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滇藏公路散記(一)

遊記

導讀作者:趙啟文來源:華夏地理論壇心有多遠,就能走多遠 行走滇藏公路散記 “十.一”長假臨近,心裡就開始盤算著去哪裡。幾位朋友打來電話詢問我的心意,我反而猶疑不決了。因為就攝影而言,10月,去哪裡都可以。而且,天氣對我似乎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以什麼樣的心境去攝影。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一定要去。 但東西南北,究竟去哪裡呢?人說,雲 ...

作者:趙啟文來源:華夏地理論壇
心有多遠,就能走多遠














行走滇藏公路散記




“十.一”長假臨近,心裡就開始盤算著去哪裡。幾位朋友打來電話詢問我的心意,我反而猶疑不決了。因為就攝影而言,10月,去哪裡都可以。而且,天氣對我似乎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以什麼樣的心境去攝影。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一定要去。



但東西南北,究竟去哪裡呢?人說,雲南是攝影的天堂,站在昆明轉360度,無論從哪個方向走出去,無論哪個季節,都可以風光攝影。就是在昆明原地繞著眼前的滇池轉一周,也有絕美的風光。如果只是拍一些“養眼”的風光,或去旅游景點拍一些就連游客手中也大把有的風光“標准照”,做一些記錄式的攝影,的確是去哪裡都可以。






雲南好風光多的是,但要想拍出有品位的風光,尋找自己內心對風光作品的那種寄托和歸宿感,卻千難萬難。這不是地點的問題,也不是天氣的問題,更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機會和眼力。那是需要具有超出風光本身的想像力的,而且急不得。有的作品,也許你第一次碰上就能完成,有的也許需要很多次,而有的也許一輩子都是你的一個遺憾。我拍梅裡雪山從1992年開始至今,跑迪慶跑了十幾趟,至今仍然遺憾著,看來還得去。在這個過程中,看別人的作品,會更加啟發和強化你的那種欲望。如果你已經升華到超然的境界,這已經不是在與誰比試,而是你在尋找自己內心的歸宿。




而就機會而言,出門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當然機會就越多。但如果遇上機會你卻有眼無珠,或手藝不到家,算你倒霉。






風光攝影到一定的閱歷都會有一種體會:攝影是一門張揚著個性的遺憾的藝術,你永遠也得不到絕對滿意的作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好作品往往是偶然得到的。無數次偶然就編織了你的攝影人生。但這當中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是你的機遇,必然性是技術、修養和追求。經驗、修養和追求讓你看到別人站在面前也看不見的風光。這就是為什麼一些攝影師為了一副好作品,幾年、十幾年反反復復跑一條線路,同一個景物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辰拍攝了幾百張,甚至幾千張圖片。不為什麼,就為尋找那幅心中的風景。別人喜不喜歡其實已經並不重要了。






在雲南,一般認為10月這個季節無論到哪裡拍風光都是最好的。雲南老百姓有一句俗話叫“秋雨不過溝”,這個“溝”當然指的是山間溝壑、小河。意思是說,到了秋季,天氣的陰晴變化很快,即所謂的“東邊有雨西邊晴”。用攝影的話說,就是風雲變幻,雨霧煙雲,陰晴無常。雲南屬於高原氣候,但不同於西藏的是,這裡的植被特別好,到了秋季,風清氣爽,藍天白雲,空氣純淨的如同水晶,色彩特別飽和,滿眼都是詩畫般的青山綠水。



但風景養眼是一回事,攝影作品又是一回事。家裡夫人和孩子常常抱怨看了我的照片尋到的風景一點不好看,也不好玩,攝影是騙人的。這就對了,風光攝影就是一種創造,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攝影師尋找的是自己內心的風光和人生歸宿,是通過攝影作品,用光、影、季節、氣候、時辰和取景構圖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和人生感悟,不是對風景原始的記錄,這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如果有人被風光作品感動了,並且從中看到了照片的高雅氣質和藝術品味,忘卻了風光的原始性,那這張照片就一定是藝術作品了。






(所有圖片及文字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精選文章: 遊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