這一年農歷五月的南京,萬歷皇帝朱翊鈞的孫子、崇禎皇帝朱由校的堂兄朱由崧被擁為皇帝,建立起了弘光政權。但“弘光”元年是在第二年,即1645年。

然而,好景不長,弘光政權是個短命王朝,幾乎是在建立一年後的同一天,南京便被清軍攻陷,朱由崧被活捉,次年遇害。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