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地理雜談

導讀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鹹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 ...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鹹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兵馬俑的總指揮部三號坑,它的形制特殊,士卒都呈警戒狀排列。

中文名稱: 秦始皇陵
英文名稱: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編號: 200-005

秦始皇陵於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80年12月,秦陵西側發掘出土了兩乘隨葬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俑均為真人車﹑馬﹑俑的二分之一。銅車馬是繼兵馬俑之後秦陵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這是一號銅車馬。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於中國北部陝西省臨潼縣城東5公裡處的驪山北麓。據史書記載:秦始皇贏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當時,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征集了陵工達72萬之多。陵塚用土,取自位於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采石場之間的、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嵯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難。

考古學家已探明秦始皇陵的布局。秦始皇陵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像征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余三面各開一門。外城為長方形,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始皇陵的封土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底邊周長1700余米。封土由於受到風雨侵蝕,現僅高51米。據《漢書·楚元王傳》記載,秦始皇陵“高五十余丈,周回五裡有余”,即封土高116米,底邊周長2087米,如果史書的記載完全真實,那麼封土的原始規模就比現存的要大得多。

兵馬俑方陣

秦始皇陵開創了以都城建制規劃陵園布局的陵寢制度,帝陵的布局結構以陵塚(地宮)為中心,在其周圍設置了大量的大型禮制建築、園寺吏舍建築、陵邑衙署以及各種各樣的叢葬坑、陪葬墓等。在內城分布著許多用於祭祀、陪葬的建築,尤其是內城南半部較為密集。除地下的宮城外,寢殿及車馬儀仗、倉儲等眾多陪葬坑均在南半部;北半部的西區是便殿的附屬建築區,東區則是後宮人員的陪葬墓區。內城像征著都城的宮殿區。在外城,西區(西內城垣與西外城垣之間的區域)的地面和地下設施最為密集,其中建築基址約占據了西區空間的三分之二。由南向北依次分布著:曲尺形大型馬廄坑、31座珍禽異獸坑、三組四合院式的園寺吏舍建築基址等。外城東區的南部則有一大型“石鎧甲陪葬坑”和一個 “百戲俑”坑。外城像征都城內的廄苑、囿苑及園寺吏舍,是為皇帝玩樂游弋等活動服務的。

身穿鎧甲的武士俑

外城以外的地區,有眾多為建設、陪葬和管護秦始皇陵園而設置的機構、場所和坑池。以外城西邊的打石場為例,這處遺址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約500米,由石料堆放區、材料加工區和居住區構成,面積達75萬平方米,並出土過10件鐵刑具。而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和新出土的青銅水禽坑則位於外城垣的東區,由此不難看出秦始皇陵園的龐大與復雜。

秦始皇陵地宮位於內城封土之下。根據現代科學探測提供的資料分析,地宮的主體部分應是一座口大底小的豎穴方坑,地宮的四周有宮城牆,宮城為長方形,南北長460米,東西寬390米。關於秦始皇陵的墓向與布局結構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坐西向東”說和“坐南向北”說。迄今為止,秦始皇陵的布局方向問題尚無公認的定論。

秦陵四周分布的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之一,位於秦陵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場村村民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裡的下和村和五檢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目前已發現三座,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另有一個未建成的兵馬俑坑,編為四號坑。兵馬俑陪葬坑均為土木混合結構的地穴式坑道建築,4個坑總面積為25388平方米,平均深度5米左右,其挖掘的土方量達126940立方米。坑內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這三座佣坑中共出土了約7000個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戰馬、戰車和武器。這些兵馬俑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陣編列體系,像征著秦始皇生前守衛京城的宿衛軍。從各坑的形制結構及其兵馬俑裝備情況判斷,一號坑為右軍,像征由步兵和戰車組成的主體部隊,二號坑為左軍,為步兵、騎兵和車兵穿插組成的混合部隊,三號坑則是統領一號坑和二號坑的軍事指揮所。這組軍陣對研究秦代的軍事裝備、編制和軍陣的編列等,提供了形像的實物資料。

三號坑中的戰馬俑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出土了兩組形體較大的彩繪銅質車馬,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所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結構最復雜、制作最精美的銅鑄馬車。它為研究秦代歷史、銅冶鑄技術和古代車制提供了實物資料。

總之,秦始皇陵是殷周、先秦陵園制度的繼承和發展,並使之達到空前完備的局面,也為後代陵墓的布局結構開創了新模式,奠定了古代陵寢制度的基矗

真實性和完整性

圍繞地宮盜掘與否這個問題,近10多年來,秦陵秦俑考古隊的專家們,對陵區及地宮上的封土堆進行數次詳勁全面而科學的勘探考察,僅發現了兩個宋代的盜洞,但都距離地宮中心較遠。根據目前一些先進的探測技術的探測結果,目前可以肯定秦皇陵還未被盜。

當年兵馬俑的發掘現場

遺產價值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實際上它是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

秦皇陵兵馬俑的發現在考古史上具有重大影響 ,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個奇跡。秦兵馬俑,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見的,它對於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紀秦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藝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另一方面, 秦始皇兵馬俑是以現實生活為題材而塑造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手勢、臉部表情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顯示出泥塑藝術的頂峰,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精選文章: 地理雜談

評論