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沉船南澳Ⅰ號發掘重啟

歷史

導讀 "南澳Ⅰ號"古沉船水下考古搶救發掘工作啟動 昨日,記者從廣東省文物局了解到,由“南天順”號和“德信”號拖輪組成的工程船組4月6日中午到達汕頭南澳縣三點金海域,明日開始在沉船遺址上方進行定位,為此後為期三個月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做好准備。 今明兩年展開船體考古打撈 據介紹,2010年初,廣東省文化廳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決定聯合組成“南澳I 號”考古� ...

"南澳Ⅰ號"古沉船水下考古搶救發掘工作啟動

昨日,記者從廣東省文物局了解到,由“南天順”號和“德信”號拖輪組成的工程船組4月6日中午到達汕頭南澳縣三點金海域,明日開始在沉船遺址上方進行定位,為此後為期三個月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做好准備。

今明兩年展開船體考古打撈

據介紹,2010年初,廣東省文化廳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決定聯合組成“南澳I 號”考古工作隊,共同實施該項考古發掘和保護項目。

按照工作計劃,“南澳I號”搶救性發掘工作預計將用3個工作季完成(每個工作季約 3個月時間),今年4~6月為第一工作季,主要任務是對船載文物的搶救性發掘,第二、三工作季對沉船船體進行考古打撈,將於今明兩年陸續開展。

目前通過考古勘探已知沉船位於水下約27米,船體保存較好,大部分被泥沙覆蓋。根據暴露出來的隔艙板和船體上部凝結物的狀態判斷,方向接近正南北向,沉船長度不小於25米,寬度不小於7米,略小於“南海I號”沉船。

據水下考古調查情況結合公安邊防收繳的一些出水文物看,遺物主要為青花瓷器,品種較為豐富。

訪談

“南澳Ⅰ號”:中國水下考古事業新起點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蔔工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南澳Ⅰ號也是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第一個項目”,蔔工向記者介紹說,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從1989年起步,到了如今“已有了跨越式的發展”,如今“國家隊”參與沉船打撈,這使得“南澳Ⅰ號”打撈的合作模式跟以前有了不同,“國家重視、地方合作,我們認為這是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新起點”。

“我們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的視野開闊了,不再局限於960萬平方公裡的陸地,視野也投向了約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蔔工介紹說,兩個“南Ⅰ號”(“南海Ⅰ號”、“南澳Ⅰ號”)的打撈,從全國範圍來看,廣東省現有水下考古資源有了優勢。

“南澳Ⅰ號”的那些事:

是2010年度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

“南澳Ⅰ號”沉船位於南澳縣東南三點金海域的烏嶼和半潮礁之間,距南澳島最近距離約2海裡。2007年5月因南澳縣漁民的生產活動發現了沉船遺址的准確位置,從出水遺物初步推測為明代晚期,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據廣東省文物局通報, “南澳I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調查和試掘的明代沉船,沉船在海底保存情況較好,內涵豐富,被列為2010年度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項目。通過對“南澳I號”的搶救性發掘,既可以解除沉船被盜撈的危險,也可以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實物資料,對推動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具有積極意義。

不少器物底部發現文字

據省文物局昨日介紹,“南澳Ⅰ號”沉落古船的上層結構已不存在,但隔艙和船舷保存狀況較好,由於船體表面覆蓋有泥沙和大塊凝結物,船體和文物受腐蝕和人為因素破壞較小,初步判斷除船體中部的兩三個艙體外,沉船其他部分及艙內船貨保存較好。

船上貨物散布範圍長約28米,寬約10米。據水下考古調查情況結合公安邊防收繳的一些出水文物看,該沉船上保存有大量的青花瓷器,主要包括繪有人物、花卉、動物圖案的青花大盤、碗、罐、碟、盆、缽、器蓋、杯、瓶、粉盒等等。

數量最大的青花大盤直徑多在30釐米左右,內壁繪瑞獸麒麟、富貴牡丹、仕女、書生以及花草等。青花碟多繪丹鳳朝陽、花草、雜寶等圖案為主。青花碗的圖案比較豐富,主題以鯉魚跳龍門、飛龍、青花人物、喜上眉梢、高官厚祿、一步登天、花草等吉祥圖案較多。青花罐數量少,但器物表面繪制的纏枝花卉等圖案很有特色。

不少器物的底部可見底款,包括“福”、“祿”、“富貴佳器”等,部分器物底部有 “大明年造”款。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