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過腊八:喝粥郊游 祈福新年

文化

導讀腊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腊日”,俗稱“腊八節”。從先秦起,腊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腊八節除祭祖敬神 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腊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 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 ...

腊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腊日”,俗稱“腊八節”。從先秦起,腊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腊八節除祭祖敬神 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腊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 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再腊八這天,可以到自己家鄉周邊或者寺廟去游玩,即可 品到香甜的八寶粥;又可以給家人祈福,預示來年的好運;還可以換換空氣,在春節前稍事調整,放松一下心情。真是一舉三得的沒事。

腊八粥

腊八節起源

傳說一:腊八粥救了朱元璋的命

腊八節是農歷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 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 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腊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腊八粥。

傳說二:腊八粥傳自印度

腊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腊八粥習俗。 據說腊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 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腊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 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 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腊八粥”。並將腊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 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 “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腊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腊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腊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傳說三:腊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

腊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 人小孩中風得並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腊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 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四:腊八節出於人們對岳飛的懷念

腊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 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傳說五: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 腊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伙積了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腊月初 八吃“腊八粥”,以資紀念。

傳說六:教育後輩要勤儉持家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腊月初八這一天,小倆 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 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腊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腊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 國喝腊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腊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風俗更是 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腊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 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腊八粥原料

腊八節的習俗

各地腊八粥的食俗

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仍然保留著吃腊八粥、過腊八節的習俗。各地腊八粥所用材料各有不同,爭奇競巧,品種繁多。

北京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人們在腊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西北

腊八節在陝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 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而且,腊八這天忌吃菜。如果這天吃菜的話,莊稼地裡就會雜草多。腊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腊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陝西有些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肅傳統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裡,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腊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做腊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和陝北一樣,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飯,不吃菜。

西寧腊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腊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品粥的游客

江浙

江蘇人吃腊八粥分甜鹹兩種。腊八粥裡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鹹粥的話,在裡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則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據說,這種煮粥方法還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

腊八節的其他傳統習俗

腊八節除了要喝腊八粥以外,還有其他的習俗。

吃冰

腊八的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腊八節就把冰敲碎了拿來吃。民間流傳一種說法,如果腊八節這天吃了冰,往後的一年都不會肚子疼。


曬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縣的風味特產。每年腊八前後,黔縣家家戶花都要曬制豆腐。先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並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然後抹上鹽 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鹽水,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干,這種自然曬制而成的豆腐就被稱作“腊八豆腐”。


腊八蒜

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把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密封的罐子裡,往裡面倒入適量的米醋,腊八這天封上,放到一個溫度較低的 地方。慢慢地,蒜瓣就會變綠,最後變得像翡翠一樣通體碧綠,新年除夕夜,吃餃子的時候拿出來享用,碧玉般的蒜瓣配上深紅的米醋,不僅十分的好看,而且爽口 味美。


一般腊八節的時候各寺院都有舍粥活動

寺院敬佛

相傳佛陀在菩提樹下修行,在6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接受牧羊女供養的“乳糜”(一種混合稀粥)而恢復體力,從而徹悟成道,這一日正是 腊月初八 。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寺院也盛行起了煮粥敬佛的活動。


精選文章: 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