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藥王山魯普岩寺裡的金錢誘惑

遊記

導讀藥王山,藏名“夾波日”,意為“山角之山”,在布達拉宮右側,海拔3725米。與布達拉宮咫尺相對,在藥王山的半山腰,是拍攝布達拉宮最好的角度所在地。 清晨的藥王山,經常可見些許攝影愛好者彙集與此等待第一縷光線照亮布達拉宮的瞬間。 這一天,我沒有給自己的西藏行列出具體的行程安排,美美地睡了一個自然醒,便下樓來到賓館餐廳,喝了足足兩大碗酥油茶� ...


藥王山,藏名“夾波日”,意為“山角之山”,在布達拉宮右側,海拔3725米。與布達拉宮咫尺相對,在藥王山的半山腰,是拍攝布達拉宮最好的角度所在地。

清晨的藥王山,經常可見些許攝影愛好者彙集與此等待第一縷光線照亮布達拉宮的瞬間。

這一天,我沒有給自己的西藏行列出具體的行程安排,美美地睡了一個自然醒,便下樓來到賓館餐廳,喝了足足兩大碗酥油茶後,心滿心足地抹去了嘴唇上那層薄薄的酥油,迎著9月依然耀眼的陽光,走上了拉薩街頭。

沒有參團游的那種緊迫感,我如同水中的浮萍一般,任由流水將我飄來蕩去。


不知不覺中,我再次來到了布達拉宮廣常找到一個陽光照不到的角落,席地而座,再燃起一支煙,在煙霧的升騰之中,不思不想地注視著那些那些虔誠的信眾,熙來攘往著擁向四面八方。

一個陌生的男青年打破了我的寧靜,他見我獨自一人,很是熱情地詢問我需不需要進布達拉宮票。我笑笑地問絕了他。

我告訴他我這是第二次來西藏了,該朝覲的我朝覲了,該看的地方我看了。此時沒有別的需求,就是想在屬於自己的片刻時間段裡,享受到充分的寧靜與自由。

聽了我的話,他沒有即刻離去,掏出一張印有某某旅行社的名片遞給了我,說是在西藏旅行,有需要的話,可以隨時電話與他。


見他這般熱情,我便與他閑聊了起來。他說來這裡做旅游好多年了,因為隨著西藏旅游的升溫,來這裡的游人是越來越多,因而參觀布達拉宮的門票也就緊俏起來,經常是一票難求。他也就是利用這種原因,可以為初來乍到的游人弄到門票而從中賺取一些外快。

他很心細,在與我的交談中,得知我還沒有去過藥王山的魯普岩寺時,極力推薦我去那裡參觀一下。他說跟團出游,這裡一般都沒有在行程安排上;而自由行的人,往往是因為其它著名的景點,又錯過了這裡。並詳盡地告訴了我魯普岩寺的可看之處。


藥王山東側有個洞窟式的小廟宇,是一座造型奇特的石窟寺廟,坐落在藥王山東麓陡峭的山腰上,這就是查拉魯普,也稱魯普岩寺。

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中間幾經興衰,這座拉薩地區罕見的石窟寺廟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石窟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27平方米,洞口有一中心 柱,中心柱與洞壁之間是狹窄的轉經廊道,岩壁上有69尊石刻造像,66道兩邊排列石刻神像,北面石壁上有松贊干布與文成、尺尊兩位公主以及重臣吞米桑布 扎、祿東贊的造像。


相傳,它頂上的山崖是文成公主思念家鄉時向東方朝拜的地方。洞窟開鑿松贊干布時代,據說藏王松贊干布的木雅妃如雍在查拉魯普山崖上雕刻大梵天神像,用當時西藏很緊俏的鹽作為工匠的報酬,掘崖粉一升,給鹽一升。接著,又在石窟裡開鑿了轉經廊道。

在藥王山有一座千佛崖,巨大的崖壁上刻滿了大大小小上千個佛像,十分壯觀。時值今日,那叮叮咚咚的鑿石聲還不斷地回蕩在人們的耳際。

藥王山與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咫尺相對,兩山之間有市內的一條主要干道穿過。

過去,兩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層是門洞,是拉薩城的門戶。60年代拉薩擴建,拆掉了佛塔,幾十米寬的柏油路拉開了兩山的距離。有人認為斷了神脈,曾想法用經幡將兩山連接起來。每年藏歷年來臨時,虔誠的信徒都要來此將新幡掛上。現已重新與塔相連。

走進寺裡,鮮花爭奇鬥艷。白色的牆壁上,有著醒目的黃色箭頭指示,引領著你走進半山腰上的寺院。

在一長條型的低矮建築前,看見有人不時地進進出出,我也好奇地走了進去。

裡面光線很暗,除了那泛起微光的酥油長明燈,幾乎看不清人的面孔。


等視覺適應之後,匆忙拍了幾張照片,就慌忙地退了出來,因為裡面著實熱得讓人受不了。

寺院裡,隨處可見雕刻有“六字真言”的嘛呢石。


洞內光線暗淡,以前全靠酥油燈照明。如今雖已有了燈光照明,依然感覺裡面的光線很暗。寺院裡,可以見到岩石裸露在房舍裡。

基於對民族宗教的信仰關系,進入寺院後,我一般是不敢冒然隨便拍照的;而基於對文物的保護,就是我在得到拍照許可後,也是不敢打著閃光燈對著佛像肆意亂拍。


想來這一點是我們許多進藏旅游的人必須知道與注意的。

我在洞中寺院逛了很長時間,遲遲沒有拿出照相機來。

些許是我的舉動與猶豫讓這裡的住持看出來了,他很和氣地叫住了我,讓我坐下來歇息,給我倒上一碗濃濃的、飄著奶香的酥油茶並告訴我,可以在這裡進行拍照。

我很受寵若驚,喝著酥油茶與他聊了很長時間。


他的漢語相當好,知識面也很廣,我們天南地北的聊著,最後聊到了照相機上。他問我機器的品牌與價錢,我如實地告訴了他。當他得知機器與鏡頭的價錢後,他也十分驚訝這外表黑黑的破玩意兒怎麼那麼貴。

他的風趣幽默讓我懸著我心著實安穩了許多,我說我想給他拍張照片,他爽快地答應了。回放給他看,他說,拍得真好。


看得出來,他也是位性情中人,因為我注意到他身前小桌上,除了一些前來這裡朝拜的信眾捐獻出來的紙幣外,桌上還放著紙盒牛奶與四瓶白酒。

些許是剛才與住持那一番閑聊,我自打進入寺院後一直緊繃著的神經終於完全地放松了下來。自始至終,我都不明白自己究竟緊張什麼?

由此,我更加從容地在寺院各個房間裡逛來逛去,也隨心地拍著照。


近兩個多小時裡,除了我一個漢族游人外,還真沒有看到有多余的一個游客前來這裡。

沒有目的的閑逛著,時不時舉起相機拍攝一下。慢慢地,我注意到了,許多菩薩像的前面,都擺放著面額不等的人民幣。


一般情況下,離菩薩越近,紙幣的面額就越大,其余地方擺放的大多是五元以下的紙幣,更多的是一角的新紙幣。

受不了錢的誘惑,我悄然地告離了魯普岩寺。

想來宗教的力量真是偉大,信眾除了全身心地膜拜神,最為直接地,就是用捐贈出錢這樣的身外之物,來體現出對神明的尊重。


由此,我再一次認識到了我是凡人一個。

提示:

藥王山上現在的一片廢墟原是座門巴扎倉(藏醫學院),因具有宗教的性質,也稱藥王廟。釋迦能醫治百病,相傳藥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化身。從吐 蕃王朝時代西藏民間出現藏醫算起,這門古老的學問已經流傳了1000多年。7世紀,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的時候,從大唐帶去了漢文化,其中有本中醫書叫《醫學 大全》。


此後金城公證再嫁吐蕃,又帶去了醫書《月王藥診》,使得中醫的一些理論和方法逐步融彙到藏醫之中。8世紀,著名“醫聖”宇妥·元丹貢布到印度學醫,繼 承發展了中醫和印度醫學,著《四部醫典》。藥王廟逐漸集中了一批學識淵博的藏醫,大約在17世紀發展為藏醫學府,慕名而來的求學者使這座小廟日見興盛。

17世紀末,第巴·桑結嘉措為發展藏醫,在山上修建門巴扎倉(醫藥院),從各寺選拔部分喇嘛來此學習醫藥知識。60年代以後,原屬於藥王廟的藏醫合並到門孜康,成為現在的藏醫院。它的門診大樓就在大昭寺西面宇妥橋的附近。為紀念藏醫的始祖,那條路命名為宇妥路。

交通提示:上山的小路在布達拉宮右側對面馬路、白塔後面。

門票:20元

圖文:托斯卡納




精選文章: 遊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