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工程師解析“鄭和寶船”

歷史

導讀正在建造中的“鄭和寶船”南方海船“丹陽船”外形美觀。 10月20日,“鄭和寶船復建慶典”在南京舉行。明年9月,“寶船”將建造完成,並計劃於2013年進行“環球航行”。 說到中國古船,不免讓人想起世博會中國船舶館裡那些制作精美的古船模型。此前,記者也在采訪世博會的時候,向參與船舶館設計的造船專家、鄭和下 西洋研究會特邀研究員沈毅敏求教過關於“� ...


正在建造中的“鄭和寶船”

南方海船“丹陽船”外形美觀。

10月20日,“鄭和寶船復建慶典”在南京舉行。明年9月,“寶船”將建造完成,並計劃於2013年進行“環球航行”。

說到中國古船,不免讓人想起世博會中國船舶館裡那些制作精美的古船模型。此前,記者也在采訪世博會的時候,向參與船舶館設計的造船專家、鄭和下 西洋研究會特邀研究員沈毅敏求教過關於“鄭和寶船”的問題。他在采訪過程中多次提及,關於中國造船的資料太少了,尤其是鄭和寶船,其實現在誰也說不清楚它 到底有多大。

1 耆英號

外國人誇獎中國船

在中國艦船館的方案設計階段,沈毅敏作為造船工業集團公司的專家就和專業展覽公司的人員進行了很多討論,參與劃定了6個模型展位。他們精心選擇了6艘船舶模型,要表現中國的造船史,江南造船廠的歷史和上海世博會的精神。

第一艘是上海沙船。沈毅敏說,上海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就是因為它是一個“航海城市”。上海的市標上就有五桅沙船。沙船誕生在崇明島,特點是 方頭、方艄、平底。沙船的活動範圍主要是從長江口到渤海灣,參與漕糧的運輸,對南北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關於“沙船”名字的來歷,一種說法是在長江口有很 多沉積的泥沙,比如崇明島就是沙堆積成的島嶼,而從上海到北方的航道上也有很多海底沙丘,平底的沙船被沙子觸底之後不易翻船;另一種說法是它從南方運糧到 北方,回來的時候用沙子做壓艙物。

第一件模型是北方的海船,那麼第二件就該是南方的了。南方海域水深浪大,所以南方船是尖底的,走得快,抗風浪能力比較強。第二艘模型船是福建的丹陽,外形比較漂亮。

第三艘模型是“耆英號”。耆英是簽署《南京條約》的大臣。1846年,英國人在中國購買了一艘木制遠洋帆船,並把這艘船命名為“耆英號”。當年 12月,耆英號從香港起航南行,繞過好望角,先後到達紐約和英國,比美國紐約至利物浦的定期客船還要快,在西方引起注目。後來,它還出現在1851年在倫 敦舉行的首屆世博會上。

沈毅敏說,對於英國人買中國船的目的,一種說法是出於試探中國市場航運能力的商業目的,另一種說法是出於收集軍事情報的目的,但無論如何都是出 於了解中國造船技術的需要。結果,英國人發現中國船確實不錯。不過,因為不熟悉中國船的操作,最終耆英號被棄用,不知所終。沈毅敏等人依照當時的版畫、油 畫、文字資料,制作了耆英號的模型,因為缺乏詳細圖紙,所以有些細節只能憑想像來構築了。

2 黃鵠號

曾經供曾國藩私用

第四艘模型仿自《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中共繪有20多艘船,最著名的是過橋洞的船,不過,這個模型並非那艘,而是另一艘“汴河船”,原因是汴河船更好看。

第五艘和江南船廠有關。它是中國制造的第一艘蒸汽船“黃鵠號”,1866年由徐壽負責設計制造。徐壽是江南造船廠的開廠元老之一。因為黃鵠號是 在洋務先鋒曾國藩的支持下建造的,它造出來之後作為曾國藩的家庭用船。船上“黃鵠”兩個字就是曾國藩的兒子寫的。它長期停泊在江南廠的碼頭邊上,幾乎不曾 使用,最後損壞沉沒了。制造這個模型時,參照了當時的畫像以及澳大利亞人制作的一件復原模型。

1868年,江南造船廠造出了“惠吉號”。這是中國造的第一艘現代化的軍艦。它的模型也在世博展出。惠吉號原船也早就不知去向了,只留下了一些 數據,連圖像資料都很難找到。模型設計者找到了江南廠造的第二艘船“操江號”的資料。“操江號”在甲午海戰的時候被日本人俘獲,留下了照片,模型設計者就 參照操江號推測出了惠吉號的樣子。

沈毅敏說,世博船舶館前身就是江南造船廠。未來這裡會被改造成永久的博物館。世博船模也將在這裡展出。

3 鄭和船

大船派和小船派之爭

在講述世博模型的故事時,沈毅敏一直在嘆息中國船艦資料太少了。六件模型中,除了上海沙船、丹陽船和汴河船,其他三艘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船都沒有 圖紙,大多數資料也都來自國外的記載。沈毅敏說,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上對技術就不是很重視。雖有《天工開物》這樣的著作,但總的來說這些技術是“上不了 台面的”。同時,中國古代的制圖技藝不發達,造船大多靠師傅帶徒弟,留下不多的圖紙也都畫得比較隨意,像《清明上河圖》這樣寫實的畫像都很少見。

這樣的問題,在“鄭和寶船”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寶船肯定相當大,但因為沒有留下資料,誰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身為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特邀研究員的沈毅敏說:“我看過幾十艘鄭和寶船的模型,沒有一個能夠說服我。”

現在中國研究鄭和下西洋的人分成“大船派”和“小船派”,大船派最大說有幾萬噸,小船派最小說有幾百噸,當然中間有說一萬噸的,幾千噸的都有。 大船派的說法小船派不認可,說“幾萬噸”是從小說裡得來的,小說裡說人造不了這麼大的船,結果魯班爺出來幫著造。沈毅敏說,自己“從感情上希望寶船大,但 從理智上比較支持小船派”,因為木結構的船造成幾萬噸很難經受住海上的波浪。

相比起來,國外很多國家的造船史資料要多得多。比如古埃及在墓葬中就有船,有的保存得很好。而西方的制圖學在1720年左右已經比較成熟了,之後造的船一般都有據可查。

4 中國帆

特點突出性能優異

中國傳統船舶的優點主要體現在帆上。沈毅敏說,中國的帆是由很多竹子做的橫條支撐的,相對於西方幾個角固定的布帆來說是硬帆。

西方的帆比較軟,如果帆和風有一個較小的夾角,性能就不太好。如果不是順風的話,帆就要保持與和風向存在較小的夾角,利用風的分力前進,在這時西方的帆船就需要走很多“之”字,而中國的帆是硬帆,當它和風有較小的夾角時,航行性能就比較好,不用走那麼多彎路了。

另外,中國帆上面有很多橫條,條數多力量大,吹壞一個其他的還可以用,而西洋帆船的帆一旦吹了一個口子,帆很快就壞了。這些橫條還可以用做扶 梯,而且升降容易,需要的操作人員比較少。至於有些人說的“西洋帆是三角帆,中國帆是四角帆”倒不是主要區別———其實西方也有四角帆。

沈毅敏說,西方有很多人對中國帆船很感興趣,雅虎上有一個專門的興趣小組,已經有2000多人參加。沈毅敏本人翻譯的《實用中式帆裝設計與使用》就是英國人寫的書。

5 續傳統

缺人缺錢有困難

沈毅敏說,中國造船缺乏傳承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傳統中國缺乏海洋意識。相對來說,閉關自守的意圖比較明顯,對船只出海的規定比較嚴格,結果就沒有人造大船了。他認為,從明朝開始,中國的造船技術和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就越來越大。

沈毅敏說,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海軍派來的旗艦是74門炮的戰列艦,排水量1000多噸。而當時清軍的船只有100多噸,英國艦隊中還有當時最先 進的鋼鐵明輪船。而清軍的海軍只能在海岸邊巡邏,跟英國人的船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而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因為買了很多外國船,清政府的海軍和日本海軍從 船只噸位上的差距並不大,卻依然輸得一敗塗地。1908年,日本政府贈送了一艘明輪船“永和號”給慈禧太後,“感謝”她在日俄戰爭時保持“中立”。現在 “永和號”還在頤和園。這很可能是我國目前保留的唯一一艘清代船舶。

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造船大國,但沈毅敏覺得還算不上是“造船強國”,因為技術含量最高的動力、電子系統很多我們還造不了。

而傳統的傳承在我國是個很大的問題。西方的帆船雖然已經失去了實用價值,但仍然作為運動、娛樂和教育的工具廣泛使用。在我國,繼承傳統帆船的工 作才剛剛起步。此前,舟山建造了一艘中式仿古船“綠眉毛”,但總體來說在這方面投入還比較少。老師傅逐漸離世,會造木船的人越來越少。如今,很多仿古船都 不是木頭造的,感覺味道都不太對了。

“現在還沒有機構、公司致力於中國傳統帆船的商業開發,只有少數愛好者有這個興趣,但是還是缺錢。”沈毅敏說。

【人物名片】

沈毅敏

曾任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對造船有著深入了解,同時致力於艦船史的研究,翻譯過《實用中式帆裝設計與使用》等英文艦船史和船模類書籍。現任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史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同時任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特邀研究員。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