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岱海15棟別墅建在濕地禁區遭質疑

環境保護

導讀在別墅區,具有濕地鮮明特征的蘆葦與水灘隨處可見。打地基挖下的深坑浸滿了水。內蒙古岱海“濕地別墅”調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韓文 內蒙古報道歷經5年的沉寂後,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岱海湖北側的岱海人家休閑俱樂部(下稱“岱海人家”)重新喧鬧起來。4月5日下午,“岱海人家”閑置多年的15棟別墅重新進行內部裝修。與此同時,新規劃的“京能集團培訓� ...


在別墅區,具有濕地鮮明特征的蘆葦與水灘隨處可見。

打地基挖下的深坑浸滿了水。

內蒙古岱海“濕地別墅”調查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韓文 內蒙古報道

歷經5年的沉寂後,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岱海湖北側的岱海人家休閑俱樂部(下稱“岱海人家”)重新喧鬧起來。

4月5日下午,“岱海人家”閑置多年的15棟別墅重新進行內部裝修。與此同時,新規劃的“京能集團培訓中心仿真機培訓樓”在別墅區最北端開始動工。

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挖掘機挖開的眾多地基深坑浸滿了水,空曠的別墅區裡,水灘與蘆葦焚燒後留下的黑色印跡隨處可見。別墅區向南約1公裡就是內蒙古三大內陸湖之一的岱海湖。

占地200余畝的“岱海人家”,建成於2006年,由內蒙古岱海保護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岱海建發”)投資,位置正好居於岱海湖泊濕地自然保護區範圍之內。

蹊蹺的是,按照國家濕地保護相關規定,2005年尚屬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範圍的上述地塊,如何會建起15棟別墅?而時隔多年,別墅並未取締,卻又開始了新項目的建設。

4月5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程前往內蒙古涼城縣調查。

15棟別墅的前世今生

從涼城縣縣城出發,沿著102省道向東北前行約15公裡,在三蘇木鄉附近依次分布著岱海旅游中心、岱海溫泉酒店、岱海溫泉城等旅游服務設施。由15幢獨棟別墅組成的“岱海人家”也位於這個旅游度假區範圍。

上述旅游配套項目均由北京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京能集團”)旗下的岱海建發投資建設。在岱海湖的南側,京能集團的另一個主業項目——內蒙古岱海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岱海電廠”)與岱海旅游度假區隔湖相望。

作為京能集團控股的兩家公司,岱海電廠與岱海建發每年對涼城縣的財政貢獻率超過50%,當之無愧成為涼城縣的龍頭與支柱,當地政府也對兩家公司給予了全力支持。

岱海電廠2003年開工建設,岱海建發次年成立。兩家公司的落地後來被許多媒體稱為“岱海模式”。而這個模式的核心是,京能集團建設電廠的同時實施了岱海區域旅游開發,將能源產業與生態旅游“捆綁”發展,才得以快速帶動岱海旅游業的興起。

岱海建發總經理工作部部長楊麒表示:“發展岱海旅游業是當年建電廠的附加條件,我們作為旅游項目實施單位,每年至少為此虧損3000多萬。”

《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到,岱海建發由京能集團、岱海電廠及涼城縣環海公司三方組建,其中控股方京能集團出資2億元,持股52.6%。代表涼城縣政府的出資方環海公司以滑雪嘗文化苑、溫泉城、岱海人家四宗土地折價3456萬元入股,持股9%。

“2005年動工興建的‘岱海人家’,15棟別墅一共投入了6000余萬,最初啟用了其中的9棟,准備做分時度假。但2007、2008兩年賠得一塌糊塗,就停了下來,思考新的方向。”楊麒向記者介紹當時的情況。

涼城縣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干部卻有不同說法:“當年好像是要建高爾夫項目,但由於沒有獲批,所以建了別墅就放下了。”

元山子大隊東永樂村位於別墅區對面,當年因占地問題與岱海建發有過接觸的村支部書記穆雲娃記得,當年岱海建發准備建200棟別墅,占地規模1000多畝,後來不知什麼原因沒建那麼多。

出於盤活閑置資產的考慮,岱海建發在別墅區閑置多年之後,終於有了下一步的處置辦法——投資9000萬元將原有的15棟別墅重新裝修,建成15棟單體宿舍,並新建仿真機培訓樓一棟,作為京能集團培訓中心。

記者采訪期間,仿真機培訓樓已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施工建設。

濕地玄機

作為自治區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岱海濕地同時也被納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

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曾專門下發“關於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明確指出“凡是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和國家重要濕地名錄,以及位於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濕地,一律禁止開墾占用或隨意改變用途”。2007年9月1日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中,亦有類似表述。

內蒙古自治區濕地保護中心主任張宏表示:“在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除軍事國防所需,絕對不允許建設任何項目。”

“岱海人家”是否踏入了“雷區”?

“肯定是合法的1岱海建發楊麒部長語氣堅決,“原來應該是濕地保護區,當年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好像用其他地方進行了置換。”

楊麒所說的“合法”是指岱海建發取得了該宗土地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證》,以及15棟別墅都已辦妥《房屋所有權證》。

岱海建發提供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證》顯示,這本“涼國用(2005)字第110號”證書辦理時間是2005年12月31日,土地用途為旅游用地(建設用地的一種),面積133334平米。

涼城縣國土資源局劉副局長也頗為肯定,“當年已對岱海湖泊濕地自然保護區功能區進行了調整,上述用地已不在濕地範圍之內”。

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給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的內政字(2007)280號批復中,記者看到“同意你市調整岱海湖泊濕地自然保護區三道河區的部分區段……其中核心區減少0.3平方公裡……”等內容。

作為濕地管理部門,涼城縣岱海濕地保護管理局局長趙建慧也承認別墅建在濕地上不合適。他向記者證實:“原來縣環保局分管濕地保護的工作,手續是由環保局具體辦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進行了批復,調整範圍就是‘岱海人家’所處的核心區。”

令記者不解的是,2007年11月26日才下文批復,但項目卻在兩年前就已動工建設,而岱海建發也在兩年前就拿到了涼城縣土地部門發放的該宗土地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證》。

毋庸置疑,“岱海人家”踏入了“雷區”。但當年為何沒有被叫停,反而辦理了土地證?涼城縣國土部門沒有作出解釋。

“兩年的‘時差’明顯是‘先上車後買票’。” 某知情人一語道破。

別墅之辯

是否為別墅?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涼城縣政府主管國土的副縣長張國斌卻給出了“不是別墅,是旅館”的說法。

而記者在岱海建發、涼城縣國土資源局及元山子大隊東永樂村的采訪中,並未聽到任何一方對別墅本身存有異議。

雖然國家至今沒有出台正式的“別墅”界定標准,但2006年5月31日國土資源部第二次叫停別墅用地之後,國土資源部地籍司司長樊志全曾表示:別墅現在還是指獨門獨院、兩至三層樓形式。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司副司長李海洋亦有過“獨門獨戶獨院,占地面積相當大,容積率非常低”的概述。

200余畝的土地上,“岱海人家”15棟兩層獨門獨院建築散落四周,建築面積均在300平米左右,這些特征無疑全部指向了“別墅”。

在岱海濕地保護管理局,“岱海濕地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現狀圖”也特別標明了“代碼7.1.5”為新建別墅。

記者在當年“岱海人家”的土地審批原始檔案中發現,2005年4月6日,涼城縣人民政府在給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的“關於對涼城縣岱海人家休閑俱樂部建設項目使用土地的情況說明”中,“不建設高標准的休閑別墅”的內容赫然在上。

張國斌副縣長對此沒有回應,只是仍然否認別墅一說。

“保護區範圍面積302平方公裡,湖面面積78平方公裡,除去耕地、村莊等,濕地保護面積130平方公裡”,這是最新的岱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數據。而早前,岱海湖面積最大時曾達200平方公裡。

“岱海人家”南側的一處院子裡,來自山西大同的岱海漁場工作人員手指院外的大樹喟嘆:“2006年湖水就在樹下,水深達17米,現在僅5年時間,退水近千米,最深處降至10米左右。”

面對濕地亂像,趙建慧局長直言“有參會權而沒決策權”。“在2008年成立濕地保護管理局前,濕地保護先後由灘塗辦、環保局負責,而蘆葦公司與漁場又歸農業局下屬,所以留下很多問題,想管沒法管1趙建慧頗為無奈。

濕地是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之一,被稱為“地球之腎”,對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濕地的大肆破環,將會造成水質下降、水資源減少甚至枯竭。

在元山子大隊東永樂村,支部書記穆雲娃剛剛被縣裡叫去談岱海建發新征土地的事情。他告訴記者:“這次要在別墅附近新征800多畝,以補齊原來1000畝的數字,耕地、灘地(濕地)都有,具體做什麼就不清楚了。”

面對濕地破壞、湖面萎縮的現狀,許多涼城人開始擔憂,“沒了岱海湖,涼城怎麼辦?”

精選文章: 環境保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