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宮治水災 明清古井群或棄

考古

導讀 關鍵柱,疊壓著兩千年的土層。《南越國宮署遺址》 名列全球“十二座瀕危世界歷史遺址”,亞運後被回填部分明年打開,對公眾開放暫無時間表 南都訊 今年10月,南越王宮登上WMF(世界歷史遺址基金會)公布的全球“十二座瀕危世界歷史遺址”名錄。南都記者獲悉,亞運後回填土壤的南越王宮正飽受水害。明年將開挖覆土收集文物保護數據,對公眾開放暫無時間表。 南� ...

關鍵柱,疊壓著兩千年的土層。《南越國宮署遺址》

名列全球“十二座瀕危世界歷史遺址”,亞運後被回填部分明年打開,對公眾開放暫無時間表

南都訊 今年10月,南越王宮登上WMF(世界歷史遺址基金會)公布的全球“十二座瀕危世界歷史遺址”名錄。南都記者獲悉,亞運後回填土壤的南越王宮正飽受水害。明年將開挖覆土收集文物保護數據,對公眾開放暫無時間表。

南越王宮“瀕危”

今年10月,WMF(世界歷史遺址基金會)公布了全球“十二座瀕危世界歷史遺址”。南越王宮“榜上有名”。南越王宮博物館籌建處負責人表示,該基金會聯絡南越王宮時,他們上報國家文物局,都認為是好事兒,因為進入名單能得到國際上的技術支持。“美國大使文化保護基金都聯系我們,表示可提供資金支持。”同時,“瀕危”並非指王宮快消失了,而是說保護難度非常大。

文保專家傅英毅長期從事王宮保護。據稱,南越王宮的問題和“水”有關,即“水害”。南方地下水、地表水都較豐富,土壤呈現酸性,土質、木質、石質文物保護都有難點。目前遺址文物僅小部分裸露,已可看出,土質和石質文物產生的“變化”:“土質文物主要有裂紋、風化問題,部分石質文物上出現青苔”。目前,保護的探討集中在防止地下水進入、控制土壤干濕度上。可除地下水和地表水外,基建施工產生的水也會有影響。王宮未揭露的部分,外面的木質防水板已出現發黑、腐蝕情況。

明年開挖“治水”

南越王宮博物館曾請國內專家“會診”“水害”,但保護手段至今未定。目前,遺址基建已近尾聲。據計劃,下月將開始檢測空氣、土壤、水位數據。確定保護方案後,明年將挖開遺址上覆蓋的土。整個過程約需80天。隨後,化學、岩土、生物、土壤方面的專家將“會診”,看看“具體裡面怎麼樣了”。據稱,若“治水”失敗,遺址內土質文物或遭受毀滅性打擊,如:對判斷地層關系有重要意義的關鍵柱開裂、坍塌等。

曾有專家提出,利用南漢國時期的蓮花池底部生土進行治水實驗,證實材料防水及安全性,考慮使用某些工程建築材料,如膨潤土、超細水泥等。但此前,並無公開應用到文物保護中的前例,具體實驗結果怎樣無法預計,“萬一失敗,就算不是在有遺跡部分,但是在遺址內部,對遺址整體性的破壞也是永久性的”。因此,方案仍在討論,等明年收集更多的文物保護數據。

明清古井“放棄”

就算治水成功,遺址保護還有取舍及操作面過小等問題。有專家向南都記者透露,有些“不重要”的遺跡,類似明清時期的古水井群,可能會被“放棄”。“因為互相疊壓著,不可能全部展示。”傅英毅表示,遺址內有從秦到民國12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層層疊壓。到底把哪一部分展示出來?

此外,遺址以土質文物為主,但又有磚、瓦、陶、石、木質文物。不同材質的文物保護技術復雜,方法不一樣。很多文物部分在地下部分在地上。若長時間不處理地下水,文物處於干濕交變狀態,保護手段也需要有區別。傅英毅還說,王宮位於繁華市中心,與周圍建築物距離太近,操作面太小,大型儀器沒辦法進入。目前只能探索尋找操作面較孝不用大型儀器就能完成的方法。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